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评《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时间:2024-04-24

华桂宏

摘 要:徐礼伯与张雪平教授的专著《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系统分析了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时代背景与应用价值。该书视角独特、逻辑清晰、数据翔实,研究结论均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美国;再工业化;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8-0198-01

徐礼伯与张雪平教授的专著《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于2019年5月在經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徐礼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结项成果,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进行了深入解读,系统分析了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可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对策研究,具有较强的时代背景与应用价值。该书视角独特、逻辑清晰、数据翔实,对关键问题思考深入,分析过程与研究结论均有指导意义,故欣然向读者推荐。

研究视角新颖是该著的一大亮点,多处独特研究视角的选择很有价值和意义。第一,从产业史的视角研究分析“再工业化”战略。该书系统回顾了美国工业发展历程,总结出长期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规律与发展逻辑,并从工业化全局的高度审视与考察“再工业化”战略,有助于弄清一些关键问题的来龙去脉,准确把握“再工业化”的背景、意图、本质、动向等。第二,从微观动力机制构建的角度思考对策。作者认识到产业升级的基础在于企业,在于提供企业健康发展的土壤,故更加注重遵循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逻辑,着眼于构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微观动力机制,以提升企业的转型动力、转型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第三,引入钻石理论来分析产业转型升级问题。该理论是迈克尔·波特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发展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有助于指导我国培育一流产业。它的引入有助于提升对策的科学性,更好解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痛点问题。

从内容上看,该专著较好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数字背后的规律,不乏创新性观点。第一,“去工业化”只是表象,“强工业化”才是美国的根本发展逻辑。综观美国工业化道路的全局,一直高度重视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一直将工业视为主导与支柱产业,工业也一直是最重要的创新领域。所谓的“去工业化”、产业“空心化”与贸易逆差,数据仅是表象和“统计错觉”,与其构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有关,并不是工业竞争力弱的结果,美国工业仍处于大幅领先地位。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减去外来直接投资的净额约2万亿美元,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与真相,美国在这些投资中赚得盆满钵满,而且在很多关键领域掌控了全球价值链,逆差根本不是别国占了美国的便宜。第二,“再工业化”虽有重新重视工业的成分,但重心是重塑工业发展新动力,根本目标是构建与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第三,金融危机的爆发的确与虚拟经济过度发展有关,但起因恰恰是为了发展实体经济而放松了金融管制。这一轮的金融管制放松的确是造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但它也造就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使美国在新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对金融危机应有更客观的认识,在吸取其教训的同时,也要总结其经验。第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在于分工深化,分工导致了效率提升,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演化。产业结构升级会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但反之不一定成立,必须改变不符合产业结构升级内在机理的思路。第五,有为政府与有限政府是辩证的统一,有为不代表“乱为”,有限不代表“无为”,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要明确好职能边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更好地作为。这些创新性的观点,是作者系统研究与深入思考的结果,尽管有的观点可能还不太成熟,但有助于引起新的思考与深入研究,值得肯定。

此外,该专著在研究中表现出较好的系统与辩证思维。在分析“再工业化”的影响方面,不仅分析冲击,也分析机遇;不仅分析短期影响,也分析长期影响;不仅分析已有政策的影响,也分析美国可能进一步的举措及可能影响。在对策方面,不仅考虑应对短期直接影响,也考虑应对长期潜在影响;不仅考虑化解不利影响,也考虑抓住机遇;不仅考虑应对外部挑战,更考虑立足内部改革等。

由于美国政府换届,特朗普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涉及工业振兴,“再工业化”战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希望徐礼伯教授及团队持续关注该问题,力争取得更大学术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