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文/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红艳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两者在培养学生的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的耦合性。“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育人体系。需要将思想政治贯穿教育全过程,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需要整合高校的教学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等各类资源。需要专任教师、管理人员、思政队伍协同发力。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培育出德才兼备的青年学生,同样需要协同发力。可见,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常态化耦合机制,将不断推动我国高校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一)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需求。当前全国各地为了吸引人才,开展了人才争夺战,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可见,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必须实现人才强国。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掌握高科技的人才,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育人工作,无论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还是在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都谆谆教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在人才价值目标的耦合,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二)实现高校育人铸魂的教育目标的迫切要求。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本身就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高校面对的是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应加强德育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于教育教学始终,让高校的每一位教师、每一位管理者都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让高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并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生活、深入实践中。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高校专业课也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融入思政元素。这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际上就是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立德树人”耦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铸魂的教育目标。
(三)提升学生自身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无论是高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其对象都是青年学生。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青年学生容易接受很多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也更早地去了解历史、政治、意识形态等。如果未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引领,恐怕一部分的青年学生会失去共产主义信仰,一部分学生会感到迷茫,没有信仰。因而这更加突出了高校加强“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绝对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成熟,只有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引领行动,指导实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行为,才能更好地成为一个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青年人才。当然,我们青年学生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学习和实践新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国情、世情,更好地去努力奋斗,并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实现全面发展。
(一)思想认识不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书记也对“立德树人”作过重要论述。随着对我国教育规律的认识,我国高校确立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了“立德树人”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价值目标上的耦合。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个别高校领导思想认识不足,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偏重专业课程,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也存在个别的专业课教师无视思政课程的要求,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思想认识的不足,主要因为本身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了解,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不足。
(二)缺乏体制保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高素质”目标被单一的认为是鼓励青年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多参加校园生活,能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等。同时,“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往往被单一地认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主要由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所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在高校的现实语境很难耦合,往往是“两张皮”无法融合发展。即使高校领导或老师认识到两者的耦合,也只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比如,思政课教师利于社团第二课堂,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可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在高校运行过程中缺乏常态化体制保障,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各教学院系各自为政,思政课教师与学校各部门的协同无法深入、持续开展。
(三)队伍建设不齐。应时代发展之需,当前我国高校不断充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师资队伍,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还积极探讨如何让思想政治课教师担任学校兼职辅导员,成为学校的四史宣讲员等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拓宽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领域。但是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职称不齐,学科面偏窄,教师梯队建设不全。而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的队伍建设中,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也是分属于不同的院系,两者并没有真正的打通融合,都只是在各自的领域,进行有限的教育教学尝试。从根本上来看,没有建设一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的师资队伍。其主要原因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都缺乏主动性、缺乏沟通交流、缺乏互动平台等等。
(四)发展平台缺乏。高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需要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等相结合。需要整合高校的教学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等各类资源。需要专任教师、管理人员、思政队伍协同发力。面对这样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作,我们应该建设多平台,促进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但现实情况是,高校协同育人平台较少,或者根本没有,导致协同育人难上加难。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对协同育人教育平台的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协同育人平台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参与,在操作运行等方面很难推行。
(五)评价体系不完善。近年来,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和考核。同时也一直在修订对学生的考评体系,从一考定成绩到过程性考核、实践活动考核等。这些有益的尝试丰富了高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但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的角度来讲,这些考评体系还远远不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的评价体系是需要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领域、打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领域、打破学校各院系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的,形成一套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一致要求的评价体系以及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当前由于这项工作难度较大,并未推进。其主要原因是评价体系建设的工作繁琐且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来修订和完善,同时也不能得到所有老师的认同和支持。
(一)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的理念引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把“立德树人”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转化为思想一致和行动自觉,才能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构建价值认同,深刻理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价值目标耦合,“立德树人”以德为引领,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之“德”,主要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及法律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理想信念是指要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拥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中国梦信心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道德品质包括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拥有集体意识,良好的品德修养;法律素养是指树立法律意识,具备法制观念与法治理念。这正好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高素质”要求是一致的。高校领导应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理念的学习和引领,使高校从上至下形成良好的德育风尚,始终把育人的根本任务放在首位。
(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的常态化制度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制度是保障,是准绳,养成照章办事的良好习惯。把“立德树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办学过程中全面体现“立德树人”理念,把坚定制度自信与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制度权威,自觉尊崇制度,要牢固根基,彰显优势,补足短板,固弱扶强,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立德树人”育人制度体系。只有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的常态化制度,才能让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的教育有制度保障,从而合理有序地推进,发挥合力,发挥出高素质育人和“立德树人”耦合的优势。
(三)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相融合的高素质育人师资队伍,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的融合,多开展高素质育人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培训和宣传。在不断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同时,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交流合作。让高素质育人与“立德树人”深入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实践中,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生活工作的实际,从亲身的实践中去培养自身素养,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四)完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的评价体系。建立一套更加完备、科学、灵活的教师考评体系。对专业教师要有其育人评价指标。同样,对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入学生专业课学习、生活的指导评价指标等。对辅导员亦是如此。总的来说,就是要在评价体系中,提升高素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评价指标。让全体教师形成高素质育人的共识,并督促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开展高素质育人和“立德树人”教育。在对青年学生的考评体系中,也要融合学生生活、工作和实践中的思政元素,将学生参加思政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实践等等与思政有关的活动,都纳入思政课的考评当中,以此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去积极参与思政类的活动,在全校青年学生中树立榜样,弘扬正能量。
(五)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的实践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的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还要实现理实一体化。在理论宣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践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理论的精髓与意义。当前,高校已经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在课堂理论授课的同时加强实践活动的指导,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积极地参与到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中,这些举措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接下来,我们要在高素质育人与“立德树人”耦合中,更加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增加实践活动的比例,或者深入学生各类实践活动中,不断拓展学生实践活动的领域和范围,不断地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马克思主义思维观,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方式方法,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等。
(六)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的平台模式。随着互联网的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不断得到推进,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之下,利用新媒体教学也是应时代之需。我国高校应该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的平台建设,其中不仅仅包括教育教学平台,还应该有师生交流平台、思政课宣传教育平台、思政课实践平台等等。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的耦合,而且也符合当前我国青年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习、交流和实践更加的便利化,能更好地提升我国高校高素质育人与“立德树人”教育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新时代,我国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必须有人才的支撑,才能实现人才强国。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当顺应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以德育为先,加强“立德树人”教育,不断进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耦合机制的发展和探索。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我国复兴大业的主力军。新时代青年学生必须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