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文/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苏晓迪
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同时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学籍信息化管理,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及质量,从而提高院校的竞争力和优势,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学籍信息化管理是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教育部提出的“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要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必须要抓好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智慧化校园。在高职院校“双高”建设背景下,学籍管理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模式必然要从传统的档案管理转变为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管理。
通过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学校各部门能够动态掌握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籍信息,从而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学校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依据,提高学校科学化决策和精准化管理的水平。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学籍档案信息化能够有效提高档案信息管理和教育管理水平,是“双高”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有利于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目前,国内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已经建成多套数字化信息平台,包括教学管理系统、师资管理系统等,但各部门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不完善,部分学籍管理系统板块功能单一,并未实现信息化管理,这就导致不同部门之间数据连接的缺失,从而无法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学籍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填补缺失的信息化板块,有利于推进高校学校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使得信息化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三)有利于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学籍信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大大减少由于人为统计失误而导致的学籍信息错误,还可以不断简化工作流程,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学籍信息处理的效率。同时,信息化的学籍管理使得动态变化的学籍信息更新更加及时,通过信息的共享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便于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与配合,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一)观念守旧,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学籍信息化管理的理念虽然在各高校的规划中早已提出,信息化的学籍管理平台也都在建设使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学籍管理工作仍然以纸质提交核对、手动输入为主,信息化程度较低。学籍管理是一项精细化的工作,并且是一个动态的信息统计过程,高精度、数据量大的特点使得人工管理还存在诸多不可控的因素,这就导致大量的学籍数据堆积不能及时更新,工作的时效性得不到保证。同时,各部门之间的平台互相独立使用,没有实现联合网络化办公,无法做到数据共享。由于管理人员的观念并未真正转变,也并未深度思考如何将人工操作与电脑处理高效结合,尚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处理的先进性,也无法从本质上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由于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稀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人员大多选择校内从事教育教学的老师来负责学籍管理工作,由于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数据统计机械化,缺乏系统分析等情况,通常只是按部就班开展工作。部分兼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能力欠缺,很难适应复杂学籍管理系统板块,在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具体模块操作不熟练,导致录入数据错误等现象发生,从而无法借助学籍数据为日常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理论支撑。
(三)学籍管理系统更新维护不足,缺乏创新性。学籍管理系统是每所高校进行学籍管理的有效平台,大部分高职院校引入了信息化技术,建设了自己的学籍管理平台。但是,目前的学籍管理系统大多采用软件商提供的通用版本,一些高校的系统并没有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及时更新,导致服务器的容量与处理速度下降。此外,在学籍信息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然而由于学校与软件开发者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使得系统的维护不足,无法结合本校实际,更新出适应本校学籍问题的版本,缺乏创新性与时效性,造成系统无法处理新的学籍管理问题,降低学籍信息化处理的效率。
(四)学籍管理体制不完善。首先,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但是其学籍管理制度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师生对待学籍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提交学籍信息时错误频出,造成学籍档案资料不全,且后期无法补充完整等现象。其次,高职院校对信息共享认识度不够,各部门之间对学籍信息管理工作割裂看待,而实际上学籍信息连接着每一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再次,学籍管理工作不科学不规范,工作随意性情况时有发生。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解决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问题。最后,缺少传帮带的工作制度,学籍管理是一项精细化工作,由于高职院校校内兼职管理学籍的老师较多,管理人员变动较大,新旧人员在交接工作时容易发生数据丢失的情况。由于工作缺乏科学化标准化流程,新任管理人员无法快速熟悉学籍管理工作。诸如此类不健全的管理体制会导致学籍档案管理面临较大困难,无法适应现代高校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一)转变观念,规范学籍信息化管理制度。学籍信息化管理关系到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和教育管理水平,是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树立学籍管理新观念,把对高校学籍管理提到新高度。从领导层面到学生层面,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全院上下积极参与,运用信息化技术平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整合与合作,开发出更加高效的服务管理模式,实现学籍档案的持续有效发展。不断健全学籍信息化管理制度,将学籍管理制度进行流程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质性地改变学籍管理现状不足。
(二)加强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在教育部提出要“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智慧校园建设”的要求以及高校学籍管理队伍薄弱的现状下,培养出兼具计算机技术知识与学籍管理业务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员对学籍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籍管理人员作为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直接影响到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因此,在选人用人时,应当在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中,优先选择具有管理学知识及信息化技术能力强的人员开展学籍管理工作。要定期对一线的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包括档案管理知识、计算机统计分析知识等,积极解决一线学籍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不能将培训流于形式。要加强学籍管理队伍的交流,经验丰富的学籍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传帮带”的方式,加快信息的对接,给新任管理人员以指导,使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更有保障。
(三)加强理信息化软件的实用性建设,完善校内数据共享。在进行学籍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信息化软件的维护,定期升级现有数据库信息,加强与软件开发公司的交流,升级系统运行环境,结合在学籍信息化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完善系统,在通用版软件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应本校管理现状的学籍信息化管理模块。同时,利用微信小程序、APP等,开发学生端信息录入系统,实现信息输入电子化。此外,在校内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学校要统一数据录入标准,各部门的业务系统以此标准进行开发和维护,保证各部门之间可以实现数据对接,实现校园综合业务交互系统。
(四)注重学籍信息化安全管理建设。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数据的安全使用与存储是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学籍信息涉及学生在校内各方面的信息,校内各部门在进行数据共享时,要规范化和标准化,严格执行标准流程,确保责任到人。加强数据的安全意识,不断更新保护措施,保障登录用户的安全性,防止不法人员进行违规操作。同时,从软件和硬件方面都要建设完善的数据备份系统,提高学籍系统使用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学籍管理对于高校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深层次的影响,是“双高”建设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因此,各高职院校要适应新时代需求,积极探索创新,优化学籍管理方式与手段,推动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