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艾宇明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创造离不开想象。丰富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知识天空的强劲翅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开展创新性学习的最佳盯机。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透过作品语言的表面含义,去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审美情趣。想象和联想是最活跃的因素。它让我们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运用我们的知识、经验和艺术感悟力,填补由于作品的跳跃性而留下的空白,深入诗歌语言所构筑的美的境界,甚至对作品进行能动地发挥,去创新的意境。能够想象、善于想象的人是幸运的;而懒于想象拒绝想象的人,则将很难进入作品,也无法领略美的意境。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反复吟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一系列典型的意象、自然景物,幻化成自己脑海中一幅栩栩如生的活动画面,让学生跟游子一起融入那苍凉、萧瑟的画面中去看、去听、去想,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那描写的画面。通过一番描述,学生深深体会到游子悲秋思乡之情,结句“断肠人在天涯”的言外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古代诗词具有语言含蓄的特点。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对感情的表达常借助于想象的形式,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以想象家中兄弟节日活动细节将自己思乡思亲之情表达得真切感人;杜甫则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通过想象自己在春光中穿峡越流,直奔故乡的情景,将因国家统一得以还乡的喜悦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了深切的爱国之情。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可以其表现手法上的特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理解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如思考、讨论“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等问题,并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在想象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学生的感情会逐渐与诗人同步、对诗牛所采用的表达方法也会达到一定程度的认识理解。这个过程中,教师再用简洁、明晰的板书对学生的思维成果进行概括上升,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借助想象表达感情这一方法的魅力所在,进而产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这种形式表达感情的兴趣并形成能力。
领略古诗丈作品的传神之处莫过于联想,叶维康《语言的策略与历史的关联》中谈到李白《听蜀僧各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哦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作者认为:“我们知道听琴中不觉时间的急逝,实际时间的变迁在八行诗中(几秒钟便读完)是无从模仿的,诗人只能写心理时间的递变,心理时间的递变是通过空间的延展而来,琴声悠扬空阔,比做万壑松声,读者的世界由于:‘万壑而展开;然后流水,然后霜钟。‘洗和‘入字都是重要的,因为洗和入,是时间的过程。由空间的飞跃完成心理的飞跃。”足见许多古诗文作品的内涵都是通过联想来完成的。
结合诗歌语言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等特征练习描述诗词意境,可以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安排学生对一,二两节作描绘意境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结合杜甫的生平遭遇和思想性格作出较为合理的想象描绘。有个学生是这样描绘的;秋风呼啸,一个衣衫单薄破旧、头发花白、身体干瘦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起来,吹过江去,洒在江边野外。老人四处奔跑着,想捡回些茅草,待风定后再修盖。可突然从路边冲来一群顽皮的孩子,他们看着眼前的外乡老头,像是有意要欺负他,一齐拥来,抱着茅草就往竹林中跑去,消失得无影无踪。老人焦急地呼喊着;气得身子直发抖,可又有什么用呢?喊得唇焦燥,四肢无力,他慢慢地走回家门口,看着被狂风吹得破落不堪的屋顶,倚杖叹息不已,无可奈何,心中感到阵阵隐痛。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如果能经常做这种意境描述练习,既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又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