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社区养老模式探索与创新

时间:2024-06-04

文/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2021级录音艺术班 贺日孜

社区养老是指在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基础上,升级家庭养老的新模式,依托社区服务的支持,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和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模式,结合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式的优势,不管是家庭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最有效的服务区域是社区,在养老机构的支持下,老人可得到家人照顾和机构及专业人士服务,并且能够自由切换,是针对中国快速老龄化问题提出的新型养老方式,值得我国广泛探索。

一、行业现状分析

(一)人口加速老龄化大背景下养老市场需求旺盛,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增长迅速但总体供给不足。

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成为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开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国内目前人口为14.1亿人,65岁人口规模1.9亿,对比1991年而言,新增人口数量1.21亿人,是总人数的13.5%。从预测结果分析,2050年我国老年人将接近3.8亿,占比27.9%。养老服务业将成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根据《2021社区养老研究报告》显示,养老市场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约7.7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1.76%。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将增加至22万亿元,并保持16%复合增长率,能为GDP提供8%的增长支持。产业未来发展可期,也将成为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相对于旺盛的养老市场需求,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虽然在加速增长,但总体面临供给不足的局面。

(二)居家养老仍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传统居家养老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信息显示,现阶段,中国已经创建“9073”新的养老发展格局,超过90%的老年人优先选取居家养老模式,7%的老人选择社区养老模式,3%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养老模式。随着少子化的加剧,4-2-1家庭结构成为主流,导致子女对父母赡养负担加重,不仅经济成本负担较高,陪护时间不足问题明显。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增多,导致居家养老成为自我照护。《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表明,空巢老人在老年人总数占比超过50%,独居老人则占10%。2020年,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增加到1.18 亿人左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家庭户平均人口出现大幅下降,从2010年的3.10人下跌到2.62人,这一趋势意味着空巢化现象进一步加重。基于上述问题,目前以传统的居家养老为主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养老需求,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重将逐年递增。

(三)国家大力支持养老行业,相关支持政策频出。最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大,先后出台支持养老产业和服务的专项文件10多项,支持政策主要坚持以居家作为基础,以社区作为依托、以机构作为辅助、医养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公建民营为核心的养老管理质量,普惠养老产业发展金融支持。进一步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收入水平,制定免征增值税的计划,在分析应纳税所得额过程中,按照90%的比例作为收入总额的一部分;所有房屋、土地用于社区养老服务的项目,均可直接免征契税。建立完整的补贴激励政策,使养老服务机构首先接纳更多经济困难、年龄偏高、急需护理的老年群体。加强老年医学、老年护理等学科专业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量达到31.9万个,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823.8万张,乡镇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60%。《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首次提出智慧养老规划,也就是到2025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科技支持水平大幅提升,并且在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应的试点示范建设效果有所改善,产业链生态基本完善,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逐步减少,国内老年人幸福感、安全感有明显改善。

二、我国养老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在社交需求驱动及经济条件制约下,“社区化”方向将成为养老行业发展的重心。随着观念的不断转变、社交属性的需求以及一般家庭的经济与事业情况,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成为居家养老的有利补充,且更能满足老人的生活及社交需求,同时解放成年子女的工作时间。机构养老价格较为昂贵,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社区养老是老年人和家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区间,保持较高的熟悉感,整体认可度更强,社区养老能够将家庭生活、社区交流、养老活动有机融合,对老人的匹配度远远高于机构养老。

(二)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养老的“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国家先后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等文件,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家庭、社区、机构、个人进行养老资源对接,积极推进养老服务智慧化发展的改革。在顶层设计、刚性需求的支持下,智慧养老必将成为未来养老发展的中坚动力。

(三)基于医疗和康复是健康的实质需求,养老的“康养化”结合将不断深入。养老的核心问题是老人的健康问题,其本质是医疗与康复问题。2016年出台的《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护理体系创建。2018年下发的《关于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的通知》要求积极推进养老市场的发展,确保医养结合的落地。《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确定医养结合模式,明确医保支付体系的要求。当前国家政策逐步落地、市场准入机制更为宽松、医保落实问题妥善解决,所以目前养老产业在支付、消费、供给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养老+医疗”必然发展成为新常态化的模式。

(四)分类分层使养老的“多元化”服务不断完善。老年生命包括三个阶段,即:生活能自理的强能阶段、半自理的弱能阶段、难以自理的失能阶段。强能阶段,老年人在工作、教育、社会、旅游、居家服务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弱能阶段,老年人有照顾生活起居方面的需要;失能阶段,老年人需要依赖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护理。因此,分类分层进行专业化服务将成为行业趋势。此外,老年人个体差异很大,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各有不同,根据其兴趣需求,进行社群化区分,提供社圈服务,将丰富其老年生活,更好地满足养老需求。鉴于老龄化趋势,未来年轻劳动力将变得非常昂贵,而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将维持在20%左右,子女无力照顾的居多。因此,有效利用强能老人的劳动力,照顾弱能老人的起居,对于全社会的平衡和协调将变得较有意义。

三、国外社区养老模式借鉴

(一)美国社区养老模式。美国社会养老模式包括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社区模式有结合老年人身体条件,进行四个类型社区划分,包括生活自理型、生活协助型、特殊护理型、持续护理退休型。美国多数老人选择社区养老模式,“安养—乐活—善终”的功能,使老人能够安心。美国社区养老是品质养老的代表,入托老人可结合个人的收入选择合适的费用级别,其差别部分交由联邦政府进行补贴,进一步表现政府的关心和爱护。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有较为系统的设计和亮点:一是退休之家。退休之家是全托制的养老形式,机构有完备的设施和周全的服务。围绕退休生活,设计了多种职能,包括就餐、卫生服务、洗衣服务、阅读、健身、上网、医疗、活动安排、旅游出行等,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娱乐服务。二是托老中心。托老中心属于日托制的养老形式,老人白天在中心服务,晚上回到家里休息。同样包括了餐厅、医务室、保健室、阅览室、活动室等,老人不用为一日三餐操心,还可以安享晚年,广交朋友,并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三是互助养老。老人互相结伴认对,相互照顾,相互帮助。四是上门服务。美国的家庭护理员制度,是由政府出资,为美国公民并有永久绿卡的老人提供服务。家庭护理员为老人提供做饭、洗衣、保洁服务,同时讲解护理知识。职能介于专业护士和家政服务员之间,主要照顾在家里的孤独老人、伤残人士、长期病患者等。五是居家养老院。这个机构是非营利性质的机构,美国各个州有社区分支机构共5000个左右,每天都有100万名左右义工将热饭、热菜送到需要照顾的老人家中。

(二)日本社区养老模式。日本有“银发之国”称号,其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可想而知,政府大力建设养老体系和保障制度,促使日本的养老产业非常发达,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提供专业的监督考核,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日本目前已设计较为完整的法律制度,并且确定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以及养老机构的要求和标准。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公费养老机构都由政府出资设立,养老服务费用和服务人员也由政府出资或雇佣。因市场化需要,社会企业和养老协会更多地参与到养老行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地加入志愿者队伍。日本的房地产公司还投资开发建设了大量老年公寓和养老社区住宅,分为老人专住型和混住型,区别在于老年住户和一般住户是否混住。经营模式有出租型和护理型两种,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专属服务。如横滨市神奈川县的“港北新城”项目,推行小规模养老模式,将住宅面积限定在37~74平方米之间,“二代居”设计结合了日本国情,其中一套用于老年人养老,另一套由子女家庭居住。既互相独立,又方便照看。所有老年人住宅都配有适老化设备。社区设有护理之家和兴趣中心,为养老生活增添乐趣。此外,日本养老科技发展较早,研究真心香里园的案例,在居室空间设计时保持人性化的特点,善于应用智能化技术,卧室起居、扶手马桶等都增加智能化设备,搭配远程医疗终端等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照顾支持。

日本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三种:一是上门服务。多种类型的服务人员,能为老年人提供多项服务,包括生活服务(如保洁、洗衣、餐饮等),医疗服务(如换药、注射、输液等),还有心理咨询、养生咨询、康复训练等。二是白托服务。针对身体较弱的老年群体,白天可以进入日托养老所,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健康体检、功能训练等方面的需要,同时实施心理咨询和娱乐管理服务,晚上直接回家自主管理。三是短期和长期托付服务。为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要,为其提供3个月内的短期服务,或长期的托付服务。从身体状况考虑,有银发之家、护理院、失智老人集体之家、特别老人集体之家等多种选择。从经济收入水平考虑,有公营且收费低廉的银发之家、半公营性质的优质出租住宅、民营的收费老人之家等多种选择。

四、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框架思路

基于国家鼓励、老年人需要、中青年无暇等基础上,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借鉴美国、日本等老龄化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传统文化思想,我国的养老模式在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辅助、以医养相结合的体系思路下,建议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类规范、健全体系”的原则,实现从传统的家庭照料到现代的社区照料、从家庭生活为主向社区活动为主转变,真正让老人内安其心、外安其身。

(一)政府引导。我国目前社区养老的类型有政府投资建设、政府出资补贴、市场化运作三种,鉴于应对老龄化已成为社会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建议政府投资项目主要针对贫困群体养老项目(如福利院),政府出资补贴针对普惠性养老项目(如托老所),市场化运作针对中高端养老项目和特殊护理项目(如养老公寓和护理院等)。政府引导在体系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养老产业的规划、养老政策的制定、养老制度和标准的出台、对市场运营主体进行监督和管理等,政府还需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托老所建设,引导房地产公司投资建设各种养老公寓和养老社区,引导专业医疗机构建设服务老人的专业护理院和特殊护理院等。

(二)市场运作。除了贫困群体的养老项目,其余养老项目原则上都要坚持市场化运作,由市场主体经营,设立法人组织,吸收民间资本建设并进行管理运营。托老所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养老社区、养老公寓和护理院以纯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中高端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各市场主体要具备五种能力:一是客户洞见分析能力,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精准刻画。二是产品设计能力,根据老人情况,针对性设计产品并匹配权益服务,充分及时满足老人需求。三是数字化运营能力,利用数字化手段以及新兴科技工具,提高营销、互动、服务等环节,便于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促进运营效率的提升,持续控制整体的运营成本,提升入住体验。四是综合化服务能力。针对不同能力的老年人分类分层提供专属且精准的服务,并且全面覆盖老人的保障及便利需求。五是资源链接和整合的能力。在不同行业领域日益专业化和客户需求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下,采用平台共享模式,开放性选择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三)分类规范。我国社区养老模式可以初步分为居家式、公寓式、医护型养老三种,具体形式为托老所、养老公寓、护理院等多种形式。托老所属于居家式养老,生活在熟悉的社区,养老的服务主要来自于家人、朋友和社区服务人员。公寓式养老是专门的老年公寓,有较为完备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提供专业的服务。护理型养老属于高龄社会的产物,针对失能群体进行长期医养护理服务。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和加速,我国有必要在顶层设计上逐步规范社区养老,对硬件设施的标准如各种适老化设计和改造等,对服务标准如人员素质、行为规范、考核评估等,均要落实全面的标准化,打造行业标准化体系。

(四)健全体系。可以探索在部分城市试点基础上,不断提升完善,向全国范围推广复制优化,并逐步建立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的长效运行体系。同时,要明确政府、机构、社区、家庭各自的权责利,通过一套整体的、系统的、相互衔接的机制,规范组织结构、流程机制、制度规范、支撑的技术和工具等,确保系统良性运行。在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大服务人才的培养。中国目前至少存在600万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目前而言,中国养老护理人数低于30万人,特别是持证上岗人数更是低于10万人。大力发展职业培训迫在眉睫。各职业院校可有计划地增设老年护理和康复专班,把学校办成养老中心的培训基地,把养老中心的需求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学校育人的标准和方案。不仅培养年轻人,也要经常将养老中心的护理人员送到学校进行定期培训和考试。

五、建设社区智能化托老所体系的具体探索

鉴于公寓式养老属于开发商投资建设、医护型养老属于专业机构投资建设,而居家式养老属于普惠性养老的范畴,需要政府逐渐统筹安排,引导市场跟进,最值得我们深入探索、重点考虑。同时,因为托老所建设在社区附近,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容易找到安全感、归属感、亲切感、认同感,价格公开透明,兼顾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养老服务的结合,接受度较高,长期运营具备较好的基础,建设社区智能化托老所体系是解决养老最基本的硬件设施安排,所以本文对社区智能化托老所体系进行重点探索。

本文所指社区智能化托老所,是以所在社区为基点,向周围社区辐射,接纳强能、弱能、失能等老人集中养老,从家庭养老向社区养老不断转变。社区智能化托老所秉承“近家关怀、智慧科技、社群互助、多元服务”的理念,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互助平台”的方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和托管服务,服务内容又包括生活服务、康养服务、文化休闲服务及其余延伸服务。

(一)近家关怀。社区智能化托老所设立在社区附近,既解决几代同住的摩擦问题又解决探访不便、亲情空间隔离的问题。像建幼儿园一样在社区就近布局托老所。能提供双向服务项目:首先是上门服务,交由专业服务人员向老年人提供专业照顾服务。二是托付服务。为老人提供全托、半托、日托、夜托、周托、娱乐专项、康复专项、上门专项、其余专项等各种服务。来去自由、进出方便、收费经济、灵活高效。亲属就近接送、就近探望,托老所也方便和亲属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托老所采取轻资产的方式进行运营,各方面职能配套齐全,在需要的情况下考虑建设医疗保检服务、养老保险等对应的产品。所有的配套和服务都要围绕适老化进行设计。前期可以考虑选择养老服务较为先进的城市试点,不断复盘总结提升经验,形成标准化成果后,再逐渐复制到其余社区和城市。

(二)智慧科技。建立全国联网或区域联网的托老所服务智慧平台,智慧平台连接政府组织、社区人员、老人和亲属、托老所人员、老年服务供应商等,利用互联网实现入住老人与亲人、与各种医疗或社群等实时连接,提供线上各种医疗健康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生活服务,为居家老人和托老所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周边配套服务。采用可穿戴设备、身体检查设备、远程通信设备、智能机器人等结合医师定期服务、专业护理人员配置等方式不断积累老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指标数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对数据进行分析监测预警,构建科学高效的健康与安全监护系统以及服务体系,并对接病历档案数据公司,将入住老人的病历档案和医院及家人互联互通,定期检视健康档案并提供各种专业服务意见。同时,能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定位跟踪、紧急呼唤、日常生活照顾等服务项目。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打造智慧空间,使老人生活更便利的同时,提高老人的安全、健康监测水平,实现与医疗机构的高效对接与康养承接。

(三)康养结合。1.健康管理方面,和社区诊所联合,确定合作模式,定期为老人进行体检、医疗服务,同时开通和就近的三甲医院或专科医院的合作,对于重大疾病提供绿色服务通道,解决就医问题。同时,联合慢病或保健治疗机构,为慢性病患者、出院康复患者提供康养场所、基础康复设备并在医院的指导下提供康复疗养服务,医疗、康复结合,老年人可以同步进行治病和养生,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步恢复最佳状态。建立健康档案并与医疗机构保持高效沟通与定期往来。2.生活营养方面,通过营养师团队及人工智能的辅助为老人提供起居及营养健康保障,长期跟踪测试老人的身体机能和各项健康指标,根据个性化需求科学指导老人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纤维素等各类营养。3.养老养生方面,为老人组织书画、太极、老年操、合唱等爱好小组,并对接社会表演资源。开设基础学习课程帮助老人学习时事热点、电脑、智能手机等新鲜事物及新时代必备社会技能,鼓励并支持老年人发挥余热,为老年人承担社会社区公益事务提供条件。

(四)多元互助。多元是指,社区智能化托老所为老人提供娱、食、住、行、康、药、养、保等多元化服务。娱:提供娱乐服务,满足多元化娱乐需求;食:给予美食优惠、养生食疗知识讲座等;住:提供家政清洁服务、居家保姆服务、上门维修服务等;行:提供旅行和出行服务,定制行程、旅行团购、机票折扣、酒店折扣等延伸服务;医:协助预约挂号、专家诊断、体检服务、住院服务、海外医疗、健康管理等;药:与药店合作,提供购药折扣等;养:提供养老咨询、对接慢病管理服务、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情感顾问等;保:提供保险保障服务,保证健康、养老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在满足以上核心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延伸到老人生活用品的设计和提供、老人旅游产业、老人健康保险产品服务等多元化服务方向。互助是指,构建老年人社群空间,成员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能互帮互助,自得其乐,为老人结伴结对提供场所和服务。同时,为有劳动力且愿意服务的老人提供信息对接,将这些富余劳动力集中起来,既可服务于托老所,又可服务于小区内居家老人。强能老人作为托老所的工作人员,在接受相应的培训后,对其余老人进行陪护照看、饮食起居等服务,还可以为小区的居家老人提供零碎家政服务等,如居家保洁、做饭洗衣等。因此,对于入住老人和居家老人,其服务性价比优势较为明显。托老所在五个方面实行收费:一是托管服务收费。收取相关费用后,可以提供白托、夜托、周托、全托等服务。二是上门服务收费。针对需求人群的康复专项服务,如按摩、放松训练、针灸、艾灸、理疗等。为社区居家的老人提供家政等上门专项服务。三是服务收费。如提供健身服务、活动服务、咨询服务等。四是合作商品收费。如建设器材、保健商品、生活用品等。五是俱乐部打卡收费。如读书俱乐部、舞蹈俱乐部等各种兴趣爱好俱乐部打卡收费或年卡收费。

托老所联合各服务商共同打造养老生态圈,如医疗服务供应商(医院和体检中心等)、技术设备供应商(智能可穿戴设备)、健康食品供应商(超市和餐厅等)、运动服务供应商(健身房、俱乐部等)、其他权益供应商(航空公司、酒店等),资源基本覆盖创业所需要的行业资源、资金资源、产业资源、中介服务资源等,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还可以持续不断提升经营理念,拓宽产品和服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