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浙派工匠”培育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6-04

杨国强 汪顺国

摘 要: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的“浙派工匠”,為浙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是“十四五”期间浙江省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挖掘“浙派工匠”的内涵,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竞赛为引领,产教融合、中外合作、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讨论通过产业导向、指数引领、平台赋能打造“浙派工匠”培育新样板。

关键词:“浙派工匠”   内涵    发展机制    培育路径

***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指出,要推进劳动者职业技能大提升,打造“浙派工匠”名片。

为此,笔者根据技能社会建设及浙江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入分析“浙派工匠”的内涵,探索通过构建“浙派工匠”成长机制,明确培育路径,培养更多技艺精湛的 “浙派工匠”,为浙江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一、“浙派工匠”的内涵

工匠,指的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也被现代的人们称为大师傅、技术员,主要是指专注于某一领域,在某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每一个环节的技术技能人才。

“浙派工匠”强调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地域特征。通过长期研究传统工匠、新时代工匠精神谱系,笔者认为“浙派工匠”应当是以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为根本,以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为核心,以持之以恒的“钉子精神”为保证,以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为精髓,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源泉,为浙江高质量发展默默奉献而又身怀绝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浙派工匠”培育机制

以《关于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的意见》为指导,以“浙派工匠”培育的认知体系、成长机制的构建为主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三者相统一,以全局思维解决好“浙派工匠”培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一)构建“浙派工匠”培育认知体系

构建对技术技能人才全面自我发展的认知。要使技术技能人才认识到怎样才能成为“浙派工匠”,鼓励技术技能人才在专业学习中充分地发展自己,并能在未来职业生活中享受职业乐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成长观。

1. 构建对技工教育的认知

长期以来,社会层面对于技工教育的认同感不高,学生主观学习的意愿不强形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现状。因此,应通过活动引领、文化植入的形式,将技工教育的价值嵌入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观中,以此带动全社会对技工教育认可度的提升。

2. 构建对工匠实践精神的认知

工匠精神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仍存在人们对工匠精神认知片面、践行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可以从培育工匠精神的素养、强化专业课程中工匠精神的渗透、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围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工匠实践精神的认知。

3. 构建对“浙派工匠”的认知

工匠人才在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其属于集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于一体的人才类型。要通过深度挖掘“浙派工匠”先进事迹和工匠故事,提高人们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认知,同时利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职业活动周等进行宣传,激励技术技能人才争做“浙派工匠”。

(二)构建“浙派工匠”培育的成长机制

构建“浙派工匠”培育的成长机制要注重两个维度,一是以数字赋能,建立“浙派工匠”数字化成长档案,探索“浙派工匠”培育全周期成长跟踪制度;二是健全评价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和提高。

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库,建立“浙派工匠”数字化成长档案。一方面记录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真实地反映他们在成为“浙派工匠”过程中的成功与挫折,让技术技能人才感受成功,体验成长与进步。另一方面也为技工院校、企业与政府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数字材料,使政企校三方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浙派工匠”的成长。

转变传统人才观念,营造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科研型人才培养同样重要的技能氛围。不断丰富“浙派工匠”的核心内涵,着重强调高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健全激励制度,促使技术技能人才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练就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

三、“浙派工匠”培育路径探索

“浙派工匠”培育路径:一是紧密结合浙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对接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路径,以匠技、匠心、匠魂为核心培养内容,做好“浙派工匠”培育顶层设计规划,畅通“浙派工匠”的成长之路;二是围绕浙江“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体系,以培育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搭建培育平台,打通“浙派工匠”成才之路;三是依托技工院校精准开展职业培训,增强需求互动,探索“新八级工”制度下工学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铸就“浙派工匠”晋阶之路。

(一)做好顶层规划设计,畅通“浙派工匠”成长之路

以技能培训平台为载体,推动政策落地释放。实施杰出工匠培养计划。完善优秀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夯实世界技能大赛备赛基础,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加大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建立首席工匠制度,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强化岗前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实施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计划。加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完善市场化社会培训服务机制。实施技能人才评价促进计划。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拓展技能大赛平台,促进各类人才发展。

(二)构建育训融合的培育机制,打通“浙派工匠”成才之路

1.搭建“集约式”培育平台

加快构建全生态的技能人才培養体系,以区域产业为引领,以技能共富为目标,充分利用技工院校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丰富的高技能人才资源,调动首席技师、技术能手和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等技能大师的积极性,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成立“工匠学院”。

一是以“工匠学院”为载体,整合浙江省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工院校和省级及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突破地域限制,构建区域协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二是汇聚工匠大师,凝聚工匠力量,集聚高层次人才分类中技能大师资源。依托技能大师资源,组建师资团队,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传承的中坚力量,为区域行业企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服务。

三是工匠学院发挥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工匠技艺、服务工匠人才、培育名城工匠四个功能,依托“浙派工匠培育基地地图”,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搭建研讨交流平台,服务高技能人才和企业,营造崇尚技能氛围。

2.打造“集成式”技能培育模式

打造具备职业体验、职业教育、职业提升、大师孵化四个层次的技能培育模式。实施“工匠养成记”职业体验,做好“五年制”高级工和“六年制”技师在校生培养工作,对企业在职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师徒传承、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孵化工匠人才。

3.形成“集聚式”技能培育生态

一是形成匹配浙江省产业的“职业(工种)群”。深入区域产业,充分做好市场调研,明确企业的培养目标。分析对照国家职业标准中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形成标准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包。实施考培分离,开展培训机构的师资培训,推广职业技能培训包。

二是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竞赛引领作用,构建“区域产业人才培养联盟”。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职业技能等级社会评价机构的优势,聚集区域中高职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行业协会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力量,构建“集聚式”的职业培训生态,面向社会培养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充满活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

(三)改革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浙派工匠”晋阶之路

以服务岗位需求和提高职业技能为导向,以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升为主线,深化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共商专业规划、共建课程体系、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工学一体、共评学生技能、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业文化、共享合作资源,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重构。

深化拓展与龙头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建设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和服务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产业学院,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与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共同实施横向课题和技术革新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制,积极探索先进技术辐射扩散和产业化的新途径,不断提升产业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市场变化需求为导向,根据教学培训工学交替的特点,创新探索有利于学生接受学制教育、职业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在实行弹性学分制、实行学分积累和转换机制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在完善培训认证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具有技工院校特色、多层次、多模式的认证机制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南旭光,张培.现代工匠何以养成:成长机制及培育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22).

[2]徐彦秋.工匠精神的中国基因与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20(7).

(作者单位: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