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文/湖南农业大学 刘晓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要实现现代化农村目标,不仅需要资金、政策和技术的支持,更需要人才的支持。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人口的努力,同时农村籍大学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技术人才储备来源。因此,关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农村籍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的影响与校园环境的差异所形成的巨大落差感,更加容易产生自卑、敏感、虚荣或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由于农村相对匮乏的教育资源,农村籍大学生往往难以从以往的‘尖子生思维’中跳脱出来,又加上经济压力的影响,导致设置的人生奋斗目标与实际能力不符,出现很多眼高手低的现象。因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达不到预期。一批优秀的农村应届大学生可能心怀报答家乡的美好愿景,但是由于专业和所学方向与地方发展不匹配,在所在乡村甚至县市都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得不选择另谋出路或者继续深造。但是随着学历的提升,在小城市更加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家乡发展渐行渐远。
事实上,大部分农村籍大学生有文化、懂技术,是农村人才中的先进分子,在农村有非常不错的群众基础,接受过高等教育,是一群有新思想、有担当的新知识群体。相对于一般城镇籍大学生而言,农村籍大学生在农村发展方面,致力于乡村振兴战略更有话语权,因为他们对农村环境发展的各方面更熟悉,对地区的发展认知更深刻,更有一番建设美丽乡村的情怀,也更能够干出一番事业。相比于农村本土储备的青年人才,农村大学生受过系统性的高等教育,有着与时俱进的思维,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对前沿知识和最新的信息了解更快,能够更好地学习和领会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对于乡村振兴具体工作的实施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最重要的是引导广大农村大学生上得来、下的去,通过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部分农村大学生走出迷茫的精神世界,脚踏实地服务乡村振兴。
(一)开展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20世纪以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相继出台了多项帮助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呼吁各类人才积极上山下乡,开展了诸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一方面,为农村大学生返乡献身农村基层建设工作提供了政策基础,让农村大学生返乡后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增强了农村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奋斗的热情,点燃了他们奉献家乡的情怀。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振兴为抓手,人才振兴又是乡村振兴非常关键的一步。作为农村地区学习新知识最多的一个群体,农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值得重视的。根据当地的人文环境特征,在与农村当地大学生的教育交流过程中,能更好地对教育方式、学习内容等做出更加合理的调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高校的人才培养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有重要意义,高校在农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正确价值引导,对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对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性。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削弱了时间和距离的概念。现实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大学生课堂中,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的特异性思政教育改变更加值得重视,只有立足实际,不断改善调整思政教育的方向和形式,才能实现思政教育的初衷。农村吸引大学生不易,但是想留住大学生更难。在大学期间,通过思政学习,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才能更好地在学生奉献乡村的过程中,尤其遇到困难的时候增强自身定力,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乡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基础等影响,各项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受到了较大的阻力,农村大学生不愿返乡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简单概括有如下三点:
(一)基础设施陈旧,吸引力度不大。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双重助推下,农村基础建设获得了巨大的飞跃,但是不容否定的是,农村的基建设施和城市的基建设施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别。我国高校集中建立在大中城市,城市发展迅速,基础建设全面。农村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享受了城市的便捷和繁华,在毕业后回到农村工作,各种生活条件均存在较大落差,这种落差是客观存在的。此外,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也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向城镇迁移定居,农村家庭的返乡意愿明显变低。大部分走出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更愿意留在大城市打拼,父母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对子女返乡工作大多持反对意见。
(二)校内引导缺乏,帮扶政策缺位。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并不明确。为让农村大学生返乡为乡村振兴事业作贡献,通过高校期间开展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影响学生们的主观意愿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养成乐于奉献家乡、报答家乡的情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由于教育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主体课程内容和形式仍然以理论传达为主,其中适当插入部分榜样,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服力较低。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从教师的授课方式改革、学习内容更新、网络学习平台的引入等多个方面,试图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效。虽然已经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活动,但各种途径的改革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这仅仅是方式上的创新,对于内容的创新,更加值得探索。目前国家出台的很多乡村政策,并没有及时传达到位,很多学生在择业和创业时,并不知道很多出台已久的帮扶政策。高校应该及时宣贯利民政策,可以在思政课中进行糅合,也可以丰富课程体系,增强政策的覆盖面。但对于农村籍大学生这个群体,无法做到具体分析,因此导致农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些问题。农村籍大学生群体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思想指引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当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普及教育方面,将所有的大学生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忽略了现有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大学生的特殊性。农村大学生大多数从农村来,熟悉农村的实际情况,对乡土具有独特的情感。
(三)社会认同不足,发展前景不明。虽然最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的提出,社会对乡村的整体印象有所改观,但是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歧视或者区别对待。对于回到乡村的年轻人,会失去一些在城市中应该享受到的权利。现阶段巨大的城乡差异,和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宣传,农村大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剧烈的冲击,容易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有部分农村大学生宁可在城市从事低端服务业,也不愿回农村运用专业技术和学识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这些现象的根本,是思想出了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同时,由于乡村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所能提供的发展机会较少,无法为大学生开出具有吸引力的薪资。大学生在乡村很难发挥出自己在高校所学到的内容与专长,很有可能从零开始,从最简单的工作开始,这样就失去了大学生的价值,也会磨灭大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农村企业贪图一时的红利,缺乏长远眼光,无法真正带动地方实现产业更新,更无法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一条明确的培养道路和成长方案,很容易造成地区人才的流失。
(一)教育引领,优化高校教师教学方向。加强专门针对农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引导大学生最终回农村建设家园,显得尤为重要。这既符合国家最新的发展战略,也为所有农村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引导农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教师来担任,这不仅要求广大教师有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也要有过硬的懂农业专业技能的本领。因此,加强对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于乡村振兴的知识培训极为重要。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这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顺应时代的潮流。要定期开展乡村振兴教育专题会,把最新的政策方针传达到各位老师的心里,这样才能言传身教,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引导广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去基层一线调研,在广阔的农村创作科研论文,切实了解农村实情,切实解决农村实事。只要我们的教师队伍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样传授的知识才有感染力。有穿透力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将直指内心,引人深思。通过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新青年。
(二)完善平台搭建,丰富乡村人才学习渠道。要完善针对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属化线上线下平台,为有志服务“三农”工作的青年大学生提供顺畅的信息渠道和透明的政策支持。农村大学生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乡土情怀,要通过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学有所成,积极回报和感恩曾经养育他们的农村。一方面,在线下平台建设方面,定时开展主题宣讲会,介绍和讲解最新的政府惠农政策,答疑农村大学生的困惑;邀请优秀的青年乡村企业家去大学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为广大农村大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开展农村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会,鼓励同学们畅想建设乡村的美好蓝图,让更多立志去农村工作的同学拧成一股绳。另一方面,在线上平台建设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学生明白,广阔农村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是磨砺人心的大平台;通过微信、QQ等社交媒体,建立乡村建设的交流互动平台,及时分享先进的乡村工作经验;贯通城乡之间的信息渠道,让更多优质的城市资源流向农村。
(三)扩宽校园实践,助推乡村与高校深入合作。实践出真知,引导乡村大学生把学习课堂搬到广大乡村的土地上。现在乡村振兴很多时候停留在政策文件层面。高校教学任务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要及时贴近生活,真正做到“抬头看世界,低头做学问”。只有以乡村振兴为基点,调动学校、政府和乡村的各项资源,引导广大农村大学生回农村开展实践活动,才能使各方的努力形成合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推进:第一,设置相应课程。带领学生去先进的农村制造基地进行实习,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大家了解现在乡村产业的现状,让大家看到现在乡村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发挥大家的创新意识,切实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此外,农村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去解决实际问题,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会找到成就感和获得感,这对农村青年的成长能形成正反馈。第二,培育调研氛围。在全校进行针对性宣传,组织广大同学利用寒暑假去自己生活的农村开展乡村振兴方面调研,让同学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去发现乡村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完成相关调研报告的同学,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大力宣传表彰榜样,鼓励广大乡村大学生去农村一线求真知。第三,改革考核方式。破除“唯分数论”,将考核标准从校园内扩展到校园外,提高乡村实践,对于切实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的师生,可以进行破格奖励或提拔。在一些实践类课程中,切实考核学生的实践情况,避免出现“假实践”“办公室实践”等不良行为,通过考核的方式将乡村实践落到实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