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现状与特征

时间:2024-04-24

陈习琼

摘 要:为了了解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现状、特征,收集、整理云南省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图表法、比较法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年龄结构为老年型,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正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影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力发展经济,逐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老年服务人才培养,积极发展老龄产业,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现状;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8-0041-04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其中,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为27.6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0.2%,全省为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高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4%,平均海拔在2 000米左右。目前辖16个州(市),其中8个民族自治州,8个省辖市,共有县级行政单位129个,2010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 597万人,位居全国第12位,西部第3位,占全国人口总量的3.43%,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1/3[1]。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云南省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针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特点、老龄化特征提出对策,以促进云南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资料来源于张善余(2013)[2]。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相关数据来源于《云南人口普查报告书》(1982年7月1日)[3]、《云南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1984)[4]、《云南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8)》[5]、《云南省统计年鉴(2011)》[6]《云南省统计年鉴(2013)》[7]《云南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综合汇总分册(2002)[8]》,以及云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012)[9]。

(二)方法

运用人口社会学、社会老年学相关理论,对云南省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二、结果

(一)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现状分析

1. 0~14岁少年儿童比重呈下降趋势,乡村高于城镇。0~14岁人口比重,1953年为34.5%,1964年为39.17%,1982年为39.17%,1990年为31.65%,2000年为25.96%,2005年为24.07%,2010年为20.73%,其中城市为13.84%,镇为19.18%,乡村为22.67%[6~9],乡村高于城镇。

2.从1~22岁学龄前、各学龄组人口规模来看,除了19~22岁大学学龄组人口比重略呈增长趋势外,其他均呈下降趋势。學龄前、各学龄组人口总量从2000年的1 606.28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1 512.93万人,减少了93.36万人,下降了4.97个百分点。其中,7~12岁小学学龄组比重下降明显,人口总数由2000年的4 560 234人下降到2010年的4 014 604人,减少了545 630人,比重下降了2.03个百分点。19~22岁组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由2000年的289.7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17.40万人[8~9],增加了27.64万人,增长了0.07个百分点。

3. 15~59岁、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城镇多于乡村。15~64岁人口比例,1953年为58.10%,1964年为57.85%,1982年为56.33%,1990年为61.2%,2000年为67.95%,2010年为71.65%,其中,城市为78.73%,镇为73.85%,乡村为69.45%。15~59岁人口比例,1990年为60.68%,2000年为64.87%,2010年为68.21%,其中城市为75.17%,镇为70.61%,乡村为65.97%[6~9],均为城镇多于乡村。15~59岁人口规模由2000年的2 747.9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 135.46万人,十年间增加了3 874 961人,增长了3.34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规模从“一普”时的995.43万人增加到“六普”时的3 293.45万人[8~9],增长了13.55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较为富足。2000—2010年,青年组比重下降,25~29岁组下降较为明显,减少了2.89个百分点,进入中年组后,比重呈上升趋势,40~44岁组上升速度较快,上升了3.57个百分点,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各年龄组均有所上升,比重大小不一,表明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4. 15~49岁育龄妇女人口总量持续增长,20~29岁生育旺盛育龄妇女人口规模下降,25~29岁组比重下降较为显著。15~49岁女性人口从2000年的1 144.0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 290.04万人,增加了145.96万人,增加了1.05个百分点。但20~29岁女性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3 967 558人减少到2010年的3 690 999人[8~9],减少了276 559人,比重下降了1.34个百分点。其中,25~29岁组下降了1.25个百分点。

5. 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呈增长态势,乡村高于城镇,老龄化系数呈上升趋势,城镇高于乡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1953年为5.96%,1964年为4.92%,1982年为6.95%,1990年为7.67%,2000年为9.17%,2010年为11.06%,城市为10.99%,镇为10.21%,乡村为11.3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1953年为3.54%,1964年为2.98%,1982年为4.50%,1990年为7.10%,2000年为6.09%,2005年为7.53%,2010年为7.63%,其中,城市为7.44%,镇为6.97%,乡村为7.88%[6~9],乡村高于城镇。老龄化系数又称老少比,是指老年人口数量与少年儿童人口数量之比[10]。按照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014岁人口数之比,1953年为10.26%,1964年为7.61%,1982年为11.49%,1990年为22.43%,2000年为23.46%,2005年为31.28%,2010年为36.80%,其中,城市为53.76%,镇为36.34%,乡村为34.76%[8~9],城镇高于乡村。六次人口普查老龄化水平分别为3.54%、2.98%、4.50%、7.10%、6.09%和7.63%。2010年城市为7.44%,镇为6.97%,乡村为7.88%,乡村高于城镇。

6.人口年龄中位数上移,城镇人口高于乡村人口,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加。人口年龄中位数,1953年是22.87岁,1964年是21.30岁,1982年是19.40岁[3],1990年是22岁,2000年是27.35岁,2005年是30.02岁,2010年是32.14岁,其中,城市为33.02岁,镇为32.37岁,乡村为31.85岁,城镇高于乡村。人口平均年龄1953年为26.68岁,1964年为24.92岁,1982年为25.31岁,全国水平1964年为25岁,1982年为26.6岁。云南省1990年为27歲,2000年为30.14岁,2010年为33.49岁。

7.老年人口经济抚养比上升,少儿抚养比下降,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均表现为乡村高于城镇。老年人口经济抚养比1953年为6.09%,1964年为5.15%,1982年为7.99%,1990年为11.60%,2000年为8.96%,2005年为9.77%,2010年为10.64%,城市为9.45%,镇为9.44%,乡村为11.34%。少儿抚养比1953年为59.38%,1964年为67.71%,1982年为69.54%,1990年为51.72%,2000年为38.21%,2005年为37.81%,2010年为28.93%,城市为17.58%,镇为25.97%,乡村为32.65%。总抚养指数1953年为65.47%,1964年为72.86%,1982年为77.53%,1990年为63.32%,2000年为47.17%,2005年为47.58%,2010年为39.57%,城市为27.03%,镇为35.41%,乡村为43.99%[8~9],3个经济指标均显示为乡村高于城镇。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生育率和育龄妇女生育水平下降,少年儿童比重下降,由于老年人口比重一时不会明显上升,总抚养比连续降低,劳动力资源富足,劳动人口负担轻,出现人口红利期。当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超过少年儿童比重的减少,总抚养比上升,“红利”窗口关闭[2]。2000年人口总抚养指数为47.17%,小于5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6.09%,小于7%,为人口红利早期,“红利”窗口开启。在1982年每100个劳动适龄人口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为77.53人,负担水平仅比全国低4.7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生育水平较高以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偏低。

8.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城镇高于乡村,长寿水平不断提高,村镇高于城市,高龄老年人口增多。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950年为35岁,1981年为61.29岁,男性为60.4岁,女性为62.08岁,1982年为60.73岁,男性为59.86岁,女性为61.55岁[4],1990年为63.49岁,男性为62.08岁,女性为64.98岁,2000年为65.49岁,男性为64.24岁,女性为66.89岁,2008年为68岁,2010年为69.5岁,男性为67.1岁,女性为72.4岁[6~7],近六十年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了34.5岁,但比较起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71.4岁和74.83岁,云南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1岁和5.33岁。2000年,城市人口预期寿命为75.83岁,镇为70.89岁,乡村为65.53岁[8],预期寿命城镇高于乡村。

长寿水平1953年为3.93%,1964年为3.67%,1981年为6.16%,1990年为6.93%,2000年为8.17%,2009年为11.54%,2010年为11.28%,城市为10.43%,镇为11.44%,乡村为11.41%,村镇高于城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从2000年的31.7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7.38万人,增加了25.65万人,增加了0.5个百分点。

(二)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特点、老龄化特征分析

1.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减少型,即老年型。国际上依据人口比重、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几项指标,将各种年龄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属于静态的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属于动态的为增长型、稳定型、减少型。它们之间是相互依次对应的,其含义是指属于年轻型者,人口数量将逐渐增长,成年型则相对稳定,老年型将趋于减少[2](见表1)。

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来判断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依据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相关数据来分析(见表2),“一普”时接近增长型,“二普”时为年轻型早期,逐步向成年型过渡,“三普”时为年轻型晚期,并逐步向成年型转变,“四普”时为成年型,“五普”时为成年型晚期,并逐步向老年型转变,到了“六普”时,人口年龄结构为减少型,即老年型结构。

2.少年儿童比重、老年人口比重、老龄化水平、长寿水平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少年儿童比重下降快,预期寿命延长,平均年龄增高、长寿水平提高、年龄中位数上移,老年人口比重大,增速快,老龄化系数不断增长,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少年儿童比重、老年人口比重、老龄化水平、长寿水平乡村高于城镇。2010年,少年儿童比重乡村比城市高出8.83个百分点,比镇高出3.49个百分点。201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63%,一共3 505 474人,城市470 314人,占城市人口的7.44%,镇671 944人,占镇人口的6.97%,乡村2 363 216人[9],占乡村人口的7.88%,占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67.42%。2010年老龄化水平乡村比城市和镇分别高出0.44和0.91个百分点,长寿水平乡村和镇分别高出城市0.98和1.01个百分点。

3.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总抚养比下降,抚养系数乡村高于城镇,乡村人口抚养负担较重,人口压力大。老年人口抚养比从2000年的8.96%上升到2010年的10.64%,上升了1.68个百分点,少儿人口抚养比从2000年的38.21%下降到2010年的28.93%,下降了9.28个百分点,总抚养比从2000年的47.17%下降到2010年的39.57%[8~9],下降了7.6个百分点。到“六普”时,少儿抚养系数,城市为17.58%,镇为25.97%,乡村为32.65%,乡村高出镇和城市分别为6.68和15.07个百分点。老年抚养系数,城市为9.45%,镇为9.44%,乡村为11.34%,乡村高出镇和城市分别为1.9和1.89个百分点。总抚养系数,城市为27.03%,镇为35.41%,乡村为43.99%[9],乡村高出镇和城市分别为8.58和16.96个百分点。

4.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劳动力资源较为富足,城镇人口就业压力大,年龄结构倾向老化。劳动适龄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28 783 095人增加到2010年的32 934 500人[8~9],增加了4 151 405人,增长14.42%,比重上升了3.7个百分点。从年龄结构变动来看,进入中年组后,各年龄组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表明未来劳动力资源的年龄构成趋向老化。劳动力所占比重城镇多于乡村,到2010年,15~64岁人口比重城市高出乡村9.28个百分点,镇高出乡村4.4個百分点,就业压力较大。

5.学龄前、各学龄组人口比重下降,育龄妇女人口比重上升。从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学龄前、各学龄组人口规模所占比重下降了4.97个百分点,大学学龄组人口总量略有所上升,比重增长了0.07个百分点。育龄妇女人口比重上升了1.05个百分点,生育旺盛育龄妇女人口规模下降,到2010年,所占比重较2000年下降了1.34个百分点。

6.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多,数量持续增长。2000年“五普”时高龄老年人口为317 222人,到2010年“六普”时,高龄老年人口较2000年增加了1.81倍,为573 757人[8~9],一共增加了256 535人,增长80.87%,比重上升了0.5个百分点,高龄老年人口增多。

三、讨论

(一)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期低生育水平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机械增长是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形成的关键因素。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口再生产、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2]三个方面。

1.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人口再生产的出生、婚姻、生育、死亡等均与年龄结构有关,人口年龄构成决定了人口的出生和死亡水平,影响人口增长速度,青年多,出生率就高,生育率上升,老年人口多,婚配下降。出生率下降,静态趋于老年型人口,动态趋于老年化趋势;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长,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加剧。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和比重及其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关系上,即抚养比,老龄化国家都要面临抚养比过高的问题,抚养比高,社会负担重。其次,老年人都比较节约,如何激发老年人的消费欲望,通过老年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是关键。

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物质消费结构、各类文化教育设施的配置以及医疗保健、住房、就业、入托、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

(二)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对策

1.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扭转因少年儿童比重、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而带来的抚养系数大,抚养负担重的局面。面对乡村地区老龄化水平过高、老年人口抚养比较大的现状,应积极进行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加强人力资源技能培训,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回乡创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减少进城就业竞争压力,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富足的优势发展地方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积累更多消费、建设资金,缓解养老压力。

2.积极推进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根据“五普”相关数据显示,城市人口预期寿命比镇人口高4.94岁,比乡村人口高10.3岁,但农村地区长寿水平、老龄化水平也较高。对此,应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改善老年人口的晚年生存质量。

3.严格控制农村贫困地区的生育率水平,减少因少年儿童人口数量的增长带来的人口压力。生育旺盛育龄妇女数量有所减少,但育龄妇女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政策使得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迅速,但在农村地区由于重男轻女、家庭劳动力需求等主客观因素制约,出生率偏高、少儿抚养比较大的现象普遍存在,应严格控制农村地区的生育率水平,减少因孩次的增加而带来的抚养费用增高和抚养压力的增大。

4.加大老龄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强老年服务人才培养。面对老龄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预期寿命的延长,应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机构的建设与配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服务需求。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地方高校或职业学校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和思路,根据目前出现的老龄化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护理、医疗等为老服务专业人才,缓解由于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急缺老年专业护理、医疗人员的局面。最后,还应特别关注高龄老年人口的日常照料、护理、医疗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领导干部手册2011[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45-55.

[2]  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2-133.

[3]  云南省第三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人口普查报告书[R].昆明:云南省委机关服务公司育新印刷厂,1986:11-36.

[4]  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G].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236-623.

[5]  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等.云南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8[G].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744-795.

[6]  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统计年鉴2011[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47.

[7]  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3[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402.

[8]  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综合汇总分册[Z].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343-928.

[9]  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61-1328.

[10]  王树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98-107.

opulation age structure in Yunnan province.Methods:Collecting,sorting out the six census data in Yunnan Province,by the chart method and the comparison method analyze and evaluat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Results:At the sixth census in 2010,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is elderly type,the situation of ag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Conclusions:Envisag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actively respond to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vigorously develop the economy,step by step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old service personnel,actively develop old age industries,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society and economy.

Key words:Yunnan provinc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population aging;situation;characteristics;countermeasure

[責任编辑 陈丽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