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异地多校区高校工会基层活力提升路径探究

时间:2024-06-04

文/华侨大学 林阳灿

党中央十分关心党的群团工作,要求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必须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要解决基层组织“毛细血管堵塞”和“神经末梢坏死”的问题,为党的群团工作与时俱进指明了方向。***总书记在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中,特别指出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高校工会来自教职工,根植于教职工中,是高校党政联系教职工的桥梁与纽带,具有参与、维护、建设、教育的重要职能,在学校发展改革、民主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校事业的快速发展、跨城市多校区办学和改革深入,高校工会的地位不断提高,其重要性逐步凸显,高校工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然而,现有高校工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并突显出工会组织弱化、缺少活力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异地多校区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A大学两个校区分布在不同城市,工会组织采用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延伸式或者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在两校区都设立工会办公室,并在统一领导下互相协助,共同开展工会活动,共同为两校区的工会会员服务。这种管理模式在多校区办学初期形成,有效促进了两校区实现大融合,消除差异。同时,这种集权模式下,有助于全盘考虑各校区工会组织的发展规划、有助于形成合力,避免各自为政、有助于两校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但是,由于顶层设计不完善、对地域差异引发的问题考虑不周全、人员配置不足等因素,在两校区的协同办公过程中,出现了多个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造成制度不完善。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权力集中,使得两校区工会在运行初期遇到问题时能及时沟通、通力解决。但是,在平稳过渡后的常态化运行过程,跨城市的两校区因缺少顶层设计问题慢慢凸显出来。首先,两校区工会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学校工会采用一校区主导发动,一校区协助配合的模式,能够保障每个校区每项工作都有相应负责人,并有效地减少工作人员跨城市流动。但是协作机制仍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主导协助双方协作能力依赖高,而且协助方处于被动位置,难以激发主动创造性开展工作。其次,缺少面向二级工会的工作指导性文件。二级工会干部一般由教师兼任,他们没有经历系统性的培训,对工会的制度和管理规定一知半解,在开展工会活动时无所适从,降低了二级工会的活力;有的学院的工会会员分布在两校区,增加了二级工会干部组织活动的难度,进一步影响了二级工会干部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校工会制定面向二级工会的工作指导性文件,帮助二级工会了解工会服务的新政策、新精神。

(二)人员编制不足,难以应对多校区的新挑战。首先,工会专职干部身兼多职,影响服务质量。学校在两校区虽然都设立了工会办公室,并配置了相应专职干部,但专职干部总数量低于单位教职工人数的千分之三,在人员配置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工会活动是两校区同时开展的,因此要求专职干部身兼多职,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岗分工,影响了工会的服务质量。另外,部分业务受限于人员配置、归属地等因素,在指定一校区设立专人负责处理,如财务报销、医疗补助申请等,导致另一个校区相关业务工作在办理周期、咨询方便性等受影响,影响工会的服务质量。其次,二级工会无专职干部,同步激活两校区基层活力面临新挑战。二级工会干部大部分由学院行政人员或教师兼任,没有设置专职干部,而且学院的岗位调整引起工会干部变动时有发生,这就导致二级工会干部对工会新政策精神认识不到位,对工会运行机制不熟悉,造成被边缘化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同时,工会会员分布在两校区的局面,给二级工会开展活动带来更多的挑战,使得二级工会的积极性大大受挫。

(三)工会面临多校区协同办公的新挑战。首先,跨城市多校区协作办公,对工会干部提出新要求。虽然两校区建立初期制定的岗位分工,大致上明确了工会干部各自的岗位职责,但是两校区同时开展某项工会工作时,不是各司其职,而是需要跨校区多人相互协作,这就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能够学习并熟练掌握这项业务,碰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够及时进行协调沟通,同步推进实施,否则容易造成不同校区的工作效果不同,影响工会形象和服务质量。其次,跨城市多校区间多次传递文件材料,使工作难度增加,影响工作积极性。按照工作岗位分工,某一校区专人负责工会财务报销、活动申报等业务工作,另一校区二级工会的报销票据、申报材料等需要通过校车寄送过来才能办理。而二级工会干部大多数由教师兼任,对工会业务不够熟悉,经常出现报销手续不完整、材料不齐全等情况,由此导致材料多次往返,影响工作效率,增加工作难度,甚至有损工会的服务形象。

(四)跨城市多校区开展工会工作,增加了难度和运营成本。首先,跨城市多校区使得会员参加属地活动受限。学校所有的工会会员关系隶属于A城市,使得在B城市的工会会员出现居住地与会员属地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其既不能享受A城市总工会的属地福利,也不能享受B城市总工会的属地福利,例如“幸福返泉”的福利,这就需要我校工会与两地总工会多方协调争取,增加了工作难度。其次,跨城市多校区开展工会活动、会议等工作,增加工会经费支出。按照《工会法》及工会经费收支的相关规定,工会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拨缴经费及会员会费,其中拨缴经费的计算方式为工会会员工资总额的2%。因此,工会经费只取决于会员数量和会员的工资待遇,不会因为两校区办公而增加。但是跨城市多校区举办工会活动,会有人员流动而增加车费、布置多校区各自活动场地而增加经费支出等情况,增加了工会运营成本。也就是说,对比单校区办学,多校区的工会经费收入不变,而支出增加了。

(五)信息化发展滞后,难以应对多校区的新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工会提升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带来新的机遇,特别针对跨城市多校区的办学。我校现阶段主要通过微信群、网站、信息系统等渠道,开展通知、宣传、单一业务处理的工作,工会工作融合信息化技术程度不高,难以应对多校区的新挑战。首先,信息化发展滞后,难以满足跨城市多校区的办公需求。跨城市使两校区从地域上分开了,产生空间距离,但目前工会信息化系统还不能满足线上项目申报、审批等工作需求,只能沿用传统纸质文件传递的做法,致使工作周期拉长,降低办公效率。其次,信息化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多校区同步开展活动的数据统计需求。收集统计数据是开展活动的重要工作,为衡量工会活动受益面提供数据支撑。以“环校健步走”活动为例,专人负责以邮件形式收集服装尺码,时常因为尺码、人员变动等情况而多次报送活动数据,导致数据汇总出来不准确、丢失等情况。最后,信息化发展滞后,难以精准收集、定位两校区会员的差异化需求。现有工会信息化系统的会员管理,互动功能不便捷,不利于收集会员与工会组织有效互动后产生的数据,不能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分析,精准定位两校区的会员需求,无法提升工会的服务质量。

二、异地多校区提升基层工会活力的策略

(一)完善顶层设计。1.建立两校区协作机制。面临异地多校区工会工作的新问题、新挑战,学校工会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协调思想认识、协调奋斗目标、协调工作计划、协调职权关系、协调政策措施,协调责任奖惩等,从而督促各相关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首先,建立内部交流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定期会议,在学年初统一思想认知、确立奋斗目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调整岗位分工;在工作过程中定期开展内部交流会,动态调整工作方案、敲定工作细节、协调工作内容、总结经验等。其次,建立校工会内部“1+1”协调机制。工会办公室制定年度计划,并在原有岗位分工的基础上,建立“1+1”协调机制。“1+1”是指根据岗位分工,将工作内容的对应职责人设定为总导,在另一校区择选副导。总导负责工作方案的敲定,并与副导直接对接。副导依循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另一校区的工作。再次,工会以整体的形象面向二级工会,建立首问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是指二级工会干部咨询或办理相关事项时,接待人员认真解答、负责办理或引荐给相关责任人的制度。首位接待人员即是首问责任人。二级工会干部咨询的问题如属于首问责任人工作范围,应立即准确地答复或协助办理,并对解答的问题负责。二级工会干部咨询的问题不属于首问责任人工作范围或不清楚的,应告知申请人并引导至该业务负责人处,由负责人答复或配合办理,并对结果负责。建立首问制,避免校工会内部的工作人员互相推诿,打击二级工会干部的积极性。最后,建立积分制的奖惩方案。建立由工会领导、二级工会干部组成的评价体,对校工会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评价,从而形成评价积分,以积分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2.建立校级工会与二级工会的协作机制。针对二级工会无专职干部、岗位变动常常发生的情况,在两校区的新局面下,加剧了工会工作没有延续性、缺乏基层活力等问题。因此建立校级工会与二级工会的协作机制迫在眉睫。首先,要逐步形成二级工会干部的工作手册。校工会结合近期工会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并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以具体的工会活动为案例,撰写二级干部工作手册,指导二级工会干部开展工作。在工作手册中留有空白页,便于二级工会干部填写经验总结,促进其不断完善。其次,定期开展二级工会干部培训。通过干部培训,传达年度工作计划、传达最新的工会政策和文件精神,交流工作经验,不断完善业务流程,促进校工会与二级工会的联系,提升二级工会干部的履职能力。

(二)建设智慧工会。推进智慧工会建设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弥补人员编制不足的一大举措。首先,建设智慧工会,推进两校区协同办公信息化。统筹“互联网+工会”顶层设计,通过智慧工会平台,建立工会会员档案、公文范本等基础数据,为两校区共同开展工会活动奠定数据基础,推进上下级工会组织间互联互通,逐步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工会网上工作体系。其次,建设智慧工会,精准研判会员需求。智慧工会的建设以教职工为中心、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以会员服务为载体,通过智慧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收集会员的需求,智能推进职工个性化普惠性服务,开展“接地气”的好活动,实现由工会“定菜单”到职工“点菜单”的转变,激活基层工会活力。最后,建设智慧工会,发出工会好声音。加强互联网内容和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智慧工会平台,工会工作必须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工会工作新形态,通过智慧工会建设,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体现工会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三)开展接地气的工会活动。开展工会会员喜欢的活动,是增加组织凝聚力,预防基层组织“毛细血管堵塞”的重要举措。因此,开展工会活动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活动“接地气”,二是活动经费。借助智慧工会平台,结合工会组织以往的工作经验,优化活动项目,使工会活动更加“接地气”,而活动经费不足的窘状则需要组织者挖掘各方力量,引入活动赞助商,深入分析活动方与赞助方的利益平衡点,逐步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解决多校区开展活动增加经费负担的问题。

三、结语

高校工会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但对其研究多放在维权、财务、档案等方面,对跨城市多校区工会组织弱化、活力不足的研究甚少。本文针对跨城市多校区高校工会履职现状及问题,结合现有工会相关政策及要求,提出建立协作机制、建设智慧工会、开展接地气的工会活动等策略,试图寻找提升高校工会基层活力的途径,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