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杜永梅 林丽芳
摘 要:实施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深刻理解新时代党建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党建与扶贫的辩证统一关系。云南省高校在推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党建扶贫+思想政治引导+产业技术支持”的新时代党建扶贫精准化特色之路。以党建引领扶贫,以扶贫推动党建,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生活,因地制宜,加大产业技术支持,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多个方面协调发力、精准发力,不断推动云南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党建;扶贫;精准化
中图分类号:D267;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3-0018-03
实施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贫困地区实施精准脱贫应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新要求,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促进党建与扶贫深度融合,精准发力,具体实施,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新时代党建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建扶贫指的是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扶贫开发谋划和推动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同时以扶贫开发成果检验党的建设成效,从而实现党建与扶贫良性互动。党建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因此,须要从多个维度来充分认识新时代党建扶贫工作的意义。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
***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这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和特性。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就生产力而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就生产关系而言;“共同富裕”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在当今中国,“消灭剥削”已经成为过去时,“消除两极分化”却依然是进行时。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意味着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面貌得到改观,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貧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脱贫攻坚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的“保障人权”理念越来越落到实处,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二)坚持党建扶贫,是党的宗旨和初心的鲜明体现
农村的脱贫攻坚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体现了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农村的脱贫攻坚战中,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自然也要由人民共享。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实惠,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摘下贫困的帽子,一起迈进小康社会。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民”是党的纲领及行动的鲜明底色。党建的归宿在为民,扶贫的目的在富民,党建扶贫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和改革问题而探索出的新路子,是一项惠及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工作理念与工作模式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正确认识党建与扶贫的辩证统一关系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做好基层党建是农村扶贫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顺利开展扶贫工作的保障。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归根结底要靠强有力的党组织去引领、去推动、去落实。基层党组织不仅是脱贫攻坚的“指挥所”,更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先锋队”。因此,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将党和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最新政策传达给村民,更要驻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的综合能力及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具体落实,关系到农户的收入状况、生活质量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关系到脱贫攻坚战役的进程与胜利。党建抓得好,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及干部在脱贫致富中的引领带头作用,给脱贫致富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脱贫攻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共同富裕、践行党的宗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等都需要脱贫攻坚,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党的建设的重要作用的发挥。基层党组织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广大党员、干部是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只有把党建和扶贫相结合、相统一,把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形成抓手与合力,才能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因此,必须树立“以党建引领扶贫,以扶贫推动党建”的思想,把党建的工作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大地上,将脱贫攻坚作为检验农村贫困地区党建工作的主阵地,有效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硬实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宗旨与使命。
二、新时代推动党建扶贫精准化的路径措施
2015年初,***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经济增长区位动力不足,加之民族众多、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因素,使得云南省的脱贫攻坚涉及地域广、人口多、程度深、任务重、难度大,解决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近些年来,针对云南省的实际,结合省内各高校在党建扶贫工作中的实践及经验,云南省政府带领各族群众进行了不少有益尝试,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精准扶贫方面成效显著,探索出了一条“党建扶贫+思想政治引导+产业技术支持”的新时代党建扶贫精准化特色之路。
(一)坚持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不坚持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就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就不可能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在很多贫困乡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层组织涣散、纪律性不强、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以思想为先导,凝聚共识,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让他们深刻领会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身体力行、不断开拓,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党建工作的组织活力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助推器”,要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选好书记,配好领导班子,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平台”,“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因此,要积极选派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优秀干部到基层党组织工作,选好村党组织带头人;注重对村干部的监督与考核,落实领导责任制、权力监督机制与综合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制度,对爱岗敬业、表现突出的领导干部加以支持和鼓励,解决他们经济上和思想上的后顾之忧。只有组建一个作风优良、素质能力强的基层领导班子,建立一支敢闯敢干、一心为民的党员干部队伍,才能共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基层领导和党员要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各项党建、扶贫政策文件深入了解村情贫情民情,以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找准农村群众致贫的根本原因,契合实际出谋划策解决贫困问题,才能得到群众的爱戴与拥护。要把群众牢牢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才能更好的贯彻与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组织党支部要定期规范化建设,开展主题党日、“三会一课”和“三讲三评+感恩教育”活动,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为农村党员同志上主题党课、赠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书籍资料等,督促农村党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養和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
(二)改进工作方法,把思想政治引导融入日常生活
按理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很多乡村都应该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然而有些乡村还没脱离贫困。这跟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大有关联。想要解决经济上的贫困,先得解决思想上和意识上的贫困。部分基层干部身上依然保留着较为浓厚的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思想,服务意识较为薄弱,看待问题过于落后和保守,不太会用发展的眼光来解决新问题。
时代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的,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农民的方式早已过时。对于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来说,不仅要转变原有的工作作风,还要给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和风气;不仅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还要有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实际行动。扎实推进贫困地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秉公用权、为民尽责、牢记宗旨、为民服务,让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这对于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来说都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精准脱贫,都需要奋斗在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发挥自身的领导推动作用,对当地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引导融入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的思想和行动。比如,对于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大力宣传和学习;对于精准扶贫开发的相关政策及措施,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宣传和普及;对于扶贫部署要积极落实,有效引导,及时反馈,长效监督;要适时对群众进行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及时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动态,众人齐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不但要掌握话语权而且要掌握主导权,不但要注重工作的内容还要注重工作的形式、艺术和技巧。只有把思想政治引导融入日常生活,把纷繁复杂的问题化解于无形,才可能凝聚共识集中力量更好的与贫困作战。
同样,还要综合整治村庄治理无序、管理混乱等问题,不断提升国家的贫困治理能力及综合治理能力。利用“互联网+”为政府赋能、为群众赋权,拓宽行政服务的整体维度,挖掘行政服务的深度,让整个服务体系健全化、服务事项规范化、服务渠道畅通化和便民化,让扶贫济困能够真正做到“点对点”,真正实现精准化。基于此,使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高品质的服务,使扶贫达到更高的效能,让党员和群众之间能够“零距离”沟通,架起党群帮带“连心桥”,让党在群众中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领导力。
(三)因地制宜,加大产业技术支持
云南省气候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很多贫困地区有着独特的土特产品种植养殖优势。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形成系统的、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制约着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及农民的增收。要推广优势土特产品种植养殖,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让农民增收创收脱贫致富,就要在各个方面齐心发力。
首先,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投入专项资金,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方便群众日常出行和交通运输。由于云南省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很多贫困地区还未建成高效、便捷、通畅的交通物流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不便使得当地的土特产,如果蔬、药材、香料、茶叶、花卉、家禽、家畜等不能及时运送到外面的市场,也就不能带来相应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要致富,先修路。只有交通条件得到改善,才能“走出去”和“引进来”,才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农村的脱贫攻坚大业。
其次,多方考察,实地调研,充分发挥当地的特色和优势,实现农业精准产业扶贫,进行“造血式”内源性扶贫。在产业开发上,一定要切合当地实际,求精不求多,既要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又要考量可能带来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注重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多种形式相结合,为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打通“脉络”,让其能够自行“造血”并有序运行下去。要推进村企合作,建立农村产业合作社、现代农村产业园、特色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等,不仅能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而且能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新时代农村产业的发展。
再次,基于“互联网+”下的技术融合、人才支撑和物联网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发农业产业,与时俱进地实现农业精准产业扶贫。把“互联网+电商”与“互联网+现代农业”相结合,加速建设农业大数据,借助大数据平台采集、收集农业数据,并进行信息分析与资源整合,高效精准推行乡村淘宝、现代农村示范园、特色产业基地等精准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这些措施不仅能给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新的启示,也能借助“互联网+”新信息脱贫致富,借助社会力量反哺农业,可以大大促进农民的增收,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南亚博览会、农业博览会、农业科技示范园、农耕文化博物馆、云南农业“十大名品”评选等多种机会推广云南省本地特色农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品牌,树立良好的口碑,拓展农产品销售路径和销售市场,让云南省的农产品不仅能走出家门,还可以大胆走出国门。在农村产业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作用,同样用产业化的成果来检验、夯实党建的成果。
(四)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推动产业技术向前发展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在教育方面,不断提升驻村点教育脱贫能力,让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脱贫致富的必经之路。
一方面,坚持控辍保学,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一个学生因贫辍学、失学和流失。对学生开展励志教育,积极调动贫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不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构建起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将农民职业化理念传播到整个社会特别是贫困地区,让贫困地区的人民更快速、有效地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提升技术技能和就业能力,让农民步入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以云南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来,该院曾多次把素质好、能力强、作风实的优秀干部职工派往脱贫攻坚第一线,把交通类、机械类、汽车类等经验丰富的专家派到驻村点,帮助老百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修筑乡村公路、日常维护路面、购买排水涵管、进行危旧房改造等多项措施,发展杉木、八角、渔业及土特产种养殖,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
中高考期间,该院多次派出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带着招生简章到驻村点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送去招生简章,大力宣传该院对驻村点学生的各项优惠政策,指导多名档卡户学生报考该院就读。为使贫困学生免除后顾之忧,顺利完成学业,该院积极在国家助学金、各类奖学金、绿色通道、勤工俭学等各项助学政策中向建档立卡户学生倾斜。这些教育举措,使得扶贫更精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也对后续的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由此可见,农村脱贫致富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协作,需要多种形式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以党建引领扶贫,以扶贫推动党建。在“互联网+”时代,“党建扶贫+思想政治引导+产业技术支持”的云南省党建工作引领精准脱贫模式能够为区域产业扶贫开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对云南省精准脱贫产生示范效应,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三、关于党建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从目前来看,虽然云南省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须注意。
第一,坚持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统一。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当地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也有部分群众思想较为落后。少数贫困户争当档卡户,“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不比勤奋却攀比谁家得到的帮扶大。纵使帮扶措施一样,个别档卡户也会不满意,总想比别人多得到帮扶,对党委政府的扶贫工作也缺乏感恩之心。正如之前在网上风靡的云南省普洱市扶贫女干部怒斥贫困户的视频所表达的一样,“幸福不是靠给出来的,是靠苦(干)出来的!有手有脚,为什么不能靠自己去争取幸福?”从这点来看,党建扶贫应该注重跟教育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追求幸福的内在驱动力,才有可能早日脱贫致富,实现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第二,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密切关注贫困户脱贫后续情况,警惕部分脱贫户返贫事件的发生。近些年来,党和国家有针对性地实行了多种惠农、助农政策,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投入,加强了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的扶持,使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但对某些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来说,扶贫工作还不够深入细致,还未落到实处生根发芽。在短暂的扶贫工作过后、在“贫困帽”看似摘掉之后、在之前补贴的资金花掉之后、在扶贫惠农政策停掉之后,這些人仍存在着较大返贫的可能。因此,在扶贫的过程中,工作不能只务虚,不能只做表面文章,一定要踏实具体、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可能真正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总之,脱贫攻坚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支撑。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党建扶贫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党建与扶贫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党建引领扶贫,以扶贫推动党建,构建“党建扶贫+思想政治引导+产业技术支持”新时代党建扶贫精准化特色之路,从多个方面协调发力、精准发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扶贫成果。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云南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收稿日期:2020-05-11
基金项目:2019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云南党建引领精准脱贫的实践路径研究”(2019J053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杜永梅(1985-),女,云南文山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林丽芳(1974-),女,云南大理人,副教授,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