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承红色基因 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四川大学为例

时间:2024-06-04

文/四川大学档案馆 朱连芳 李华云; 四川大学对外联络办公室 邓建萍

一、红色文化教育背景及特点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中,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使之服务于经济和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尤其要重视挖掘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努力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在高校校园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就是从校园文化建设着手,深度挖掘本校的红色基因,并将这些红色基因具体物化,或是通过当前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在校园内铺陈开来,用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方式,加强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并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广为流行,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检验,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如同熠熠发光的金子,融入民族的血液当中,形成了具有宝贵特色的“红色基因”,代代流传。例如,革命战争年代,执着追求理想信念、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红岩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顽强拼搏奋斗。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条件下,军民团结一心,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实现了自给自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武装和支撑下,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民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战胜强敌,最终取得了革命事业的胜利。新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同样指引着我们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二、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以师生为主体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及其延伸和扩展的一种文化现象。”从构成方面,校园文化可以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充分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精品,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而且能够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在课堂之外,对在校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目前校园内的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物质丰裕的年代,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离他们似乎很遥远,而互相之间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因此,在红色文化传承物质载体、红色文化精髓渗透等方面,深入挖掘红色基因,继承红色文化传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不仅是在校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三、四川大学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四川大学在开发、创新利用校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上,从物质载体、课程内容设置、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着手,在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扬方面,都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道路。

四川大学校园内红色文化的传承载体,早期主要包括亭台、雕塑、石刻、宣传栏等。有些载体历经岁月,早已与校园融为一体。如屹立在第一理科楼前的毛主席纪念像,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现今成都仅存的三处毛主席雕像之一。伟岸的毛主席挥手致意的特色雕像,向人们讲述着伟大领袖建国创业的艰辛,而校内的这一处也已成为学校具有标志意义的人文景观。不远处,与对革命领袖纪念像平行而建的,是四川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亭。该亭建成于1985年,亭的四角尖翘,六根亭柱环绕着刻有川大烈士姓名的纪念石碑,显赫的烫金大字与两旁亭柱上的金字对联相衬,传递出身处革命洪流中的川大学子投身革命、顽强不屈的浩然正气。碑亭也成为每年清明节和革命烈士纪念日,青年学子祭奠川大烈士的主要场所。

在四川大学校史上,涌现出许多胸怀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奉献出青春和热血的英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秉承着红色革命精神永不过时、永远继承和弘扬的目的,校内红色文化载体也在不断地开发和创新之中。2006年,值110周年校庆之际,四川大学在望江校区文理图书馆旁建成了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校史展览馆。馆内设有新中国成立、抗震救灾、抗战胜利等专题校史展览。同年还在江安校区建成了一公里长的历史文化长廊,长廊分为五部分,由72幅日历石雕组成。其中的“勇立潮头”部分,专门汇集了辛亥革命以来的四川大学英烈名录,体现了对历史上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川大英烈的追思。

四、四川大学校园红色文化教育建设启示

(一)注重红色文化成果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还应该大力加强“软件”建设,创造“学史爱校”的氛围,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为校园内红色文化的传播奠定广泛的基础。例如在开创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载体的同时,四川大学积极营造着“知史爱国、知史爱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长期搜集和整理档案、校史资料的过程中,四川大学开展了一系列以爱国、爱校为主题的校史研究和教育活动。从2008年起,学校开始针对本科生开设《校史文化》公共选修课,促进在校生对学校校史的了解,重视培养广大学子的爱国和爱校情怀。与之相配合,学校还专门编辑、出版了系列校史课程教材《四川大学史稿》《四川大学:历史•精神•使命》等。此外,在开展校史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四川大学出版有校史图书数十本,面向在校生免费发放。其中《川大英烈》一书,汇集了四川大学历史上的革命烈士名单,讲述了红色年代,川大校友为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

(二)扩大红色文化题材选择,拓展红色文化内涵。据调查显示,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红色文化传播显示出: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复杂模糊化、红色校园文化传播不足、新媒体与红色校园文化结合度不高等基本特征。鉴于此,扩大红色文化题材选择,拓展红色文化内涵,双向发力,推进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四川大学始终以突显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为本,使红色成为校园文化的底色和亮色。望江和江安校区两处英烈碑的建设,江姐纪念馆的成立,正凸显了学校永葆革命精神的强烈信念。除了这种隆重的传承形式之外,我校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红色精神渗入学校的教学和校园规划之中。在基础教学楼等建筑物内,悬挂着密集的校园文化宣传展示牌,融教学、育人和爱国、爱校为一体,既起着“岁月留痕”的记忆作用,也在新时代继续昭示我们努力做红色传人,传承革命精神,成为校园红色文化的一个缩影。

(三)深度挖掘校史资源,提升教学效果。“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人民爱国爱民的厚重信仰和高尚情操,相对于抽象理论,大学生从红色文化资源中获得的认知更加感性直观。”在开发利用校史档案,增强大学生理想和信念教育方面,四川大学一直进行着积极努力的探索,尤其是在长期的开发、实践中,四川大学红色校史文化成为哺育时代精英的教学资源。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办公室)长期担负着广大师生、校友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2017年,学校启动了“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工作,针对本科生开展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在内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注重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2019年,学校启动“红动1小时”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自启动以来,全校有1.9万余名同学报名参加,促使红色文化走进思想政治课堂,成为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途径。

(四)借助知名校友影响力,打造红色文化精品。红色经典作品《红岩》让江竹筠的英雄事迹在中国大地家喻户晓,“江姐”成为革命事业毅然前行、顽强战斗的英雄们的代名词。2018年,在江姐就读原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时期居住的女生院处,新修建了一座江姐纪念馆。在116平方米的馆内,借助于三维、数字化和影像的方式,展示了江竹筠在川大就读期间,按照党的要求努力学习、追求真理并引领周围同学进步的事迹,并以丰富的史料还原了她的婚姻、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为观众展示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革命烈士形象,也呈现了以江姐为代表的67名川大校友的英烈事迹。该馆也成为四川大学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频繁吸引了校内外党支部和单位前来开展民主生活和教育学习活动。 一直以来,在开展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史育人的工作中,四川大学积极鼓励广大师生、校友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熔铸优秀品质。与此同时,学校也从这一行动中获取了巨大能量,红色文化成为辅助学校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五、结语

红色文化精神是革命先烈用行动和毅力铸就的民族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对红色记忆的留存中,高校正是薪火传承的重镇。历年来四川大学在对红色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特色,并且熔铸出鲜明的校史红色基因。四川大学的红色文化建设,正是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而这种红色基因流淌出历史上川大人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也照映出今日川大师生、校友海纳百川、薪火相传的奋斗精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