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周 楠
摘要:语文教育要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而且,需要长期的不断积累。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课外实践的一点一滴中,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素养;创设环境;挖掘文本;实践活动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深深感受到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学科负载着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独特功能,《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无疑是一次极具革命性的变革,是我们驾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既具有良好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的人,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兼美的现代文明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努力探究、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应该看到,人文素养蕴涵着丰厚的再学习的潜能,是促进人终身学习的强大动力。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别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它无法通过灌输来达到目的,它必须通过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才能得以提高。从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来自深厚的文化积淀,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那么语文教师应当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实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孕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1.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了在语文课堂中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语文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正确的人文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不应该再是“工具”式的教书匠,而应该是一个闪烁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文化传承者。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只有具备高人文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人文素质的学生。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自己丰厚而扎实的文化底蕴,敏锐而深邃的时代感悟,和谐而优雅的审美品位,独特而鲜明的个性魅力,积极多彩的生活情趣,由衷而真切的关爱情怀散发出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掌握相当的人文知识,不断促进自身人格完善,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以良好的人文精神面貌展示在学生面前,那么实施起人文素质教育来才会得心应手。
2.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为此,语文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精心打造课堂人文环境,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培养其知情意,教其如何做人,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既轻松和谐又充满着浓郁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中,会自然而生愉悦向上的情感,在潜移默化里塑造健康人格。良好的課堂人文环境不仅能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共同造就一个积极向上、互敬互爱、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生动局面;而且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圣地,培育人文精神的大课堂。
3.感悟文本,提高人文素养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善于挖掘语文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寻求恰当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运用文本中的人文素养,滋养学生的心灵,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比如在教学《你一定会听见的》时在课前让学生分别聆听各种声音和欣赏景色图片,学生肯定的判断出景色图片的无声,但在感知完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身边事物时,再次重放无声图片,学生却体会到了花儿绽放的声音,雪花洒落的声音等等,懂得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思考如何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此时语文教师应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深层交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束的积极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重教育功能。对生活,对思想,对观念的认识,靠讲解的所得的收获是单一的,而体验的收获却是多方面的,在教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时,在课文学习的结束时,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中国历史中各个艰难时刻涌现的具有雄健精神的人物,学生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大量资料:鸦片战争的林则徐,“五四运动”的李大钊,抗日战争的左权,解放战争的董存瑞,文化大革命中的张志新等等,学生通过制作幻灯片、剪报等等形式展示在课堂上。在收集制作的同时,学生们也了解了这些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感受到了这些伟大人物身上闪烁的雄健精神的光芒,于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不知不觉的形成了。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因此,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布置人文性的作业,引导组织学生去阅读、感受中外优秀作品,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每学期举行古诗诵读赛,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进行硬笔书法比赛。活动中,学生发现自我、珍惜自我,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找到自尊和自信,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育要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而且,需要长期的不断积累。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课外实践的一点一滴中,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文素养的培养正如春雨的滋润必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必将渗透在语文教师的心血中,也必将换来桃李的芬芳,参天的栋梁。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学生塑造优美,高尚的人格,使他们将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骨干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