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期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6-04

文/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 马玥含 王磊 耿建艳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公共图书馆在发展中应不断思考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信息时代所孕育的“互联网+”的核心正是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这些技术涉及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高效、便捷的服务,实现产业创新与升级。因此“互联网+”与公共图书馆的融合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时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

(一)文献资源智慧化整合与利用。图书馆可以整合所有信息资源,包括各种载体的文献、各类数据库中的元数据等,并以统一的数据标准来赋予其“身份信息”。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如RFID、二维码等,让读者可以“感知”资源信息,来决定是否需要此类资源。这样资源信息与读者信息之间可以互联互通,实现读者利用资源的智慧化。

(二)提供多种文献检索、获取途径。传统的检索途径,是读者利用互联网登录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搜索引擎来进行文献检索。“互联网+”图书馆服务模式,建立图书馆统一的知识检索平台。读者可以通过PC端、移动终端来访问知识检索平台,进行文献检索。另外,通过开发图书馆的移动APP程序,让读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安装相应APP来实现对资源的检索、获取等。

(三)转变图书馆员的服务方式。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图书馆员除了承担信息服务外,还需要解答读者咨询,帮助读者查找具体图书摆放位置,并且进行图书报刊的借还等工作。而“互联网+”服务模式将物联网技术中“RFID”运用到纸质文献的信息收集中,读者可以利用无线射频设备自助查找所需图书位置,并且自助借还。这样,图书馆员将大大减少简单借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收集读者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读者的阅读服务的需求、模式、习惯和爱好等信息,是图书馆读者信息大数据构建的依据和有效评估标准。因此利用物联网,在读者首次到图书馆办理读者证时,将读者的个人信息、兴趣爱好、阅读需求等存储于读者证的射频信息内。后期馆员通过射频识别设备,就可以了解该读者的各类信息,方便为其提供文献推荐、参考咨询等服务。

二、新时期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制定资源信息标准。新的服务模式,需要对图书馆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对资源中的每一条单元信息,赋予特殊的信息标识,类似唯一标识符系统,方便读者进行统一检索,这样需要对资源的信息制定相应的标准。每一条单元信息,需要涵括固定的字段信息,并且按照相应标准,对每个文献或数字资源进行加工,形成完整的资源库。在制定标准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献类型、载体的不同区别,在实现资源库文献类型多样化的同时保证资源数据加工有标准可依。

(二)加大软硬件开发投入。在通信技术方面,无线网络的覆盖、蜂窝通信技术的使用都需要大量资金;同时,图书馆对技术的开发也需要人力物力的投资。图书馆作为公众服务单位,是由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由于经济状况、文化事业重视程度等区别,各地政府对于图书馆事业的投入程度也有所不同。资金匮乏将会成为物联网在图书馆应用的障碍,如何能申请到充分的经费支持,也是公共图书馆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加快智慧馆员培养。在“互联网+”图书馆服务模式中,图书馆员的职责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图书馆员不再需要进行简单的借还文献、实体文献的整理等工作,而相应的变为对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及针对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这种参考咨询服务也不再是简单的文献传递,而是需要利用数据挖掘、分析等知识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提炼,转知成智的一种知识增值性开发,这就要求图书馆加紧对智慧馆员的培养, 将馆员的工作技能、职业教育及业务培训结合起来,全方位、多途径地培养馆员素质。

(四)提高物联网技术可靠性。现有的物联网技术的可靠性,依然是各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现在部分发达地区图书馆已普遍使用的自助借还机器,大多是基于文献内的RFID芯片来完成。而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这些自助借还机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射频干扰、机器稳定性、芯片被人工破坏等。现在的物联网还在发展阶段,相信随着技术的越来越成熟,稳定性也将更加可靠。

三、结语

虽然,实现新时期“互联网+”图书馆服务模式还需要解决信息安全、技术开发、人员素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笔者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图书馆将会出现更多的创新服务模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