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能力目标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优化策略研究

时间:2024-06-04

黄文灵 黄海英 颜琼秋

摘 要:为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本文提出“多元化”协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优化策略,以能力目标为导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设定课程模块能力目标,按目标组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充满期待;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奋斗目标,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关键词:能力目标导向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优化策略

课  题: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能力目标”导向的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优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XZZJG2021B251)成果。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技能的一门课程。目前,教育部已经将此课程纳入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德育必修课,目的是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

中职毕业生既是高职学校生源的主要来源,又是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中基础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成为中职学校教育的热门话题。许多中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这严重影响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开设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助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一、目前中职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教学现状

针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足的现状,笔者对多所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调研,从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考核及评价、师资条件及教学保障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凸显以下问题。

(一)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

目前,中职学生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认识度不高。而且,课程教学师资力量匮乏,教师大多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程序化理论讲解,使很多学生无法深刻意识到此课程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缺乏能力目标导向的设计

教育部出台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纲明确规定,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受益终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但是,目前較多的职业院校开设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是照搬国家课程目标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没有真正实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致使中职学校此门课堂的教学成效甚微。

(三)没有发挥“多元化”育人优势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中职毕业生升学、就业及个人发展非常重要。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度要求较高。但是此课程的授课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企业、行业、学生个人发展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指导。因此,单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障远远不够,还需要学校、企业、培训机构“多元化”协育才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定位自己,了解行业企业的专业岗位要求,继而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四)课程教学时间及课时分配不合理

目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中职学校,基本都是将此课程集中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点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消化、吸收、实践。

二、基于能力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优化策略

(一)进行能力目标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标准设计

1.课程能力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3项基本技能,这3项基本技能是学习所有学科的通用能力。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三项基本技能的综合展现及进一步拓展。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能力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发展规律(读懂社会需求),学会客观评价自我(思考自身价值),会充分利用资源去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方向与奋斗目标(明确发展方向),规划好可行的奋斗实施过程(清晰表达计划及实施方案)。设定“生涯筑梦、自我认知、谋划专业、终身学习、生涯规划”5个能力模块。能力目标层次按照“认知—领会—提高”逐级深入。以能力目标达成度进行考核,既能充分体现学生高质高效的学习过程,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能力目标实现的成就感。

2.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标准是实施课程教学的有力抓手。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该课程的现状对课程教学进行调整,将课程教学能力目标划分为生涯筑梦(第一学期完成,20学时)、自我认知(第一学期完成,8学时)、谋划专业(第三学期完成,12学时)、终身学习(第三学期完成,8学时)、生涯规划(第五学期完成,16学时)5个模块。课程教学由班主任、专业负责人、企业专家、培训机构讲师等共同完成。课程学习安排在3个学期:第一学期开设20个课时,第三学期开设20个课时,第五学期开设16个课时。这样可以持续地让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断得到强化训练,完成课程教学能力目标。

3.课程教学实施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依据该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整合师资力量,加强教学保障,高质高效地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

(1)优化教学内容。设计“阅读+思考”能力实践主题内容,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课程教学能力目标细分:对追求升学的中职学生,重点培养其收集及解读高考等相关政策信息能力,帮助其增强信心;对希望能学习一门技术技能的中职学生,重点培养其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创新设计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增设参观企业实践活动,以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实践为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多元化”协育,创新教学模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由班主任、专业负责人、培训机构讲师、企业专家等分工合作完成。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用多元创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職业生涯规划能力。

一是参观学习模式。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工作流程,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职业印象,加深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

二是开展主题班会模式。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热点,了解当前社会发展方向及职业教育招生就业政策信息以及行业动态和职业种类的变化。

三是专家讲座及培训模式。邀请企业专家开办专场讲座及有针对性的主题培训,帮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职业发展动态,使学生学会应对行业职业变化,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3)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提升教学质量。为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的可行性,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

一是引入学生评价环节。为了让学生对自己及同学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课程评价中增强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及别人。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二是引入企业评价主体。实践课程的评价需要企业工作人员作为评价主体,使课程教学能力目标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素质高度吻合,以保证课程教学能力目标的实现。

三是优化评价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提交生涯规划计划书和课题作业的形成性评价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定性评价方式,促进教学主体及时整改,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是扩大评价对象。增加教师为课程评价对象。通过学生、同事、相关专家对教师的评价及意见反馈,使教师自身不断诊改,促进教师内涵及教学能力的提升。

五是扩展评价时间周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彰显,所以课程教学团队需要对毕业生做长期的追踪调查。在这期间需要增加形成性评价,不断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该课程的质量。可将优秀的企业人员及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培训人员吸纳进师资团队,扩充专业师资数量,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多元化”协育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5)加大宣传力度,提供课程教学保障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高质高效实施需要相关法规及政策保障。要加大宣传此课程重要性的力度,使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相互认同,齐心协力提升中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小结

基于能力目标导向的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让中职学生,无论是计划参加高考,还是打算毕业后立即走上工作岗位,都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明确个人发展目标,进而积极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潘洪.探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J].才智,2019(10).

[2]谢晓.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策略与方法浅析[J].广东教育:职教,2018(6).

[3]林真霞.信息时代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

(作者单位:南宁商贸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