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子支付产业发展下中小银行的机遇与应对策略研究

时间:2024-04-24

摘 要:通过分析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历程,可见移动支付已经逐步成为主流支付方法。同时,分析其对中小型银行具有扩大经营规模、加快转型步伐、大量流失存款等方面的影响。基于此,为电子支付产业发展下中小型银行的业务创新提出建议,以期增强中小型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电子支付产业;中小银行;发展;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7-0066-02

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与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一半,上网人数达到7.3亿,随之而来的电子支付方式迅速扩张。截至2016年,我国电子支付交易金额达到2.9亿万美金,在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银行业受此影响,中小银行同样面临电子支付产业的冲击,为其带来新的机遇与发展[1]。

一、电子支付的发展

互联网以“平等、开放、分享、协助”为核心发展理念,推出后在全球发展迅猛,应用广泛,推动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会联网用户不断增加,手机网民占据其中的95%,得益于行业服务联网化与移动互联网环境的改善,与百姓相关的服务呈现出自助化、移动化与互联网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了移动金融的发展创新[2]。金融中支付为基础服务,发展迅猛,我国尽管电子支付起步晚,但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网上支付用户截至2017年6月已达到5.11亿,已超过部分欧美国家,目前已成为移动金融发展创新的活跃领域,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电子支付随着时代的发展迎来了方式、产品、组织的创新:首先,電子支付方式依据网络协议规定格式下达支付指令,业内根据传输支付指令的渠道,可将其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卡基支付、移动支付、微支付等。其次,产品创新是指近几年支付工具与产品的创新,一是创新传统卡机支付工具,二是创新移动支付工具。最后,新组织为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与电子商务商户及银行相互独立,为消费者及商户提供支付服务。如支付宝、Paypal等,第三方支付主要有三种服务模式,即移动支付、虚拟账户支付(信用增强型)、支付网关。

二、电子支付产业发展对中小型银行业务的影响

1.扩大经营规模。传统银行在发展网点中投入了众多人力、财力、物力等,且网点不在同一区域中,对总部管理、权利、协调等方面造成了一定制约。而中小银行,资源有效,无法在不同区域建立网点,而随着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小型银行而言,此为新的发展机遇。中小银行跨区域运行,面临诸如人员能力差等问题,可通过拓展互联网业务发展新的客户群体,发展电子货币及创新电子支付体系对于银行而言可将交易成本降低,扩大吸收存款的范围。如,普遍使用智能卡后,可收取开户者余额、商户手续费等,并将网上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实现支付系统、账单、网上贷款申请、自主转账等功能的整合,成本相对低廉,方法便捷,对于中小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具有显著优势。

2.加快转型步伐。传统银行很难实现前、中、后集中一体化管理,主要是由于实际操作中人员多、流程过于复杂,而随着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可实现一体化管理,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调整,中小银行其自主机构较小,分支机构集中性高,可推动其转型步伐的加快,以便完善其业务流程,电子支付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撑[3]。并且,成立银联后,一定程度将不同银行业务隔阂消除,而推广电子支付则在原有技术上将服务壁垒加速消除,行际合作可能性较大。

3.大量流失存款。中小银行在品牌信誉及网点分布方面并无明显优势,争取存款主要是通过高利率吸引客户,或是利用地域优势,利用政府优惠政策获得机关单位、社保基金等存款。但是,随着电子支付发展,存款理财化的现今,互联网产品收益并不会受到现有利率市场监管,相较于实体银行,并无限定最高利率,吸引更多客户将银行活期存款转投其他金融理财中,而大型银行则会不断研发金融工具及产品,推出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吸引客户,导致中小银行存款日益减少。

三、电子支付产业发展下中小型银行的业务创新建议

1.拓展互联网业务。中小型银行应当积极应用智能终端、云计算等现代技术,通过对内外环境与自身优缺点的分析,积极创造多种网络支付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发展网络理财产品及移动金融服务平台,重新占据市场空间。支付方式已经从传统的线下交易,即面对面交易、柜台交易等转变为线上交易,使用互联网完成整体的交易流程,更加便捷、高效,随时随地皆可达到支付目的,中小型银行应当创新思维,转变支付方式,打造可借助互联网实现加以支付、跨银行转账等支付结算体系,或是结合新型网络技术,如二维码,以便客户通过二维码便捷支付。尽管人们广泛应用电子支付平台,威胁了银行支付结算的地位,但其目前仍然无法将银行全面取代。利用互联网结算支付仅为电子支付对传统金融业务的补充延伸,中小型银行可以此为依据,以电子支付为入口、支付数据为支撑实现升级转型,提高业务协同性,充分发挥其特点与优势,实现特色化服务。通过与大型银行的市场差异进行竞争,利用金融手段分析符合市场发展的策略[4]。一方面,需要对固定资产、房地产投资等产业的依存度,向助农倾斜,研究中小微企业等业务拓展规律及特色客户,以支付依据对结果进行分析,打造拥有较强互联网推广能力、本地特色的金融服务与产品。如,安徽省农场行与其他机构联合推出“金农e信村”支付平台。另一方面,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第三方支付机构客户信息量大,银行在合作后可分析客户数据,第三方支付机构也能通过推广银行服务提高其在用户心中的可信度,此种互利共赢的方式可满足由于客户改变消费方式后带来的新需求。

2.加强电子支付配套支持。中小型银行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电子支付产业发展下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则应当加强配套支持:其一,中小型银行应当不断改进内部机制文化,如风险控制、运营流程等,培养并鼓励员工发展创新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对新技术、新兴市场的敏锐度,确保外部市场环境产生变化后可迅速做出反应,为银行提供可行性建议。其二,由于电子支付以互联网为平台逐步发展壮大,同样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应完善现有电子支付中银行内部、客户信息等防护工作,时刻保护信息安全的同时,促进电子银行系统防御能力的提高,以免黑客通过木马程序盗取客户信息,建立具有长效机制的防控体系。其三,中小型银行应当将云计算、智能手机等技术应用于关键管理机制与业务流程之中,构建“数据仓库”,以此为基础定制数据化流程,挖掘自身存在的客户信息,并整理分析,建立独属于自家银行的线上数据库,实现不同区域的网点或银行能够信息共享。其四,引进并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小银行应当为互联网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投资力度,为银行新型经营模式提供满意的人力资源。电子支付中融合了通讯、金融、管理、销售等专业,在培养传统金融业务人才及产品研发、投资咨询等新型人才的基础上,引进数据信息处理、收集、分析等方面人才,可对银行自身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开发、设计、维护,组建一支懂得金融管理、电子商务、可熟练运用互联网工具的团队,为中小银行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适时并购重组银行业务。收紧支付牌照可将第三方支付领域集中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也将随之提升。现阶段,支付宝等支付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剩余市场份额由其余小型支付平台竞争,为了将市场竞争力提高,支付机构逐渐优化自身业务模式相似、渠道单一的发展方式,推动了行业机构的业务整合与并购,大部分小型支付企业寻找大集团并购的情况愈演愈烈,而大集团也需要利用支付牌照促进自身支付体系的建设,预计一段时间中,电子支付市场并购整合情况将会大规模出现。另外,国内第三方支付及网上支付平台属于境外投资关注的重点,我国支付市场逐步开放外商投资准入机制,在实体支付企业的支撑下,可获得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由此也变成潜在并购对象。对此,中小银行可加强对相关领域的关注度,适时可并购重组业务。

4.拓展消费金融渠道。随着近几年的发展,金融行业中消费金融已成为重要增长点,以每年获客增长率超过20%。预计,当2020年时,消费金融将达到8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已成为银行重点发展战略。而中小银行通常为区域性银行,以本地区长期服务为主,区域中存在较大的资源优势,当地情况了解更加深入,易得到当地企业、政府及个人用户的信息与支持,对于消费金融业务的拓展更加有力。所以,应发挥区域性信息优势,以传统信贷为基础,连接消费信贷系统,通过区域或行业的客户资源,利用拓展支付场景及电子数据挖掘创新消费金融服务与产品,以免出现同质化倾向,实行差异化业务管理模式,特色发展才能为中小银行构建稳定的支付通道与获客渠道,打造消费金融、银行、支付等生态金融系统,提高用户粘性,促进消费金融板块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电子支付将银行服务成本降低的同时,也让电子商务企业及实体境外机构进入支付领域成为可能,对银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拓展互联网业务、加强电子支付配套支持、适时并购重组银行业务、拓展消费金融渠道这几方面出发,为电子支付产业发展下中小型银行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史丁莎,王晓楠.电子支付产业发展下中小银行的机遇与对策[J].管理现代化,2019,(1):1-4.

[2]  吕纯祎.探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及措施[J].时代金融,2019,(3):15-16.

[3]  朱玉国.新时代中小银行转型发展如何“破题”[J].清华金融评论,2018,(2):77-78.

[4]  周诗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發展战略的PEST研究[J].时代金融,2017,(27):84-86.

[责任编辑 陈丽敏]

收稿日期:2019-10-28

作者简介:陆乃菁(1999-),女,江苏海门人,本科,从事金融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