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育人视角下高校校友两阶段档案协同优化研究

时间:2024-06-04

文/上饶师范学院档案馆 詹革平

高校校友档案,指曾经在同一所学校或研究机构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在其学习、工作、生活及各种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高校校友档案信息资源对在校大学生人生规划具有导向作用,有利于高校迅速把握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及时调整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认为,高校校友档案主要包括毕业前后两阶段档案,毕业前为校内成长档案,毕业后为校外成长档案,两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和延续性,均反映人才成长发展特点与规律;两者之间又具有一定差异性,表现为两个阶段成长环境不同,校内成长档案中的育人成效要通过校外成长档案中的工作成效来检验。因此,校友毕业后成长档案可引导毕业前育人过程完善和创新,以提升育人质量。长期以来,高校校友档案研究未能深入分析校内外成长档案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校友档案实践中,由于校友档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高校档案馆仅保存校友校内成长档案,高校校友会收集与保管优秀校友校外成长档案,割裂了校内外成长档案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校友档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改进作用不足。本文基于现有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升校友两阶段档案的育人协同作用。

一、高校校友两阶段档案服务育人价值的内在联系

校友档案要发挥育人功能,必须分析校内外成长的两阶段档案相互联系。一方面,校内成长档案从高校内部教育供求关系显示育人成效,高校是教育供给者,学生是教育需求者,供给者通过各种评价指标衡量育人成效,但评价有效性需得到社会检验,才能增强育人成效的说服力;另一方面,校外成长档案从社会人才供求关系检验育人成效,高校和学生是人才供给者,社会是人才需求者,通过人才社会实践过程和成就衡量高校育人成效。校内成长档案显示普通在校生和优秀在校生两类,校外成长档案显示普通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两类,可组合为四种类型档案,即普通在校生成长档案,普通毕业生成长档案;普通在校生成长档案、优秀毕业生成长档案;优秀在校生成长档案、普通毕业生成长档案;优秀在校生成长档案、优秀毕业生成长档案,各种组合类型档案的特点如下:

(一)第一种组合。普通型毕业生由普通在校生发展形成,说明高校育人质量的评价标准能有效评价该类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活动情况,该类毕业生总体素质一般,且在校期间已经得到有效评价与体现。

(二)第二种组合。优秀型毕业生由普通在校生转化发展形成,说明高校育人质量的评价标准不能有效评价该类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活动情况,该类毕业生的一些优秀品质及潜在的高素质特征在高校学习期间没有得到有效评价及激励。

(三)第三种组合。普通型毕业生由优秀在校生转化发展形成,说明高校育人质量的评价标准不能有效评价该类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活动情况,该类毕业生的一些普通品质及潜在的低素质特征在高校学习期间没有得到有效评价及改进。

(四)第四种组合。优秀型毕业生由优秀在校生发展形成,说明高校育人质量评价标准能有效评价该类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活动情况,该类毕业生的一些优秀品质及潜在的高素质特征在高校学习期间能得到有效评价及有效激励与挖掘。

以上表明,若校友校外与校内成长档案反映的信息具有一致性,说明校内成长档案内容合理,高校育人质量评价标准合理,育人质量可信度高,包括育人低质量和高质量两类的可信度,即第一、四种组合。但第一种组合未达到人才培养高质量目标,显示两阶段协同育人关系在低质量运行,协同育人关系不足;而第四种组合达到人才培养高质量目标,显示两阶段协同育人关系较好。相反,若校友校外与校内成长档案反映学生成长不一致,说明校内成长档案内容不合理,高校育人质量评价标准不合理,育人质量可信度低,包括育人低质量和高质量两类的可信度,即第二、三种组合,显示两阶段的协同育人关系不足。因此,对比校内外成长档案之间的联系,可优化校友档案,提升育人质量。

二、对当前校友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根据校内外成长档案的育人关系,推动校内外成长档案相关信息内容与技术手段的有效对接,有助于确保校内外成长信息的内在关联价值,充分发挥校友档案育人功能。当前,校内外成长档案之间的内在联系处于割裂、孤立状态,对优化育人质量的引导作用不足。

(一)档案管理的战略目标不同。校内成长档案战略目标单一,重在资料收集和整理,覆盖所有学生;校外成长档案重在联系与沟通毕业校友,从中寻找优秀毕业生校友,把其视为高校重要人力资源、教育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主要涉及优秀毕业生,普通毕业生几乎没有覆盖。这会产生两个不良结果:一是校友校外成长档案的多元目标可能弱化、甚至误导毕业生对在校生成长的引导作用,如为获取优秀校友的财务支持、就业支持等,片面夸大优秀毕业生优点,用某一或某些优点掩饰其他缺点等。二是校友成长档案只能有限分析优秀毕业生是由谁成长或转化而来,而普通毕业生是由哪些在校生毕业后实践中形成,是无法进行分析的,这必然导致分析判断误差大,对在校学生育人指导作用不大。

(二)档案内容标准化程度不同。校内成长档案侧重校内学生共性内容收集与管理,学生个性化呈现不足,学生组织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生动性展现不足,学生活动中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责任感展现不足;内容上以智育为核心,德体美劳难以有效反映出来;校内成长档案注重结果的定量数据评价,而达到结果的过程未能通过定性评价有效显示。校外成长档案侧重学生个性内容收集与管理,以优秀毕业生的定性评价为主,体现档案内容的非标准化;注重结果的定量数据评价,也重视过程的定性评价,较好地实现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但校外成长档案注重个案式的励志教育,忽视整体层面育人成果的共性规律挖掘,增加了在校大学生学习优秀毕业生校友的选择、辨析、决断难度。

(三)档案内容存续环境上存在静态与动态差异。校内成长档案记载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习生活历程,由于校内学习环境相对稳定与简单,对学生系统性理论知识学习帮助大,但对学生的智力精神心理素质培育不足。校外成长档案则在相对动态与复杂的学习环境中,体现毕业生适应动态环境变化能力。但这需要长期跟踪记录和管理,以建立详尽校友毕业生档案以及连续动态更新内容。另外,校外成长档案所体现的仅是优秀毕业生信息,成功是阶段性,还是持续稳定特征不明晰,弱化了校外成长档案对校内成长档案引导的权威性。

(四)档案内容着力点的创新与传承素质评价不同。校内成长档案突出理论知识水平,校外成长档案突出实践应用能力。校内成长档案突出知识传承,以定量数据进行评价,而数据评价过于抽象与统一,导致不能有效评价在校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发展;相反,校外成长档案以知识实践创新为主,且创新成效的时间与目标要求较高,创新失败的风险较大,通过定性评价,能较好地反映校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水平。

(五)档案职责中的服务意识错位导致产生差异。校友两阶段档案是从学生成长全过程反映人才培养质量情况,高校要做好校友的终生服务。因此,高校校友档案管理要服务于学生成长全过程。然而,高校档案部门主要目的是确保校内成长档案不会遗失;校友会主要职责并非毕业校友档案管理,而是联系校友,加强校友关系确立。这就导致校内成长档案缺乏对档案价值的深度挖掘,导致服务在校大学生成长作用不足;校外成长档案同样存在服务校友成长意识不足,导致校友对档案建设的关心、支持与配合不足,对主动参与及提供毕业信息以完善校友毕业生档案的热情不高。

三、协同优化校友两阶段档案的策略

(一)战略管理目标要突出人才培养。高校以育人为中心,具有社会公益性,而仅以优秀毕业校友作为校外成长档案收集对象,显然违背高校育人的公益性。因此,要坚持校友两阶段档案全覆盖原则,才能更客观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育人目标。校内成长档案要进行价值深度挖掘;一是要从优秀与普通两类毕业生校友的比较中挖掘校友成长价值及规律;二要深度分析优秀与普通两类在校生素质特点,分析两者的优劣势及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优秀毕业生与普通毕业生的可能性与概率,以推动两阶段档案协同育人。为此,要发挥原有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班级管理体系作用,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建班级联系群,持续动态全面获取班级毕业后的成长档案信息。

(二)档案内容要坚持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在校内成长档案上,标准化较高,但个性化不足。因此,要加强收集整理分散在各部门的学生活动档案,包括团委、学生会、班级、寝室等活动;加强收集整理学习过程档案,如课堂考勤、作业练习、学习交流、团队合作学习等记录;加强收集整理学习平台档案,如图书馆、网络学习平台等学习记录;加强收集整理各种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项目活动;加强收集大学生艺术节、运动会、社会实践、志愿者、社团服务活动等。在校外成长档案上,个性化较高,但标准化不足。因此,要增加标准化内容。为此,高校要根据校内学生成长与校外毕业生成长的联系优化需要,设置相应档案收集主题,主动引导广大校友提供工作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深层次性,努力创造条件为校友提供工作信息的便利性、低成本性,激发校友提供广泛工作信息档案。如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校友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校友归属感;加强校友沟通联系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手段,建立“校友论坛”等加强双向联系沟通,增加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全面性及深度性;运用信息技术将成长档案数据库进行信息分类、分析、处理,提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建立信息共享的校友档案信息库,使高校校友档案不仅具有大量的历史数据,而且能够即时更新,实现校友档案收集与开发利用一体化。

(三)档案内容存续环境上推动稳定与动态环境相统一。学生成长不是封闭运行,而是与社会开放共生。学生成长过程中,既存在稳定环境,也存在动态环境,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转化。为此,在校内成长档案中,在确保稳定环境的档案信息主导下,也要收集动态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如参与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研学活动、社会短期工作活动等,及在这些活动中的行为素质表现信息,全面了解在校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素质发展。在校外成长档案中,既要收集毕业生在社会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在顺境与逆境环境中的心理及行为表现,还要掌握毕业生在工作之余的学习生活环境等,才能有效促进校内外档案内容的衔接与连贯性,促进协同育人。

(四)档案着力点上推进创造与传承素质评价相统一。在校内成长档案中,既要重视传承性素质评价,还要突出创造性思维评价。要开辟校友在校期间个性化发展专栏档案内容,体现其个性化思想、能力、素质的发展强度、深度、支持度、满意度等,以有效支持其创造能力发展。在校外成长档案中,既要重视创造性思维评价,也要突出传承性素质评价。这要增加一些毕业校友遵守工作规章制度、与同事和谐相处、融入单位工作文化氛围等档案内容,如在工作中,把管理、技术、制度、文化等创新有机融入单位事业稳定发展中,以赢得更多支持、减少创新阻力、促进创新成功、创造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档案内容。

(五)提升档案职责中的服务意识协同。提升服务校友成长意识,促进校友成长,这是实实在在关心校友利益的行为,也是满足校友精神情感及归属感的需要,有助于在深度和广度上获取校友成长信息资源,使校友长期成为高校发展的战略资源。一是在“立德树人”和专业知识学习上提供服务支持,包括师资参与引导、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优化、实验技能发展、专业实习实训支持等。二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高校的育人资源,如图书馆、其他专业学院教师授课知识,充实自身广泛的知识结构。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克服校友成长困难。对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校友,要根据毕业学生职业选择方向,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服务,如对创业的毕业生校友,母校应从信息、资金、人力等方面进行全方面支持;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校友,母校应更多地提供信息、政策的解读与理解等方面支持。要全方位加强高校各部门如教务、学工、团委、科研等对校友成长的协同支持,增强服务中的人文关怀与吸引力,从服务中改进档案建设的不足及完善方向,推动两阶段档案协同育人作用的发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