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统计学原理多维度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探析

时间:2024-04-24

摘 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更加的便捷,且丰富的知识获取方式大幅弱化了对课堂的依赖程度。在这一背景下,对于知识获取的兴趣与渴望越来越显著地影响到了人才培养效果。以统计学原理为基础,强调课程学习中多维实践的导入,以形成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拓展与优化,让学与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的潜能与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进而反映在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提升上。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3-0059-02

在大数据的浪潮中,数据表现出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一些国家已开始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来予以布局。国务院于2015年9月颁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预示了我国大数据建设时代的来临。由此,多维实践与统计学原理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成为化解当前教学困境的一个重要方向与思路。

一、统计学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

要更好完善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就要在调查实践方面结合调查目的来完成对相应调查问卷的设计,并做好后续的数据搜集和数据整理,让学生更加关注宏观经济。而就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来看,基本集中在会计技能的提升上。并以宏观经济为源头,出现了较为丰富的统计学原理案例,由此就为学生关注宏观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因同时依靠学习统计学原理,让学生对真实性数据的重要性提升到思想的高度,并逐渐养成严谨、科学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的相应调整应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一,撰写统计报告应成为一项新增内容。将有关撰写统计报告的内容添加到授课当中,教学内容就实现了对四个统计环节的覆盖,不仅兼顾了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而且为学生获取从业资格提供了支持。第二,统计软件相关操作的增加。统计软件为EXCEL软件与SPSS软件当中“二选一”,在操作软件时,除了要对操作的具体步骤做着重介绍之外,还要围绕操作的结果予以详细解读。第三,基本概念倾向于常识化讲解。可将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一些内容增添到该章节当中来,如CPI、GDP等,对这些指标含义的理解与相关报告的解读,对于学生自身经济分析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利的。第四,开展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建议教师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来选择最具合理性的调查目的,着眼于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行动力在问卷的设计、调查、数据整理、计算、统计报告撰写等环节中得到锻炼,从而使统计过程更具意义。

二、将统计学原理运用于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

统计学原理以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作为主线,通过学习这一课程,使学生的社会调研能力得到积极培养,统计素养得到相应提升。而课程学习中所导入的实践涵盖了学科竞赛、实验室和科研项目三方面的实践。

(一)以学科竞赛实践为依托,对课程学习目标进行合理设计

针对于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一些地方开展了相应的大学生竞赛,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包括调研、数据的分析、实际问题的处理等,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平台。这一阶段需要对所需要完成的统计调研报告加以明确,并将其纳入到日常考核与课程考评当中。

(二)与专业统计调查报告实践相结合,促进课堂牵引力有效提升

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牵引课堂的提升上来。具体来讲,就是要周密设计课堂内容,促进授课内容的不断优化,从而使课堂讲解更具效力与针对性。具体通过两个步骤来加以实现。首先是对优秀实践报告的解读,对调研报告的支撑点进行分解;其次便是围绕这些支撑点所展开的具体内容学习。且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在知识的后续学习中,教师应规避单向知识灌输的方式,将知识讲授与学生讨论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凸显。

(三)借助于实验实践,支持对理论教学的进一步拓展

身处大数据的趋势下,统计应有作用的发挥与软件密切相关,后者所发挥的支撑作用,是确保教学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保证。学习统计软件指代的是实验实践环节,借鉴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促进该环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四)由科研实践来充当载体,助力于理论教学的升华

作为方法论课程的典型代表,统计学原理为学生更好融入到相关的科研项目当中夯实了基础。就学生而言,在其统计调研报告的完成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的要求便是统计调查和借助于统计软件来做出相应的数据分析,且在科研过程当中,该要求亦充当着主要的参与形式。

1.强调在学生科研项目实践中的参与。在人才培养方面,院校對于学术实践活动的充分重视能够发挥积极的影响,如“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等,由此就为科研实践当中学生的参与提供了路径和平台。

2.强调在教师科研项目实践中的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有学生的参与,主要集中在科研数据方面,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以致用,也是获取科研经费的一种途径,且支持了教学资源、科研资源两者间的有效流通。

3.强调在学科竞赛中的参与,形成“以赛促学”的局面。通过创办学科竞赛,能够使学生在增加自身创新学分、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等心理需要等方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从而在参赛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

(五)促进评价机制的不断改进

借助于统计调研报告来实现对其能力的量化。针对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所表现出的诸多问题,需要采取调研问卷、访谈等方式来寻求多方面的改进措施,并于下一次课程中进行反馈,从而实现教学的不断优化。

三、基于统计学原理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实践

(一)对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有效运用

作为新型教学平台的典型代表,“对分易”模式下课堂时间被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用于教师讲授知识,一部分用于学生讨论。且具体来讲,在这两个部分间还存在着一个内化环节,其实质是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吸收,以确保后续讨论的有效性。“对分”绝非是讲授、讨论两者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有机的整合,其在教、学、布置作业、管理课堂、效果评价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统计学原理》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

1.班级小组的划分——通常以4—6个小组为宜,每组人数宜控制在5—10人。

2.任务书的设计——自主学习方面,在对于知识点的选择上需要满足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对学生应当掌握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加以明确。教师可通过上传PPT,或录制课程视频的方式,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资料和素材。

3.讲解任务书,并做出相应分析——教师首先进行任务介绍,其内容涉及自主学习的目标和相关的要求等,规划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任务设计的讲解应在五分钟内完成,微课的自主观看应控制在10分钟内,探讨与合作互学同样应控制在十分钟内。

4.进行小组总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课堂练习,待完成规定作业后,各小组给出答案,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其讲解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积极锻炼。待到最后,由课代表来就本次课堂的核心内容和要点加以概括。

5.进行教学总结——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总结,教师根据总结中所表现出的错误或不足来给予集中讲解,并通过巩固训练来确保学生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掌握。对训练展示课进行合理安排,通过公布学习结果、在线错误题目等来使学生的探讨更具针对性。

6.教学后的成果反思——归纳、总结课程重点与学生知识盲点,使学生满足任务书要求,并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

四、翻转式教学模式下大学教师对人才培养的应用效果评价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结构和方式的翻转,作为核心所在,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同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直接相关,且其通常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即课前准备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后拓展环节,对大学教师人才培养的应用效果做出评价。

(一)课前的必要准备

为确保课堂预期效果的实现,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第一,学生对网络教育平台进行访问,通过对相关学习资料的查阅来开展自主学习。第二,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校外的统计调研基地,并对学习的心得和疑问进行上交。第三,教师结合学生所给出的具体反馈,来就具体的教学任务加以明确。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更多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为突显学生地位,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将课堂教学进一步氛围如下五个基本环节。

通过学习、研究信息化教学的模式、理念和方法,将信息化元素有效的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从而使具体任务中所设计的信息化教学内容得以呈现。但就现实的信息化教学来看,亦表现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软件功能的熟悉度不高、教学内容与信息化资源的融合欠缺深度等,由此,对于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也就更具要求。所以,对大学教师的人才培养方面,除了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理念和信息技术等,并在教学改革中去积极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孔凌鹤.信息化教学的行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8):87-89.

[2]  孙卫国,卫振中.基于信息化主题下高职教学设计的研究——对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8,(5):29-30.

[3]  卡尔·罗杰斯,H·弗莱伯格.自由学习[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75-227.

[4]  卜彩丽,孔素真.現状与反思: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2).

[5]  王友香.开放教育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1).

[6]  闫春.浅谈统计学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0,(5).

收稿日期:2020-05-2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18SJA1755);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CDSXY201703);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CDSXY201707);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8年度研究项目(CDGZ2018007)

作者简介:李林芳(1986-),女,四川宜宾人,讲师,博士,从事创业管理、产业经济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