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公文写作贵在勤学、善思、求新、精审

时间:2024-06-04

文/华婷 王匀

公文写作,是文秘人员的立命之本,是实践工作的点睛之笔,是保障运转的成事之基。2012年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发布施行,强有力地推进了公文处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党的十八大精神明确要求切实改进文风,随后中宣部大力提倡“短、实、新”,反对 “假、长、空”,开启了清新文风之路。提升写作水平,倡导优良文风已经是自上而下的统一共识,是公文起草工作的大势所趋,更是机关文秘人员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提升公文质量,应该在 “勤学、善思、求新、精审”上下功夫。

一、勤学方能厚积薄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文写作者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公文水平的高低,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通过勤奋学习。学习应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方法。一要夯实基础。要熟练掌握公文基本知识,正确使用公文文种,规范应用公文格式,准确运用公文语言。在日常的公文起草中仍然存在 “请示”“报告”等文种混用、语言表达有歧义、格式不规范甚至无格式的现象,说明公文写作基本功仍有待加强。二要吸收转化。平时多研读中央、省委省政府、省厅各类党政文件,提升理论修养,提高政策水平。熟读领导讲话材料,领会领导的谋篇布局思路和个人语言特色。多收集单位工作总结、情况汇报等历史文件,熟悉同类公文的风格延续和专业知识等。要通过阅读文件、参加会议、考察调研等多种渠道,及时捕捉闪现思想火花的新思路、新观念、新见解。三要吃透情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公文起草不能闭门造车,执笔者要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才能吃透上下情,写出素材更全、数据更准,有血有肉有说服力的公文。四要积累底蕴。公文种类繁多,内容涉及广泛,政治性、政策性和实践性强,这就要求写作者不仅成为行业知识的 “专家”,还要成为综合知识的“杂家”。积累全面的知识,培养敏锐的眼光,久而久之,聚腋成裘,起草公文时就不愁没有 “下锅米”,也能完成各类立意高远的领导讲话稿和时效性强的紧急文件起草任务。

二、善思方能去芜存菁

“行成于思毁于随”。公文写作就是思想的舞蹈,没有思想的文章就像失去双腿的舞者,内容难以立足更谈不上优美动人。下笔之前有思路。常有部门呈报请示的文章洋洋洒洒,读起来却大部分篇幅与主题不相关、不搭调,这样的公文自然很难有效果。因此,公文写作之前就要心中有数,思路清晰,避免下笔千言却跑题万里的现象出现。行文之中有思想。一方面公文是领导决策的体现,是工作思路的阐述,写作者必须深刻领会发文机关和领导的意图,把部门和领导的意志充分进行表达。一方面公文也有写作者思想的融入和体现,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研究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思想,通过公文起草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成文之后有思考。公文的形成经过了领导的多次审阅和修改,最后的成品往往与原稿有较大的变化。写作者要特别注意对改动的地方反复研读,细心揣摩对比,深刻体会 “为什么不应该那么写,而应该这么写”的道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对比、总结、融会贯通,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水准。

三、求新方能与时俱进

“文章合为时而著”。公文的特殊功能性决定了其稳定性和规范性,但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文表达的内容和功能越来越广泛,工作重心和政策导向的变化也导致了公文文种、格式的不断创新。2012年4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重新定义了公文处理相关概念,增加了公文种类,调整了公文格式要素,并对公文写作提出了新要求、新规范。在尊重规范的前提下,我们要勇于在观念上求新。改革的新发展带来观念的新突破,反映在公文写作中的思路也应相应变化。如我们以前向省公安厅或省教育厅等主管部门的请示或报告公文,开篇总是按照惯性思维对学院基本情况进行详尽介绍。这种表述实际上与现实情况严重脱节,对熟悉我院工作的领导和部门来讲是多余。因此我们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与业务往来较多的单位行文时不妨开门见山,就事论事,更显简洁有力。要勇于在结构上求新。结构是公文的房子框架,房子造得如何,首先看结构。尽管多数公文文种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但在具体运用这些结构模式时可以相对灵活。如毛泽东同志写的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文章结构同样包括缘由、事项、希望和要求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内容在文中浑然一体,有机结合,呈现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如果完全按固有结构去写,把三部分分得清清楚楚,文章也难有这种效果。再如各部门每年惯例的工作总结或是按时间顺序罗列,或是按部门职责陈述,结构平淡缺乏亮点,应该在归纳总结上下功夫、求创新,更好地挖掘工作亮点。要勇于在语言上求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是反对党八股,改进公文文风的开拓者和实践者。胡锦涛同志首先应用了 “不折腾”等时髦网络词汇,***总书记也提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反腐要 ‘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新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 “要贯穿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可见历届中央领导都是公文语言创新的典范。尤其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 “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公文写作要运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公文写作者一定要与时俱进,敢于跳出老旧规范的 “围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写出语言更加生动、直观、深入人心的公文。

四、精审方能百炼成钢

“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优秀的公文从来不是一遍成型就原封不动的,反复的推敲审改才能产生 “千金不能易一字”的精品。如毛泽东同志对每一篇公文,从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句到篇章,都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从实践工作来讲,单位印发的每一篇公文,按要求都必须经过拟稿、自审、初审、审稿、签发等多个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又经过一次或多次审改的步骤,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出台的公文质量过硬,杜绝差错。因此公文写作者一定要树立不厌其烦千回审的意识,用 “鸡蛋里挑骨头”的韧劲精心雕琢每一篇公文。具体来说,公文初稿形成后,一要审主题,是否一目了然,鲜明突出。二要审观点,是否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三要审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四要审语言,是否简洁通畅,表述精确。五要审格式,是否标准规范,要素齐全。审核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方式。可以边读边审,通过自己诵读发现文稿中不通顺的地方,或是一人诵读一人验校文字,这样有利于查找文稿中的细微错误;可以冷却再审,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把文章放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审,旧的思路会减弱和淡薄,很有可能激发新的思路和灵感,从而发现存在的毛病;可以互评互审, “旁观者清”,其他同事和领导可以从自身阅历和视角出发来审阅文章,从而发现作者看不到的问题。

自古以来,公文就被视为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又对改进公文文风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从事公文写作的工作者更要认识到所处窗口岗位的聚焦放大效应,以更加紧迫的责任意识,勤学苦练,多出精品,确保公文写作在单位有序运转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