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熊力樊
成功的品牌有两种,一种是成为一个动词,另一种是占领一个动词。
成为动词,即品牌动作化。例如已融入口语的“P下图”,让Photoshop从一个专业设计工具,变成了所有修图动作的统称。又如,当我们遇到不知道的事会“百度一下”“Google一下”;推荐自己欣赏的事物时,会说“吃我安利”;上电商平台买东西,会说“淘东西”。
当一个品牌成为动词,意味着它已经拥有恐怖的垄断实力——无论是垄断消费者心智,还是垄断市场份额。所以很多品牌都致力于“名转动”。
然而对99.9%的品牌来说,品牌动词化的成功无法复制。如P图、安利等成功的meme(meme是指在同一个文化氛围中,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思想、行为或者风格),它们的走红既有品牌积淀和营销推广的因素,更多还是运气使然。
所以更有普世意义的品牌路径,是去占领一个动词,实现与某个动作、行为的强绑定。
例如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开宝马,坐奔驰”,一个开,一个坐,两个动词,生动地概括了两大豪车品牌的百年恩怨。
再比如,围绕“搜一下”这个动作,谷歌和百度也曾鏖战多年。直到百度发现了自己的真正优势所在,一句“百度更懂中文”,占领了国人心智中的中文搜索第一,这才实现弯道超车。
在短视频领域,抖音和快手也曾围绕“记录”这个动作,展开激烈的攻防战。快手的Slogan说:记录世界记录你。抖音2018年更新广告语,也在说:记录美好生活。曾经的北快手、南抖音,如今楚河汉界越来越模糊。
为什么一个动词,对品牌如此重要?借用one的文案回答:复杂世界里,一个就够了。
既然占領动词如此重要,如何才能做到?和你分享三种方式。
大多数培训班的招生广告,可能都会有一句:火热报名中。而罗永浩当年是这么写的:打架报名中。从火热到打架,从形容词到动词,只改了两个字,但画面感和趣味性高下立判。在后者的文案中,你甚至能看到那幅画面:争着抢着报名的人太多,多到要打起来了。
动词>名词>副词>形容词,这早已是文案大神们心照不宣的法则。因为在所有的词性里,动词带有最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情色彩。当你想要消费者行动起来,你的广告语中,一定要包含有动词,直接对消费者发起清晰的行为指令或禁止等。
动作指令+因为的理由
社会心理学家们曾经发现过一个规律,当你想要说服别人行动的时候,你可以加上“因为”。
哈佛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兰格(Ellen Langer)就曾做过一个试验:当人们排队在图书馆里用复印机,她测试了三种说辞,来请求插队。
第一种说辞是:“真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
第二种说辞是:“真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时间有点赶,我可以先用复印机么?”
第三种说辞是:“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我能先用复印机吗?因为我必须印点儿东西。”
你猜怎么着?第一种说辞,被大多数人拒绝。第二种说辞提出了要求并说明了理由,94%的人答应让她插队。关键在于第三种说辞,并没有包含有说服力的原因,但是93%的人都同意了!仅仅因为第三种说辞里面有一个“因为”!
所以,当你想要说服人们行动时,第一,给出明确的、具体的行动指令;第二,说出“因为什么,你要选择我们的品牌”。
例如:
为什么化妆品要选欧莱雅?因为你值得拥有。
为什么要住汉庭酒店?因为你爱干净。“爱干净,住汉庭”。
为什么速冻水饺要吃三全?因为忙成狗的你,“吃点好的,很有必要”。
为什么玩游戏机要玩Xbox,因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动作指令+得到的结果
在线性的时间中,凡事都有因果。如果说动作指令+理由,是从因出发,给出原因,那么第二种方式是从果出发,向消费者承诺,只要你做出某个行为,你必然会得到的结果。
人们普遍渴望得到哪些结果?人们的需求和动因来自哪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八大需求的工具。
这八种需求里,有四种是提高生存质量的生理欲望。
1.延长寿命,保持年轻健康。
2.追求舒适的生活条件。
3.享受食物和饮料等所带来的感官刺激。
4.渴望远离痛苦、恐惧和危险。
还有两种,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衍生出的超强动机。
5.获得群体的认可和喜爱。免受群体羞辱和排斥。
6.与人攀比,获得优越感。
另外两种,则是和“繁衍”有关的强烈欲望。
7.照顾和保护爱人、小孩、父母。
8.获得性吸引力,增加魅力。
它们都是进化预先安装在人脑中的底层程序。而进化只关心两件事,提高生存和繁衍的概率。
以小天才为例,坊间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未来打败微信和QQ的可能是小天才电话手表。
当市面上所有儿童手表都在对家长诉求安全时,小天才是唯一一个选择蹲下来的。因为只有蹲下来,你才能站在孩子的视角,洞察到孩子的需求:他们根本不在意安全、性能、价格等。但是他们有着加朋友、受欢迎等天然的社交需求。
所以小天才表内置了一个类似苹果的封闭系统,只有佩戴小天才表的人才可以互加好友。当一个班、一个小区开始有孩子佩戴小天才表后,没多久,这块表就会成为一个小圈子的社交纽带。圈子里会自然而然地分成两拨人:一拨是用小天才表的孩子,他们人数众多,互相加了好友;而另一拨是不用小天才表的孩子,他们无形中被排挤在集体之外。
本质上,小天才电话手表卖的不是表,而是孩子们的社交币。这才是小天才表的护城河。所以,小天才表在广告中反复传递一个核心动作信号:“碰一碰,加好友”。通过这个超级指令,小天才表跻身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的第四名,排位仅次于苹果、华为和小米。
所以,想要激发消费者行动,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找到他们的需求和痛点,做出利益承诺。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做出这个行为,你能得到什么好处。
欲要销售,先有场景。
一件免烫防皱衬衣,如何塑造打动白领的场景感?
“挤地铁也不怕。”
一款东北大米,如何塑造打动家庭主妇的场景感?
“孩子多吃了两碗饭。”
场景感,蕴藏在消费者体验产品的全过程。至少有三类场景,可以作为我们的抓手。
动作+触发场景
所有耳熟能詳的广告语中,产品的触发场景大概是最常见的一种套路了。
先讲个故事。乔布斯一生推崇两个品牌的营销策略,一个是耐克,另一个是美国乳品协会CMPB(California Milk Processor Board)。然而,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美国乳品协会都面临着牛奶销量年年下滑的困境。
20年里,他们努力诉说牛奶的好处,试图告诉消费者牛奶多么有营养。调研也证明,超过九成的消费者都认同这样的说法。但身体很诚实,牛奶销量依然逐年下滑。直到美国乳品协会下定决心,要彻底扭转营销策略。他们转换了思路,不再花大力气去拉动新客户,而是问怎么让现有客户喝得更多。
通过对现有客户的深访,他们发现了一个宝贵的场景。许多老美在吃糕点甜食或浓稠食物时,都会想到要喝牛奶。而这种时候,如果冰箱里没有牛奶,就会非常令人抓狂。
吃糕点甜食和浓稠食物,这就是牛奶的触发场景。于是沟通上,围绕着触发场景,精准地调整为:在某个关键时刻,当你需要牛奶,却发现没有时的不爽。经典Slogan也由此诞生:Got Milk?(有牛奶吗?)
此后,围绕“Got Milk?”,一场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营销革命持续展开多年。前后召集了政治界、体育界、娱乐界超过百位大咖,包括莱昂纳多、贝克汉姆、成龙、章子怡,甚至还有动漫形象。
动作+认知场景
小时候看古装剧,我总是纳闷,为啥古人一拿到金子,总要放在嘴巴里咬一下?还有一拿到银元,总要用手指一弹,然后放到耳边,听到清脆的“噔”的一声。
后来,我发现妈妈们也有类似的特异功能。比如她们只需要用手揉一揉,就能判断:这衣服材质好,那件料子太差。她们只需要徒手捏一捏,就能判断:这个果皮薄肯定甜,那个水果太软不新鲜了。
现在,我发现当代年轻人也无师自通。比如我们买电子产品时,总会下意识地用手做决定。摸一摸手机的材质,捏一捏它的厚薄,放在手上比一比大小尺寸,再用指尖划拉一下,感受一下操控的敏捷度……
在我们决定购买之前,我们喜欢通过各种动作,来帮助自己形成感觉,从而做出判断。因为对人类来说,感觉才是真实的,能被感受到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所以会玩的品牌也懂得设置一个动作,去引导消费者来验证产品品质。
例如当年九阳电饭煲刚推出的时候,一直强调科技感、锅体材质等,但是消费者很难直观感受到;后来产品经理去终端观察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现几乎有一半的人在看的时候,会做出“掂重量”这个动作。所以九阳加重了内胆,强调“因为有重量,所以有质量”,鼓励人们去终端掂量一下产品,从而一举打开销量。
掂一掂(动作信号)——沉淀分量,扎实品质(产品认知)。
再举一个经典案例。2003年,一句“喝前摇一摇”,让农夫果园声名鹊起。“摇一摇”这个动作指令,勾起了人们的认知习惯:混合调制的饮料需要摇匀。更妙的是,它还让人联想到,这是一瓶含有果肉沉淀的高浓度果汁。
事实上,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混合果汁饮料会产生少许沉淀物质。这些沉淀物质虽然是正常的,却很容易让消费者不安,从而不敢购买。农夫果园只用了一句“喝前摇一摇”,就把产品的生产“缺陷”,扭转成了让人信服的产品优势。
摇一摇(动作信号)——高浓度混合果汁(产品认知)。
动作+场景变迁
你或许听过Zippo脍炙人口的品牌故事,例如二战时曾帮一个美国大兵挡住了子弹,例如从鱼肚子里找到的Zippo还能照常使用等。
其实,Zippo不仅会讲故事,还很会关联场景,打造独有的动作信号。
或许你曾在一些音乐节上见过这样一幕:乐迷们自发点燃手中的Zippo,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摇摆、跟唱,齐声欢呼:“Encore!Encore!Encore!”这其实源于20世纪60年代,Zippo选择和美国摇滚文化绑定。当摇滚乐迷们在音乐现场听到自己喜爱的乐队表演时,就会点燃手中的Zippo打火机,用燃烧的火焰,致敬歌手,融进躁热的摇滚现场。这个名为“Zippo Encore”的动作,渐渐成为音乐会上独有的流行文化。
到了21世纪初,Zippo官方开始下场带节奏,发明了Zippo Trick(ZippoTrick手指花样体操),结果大受欢迎,风靡全世界。Zippo 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名为 zippotricks.com的网站,里面收藏了成千上万种 Zippo 打火机的炫酷玩法。
从入门级到高难度应有尽有,什么Tiger Bite、Easy Goofy、Waterwheel……一整套黑话术语,构成了Zippo玩家们的一种暗号。
毕竟,在朋友或者女孩面前,摸出一只Zippo就能低成本耍帅装酷,还能将气氛点燃,真的有趣又很秀。在YouTube、Facebook、B站等视频平台上,人们自发拍下自己拿着Zippo露一手的视频。Zippo硬是凭借着Zippo Tricks的花样玩法,把自己变成了男孩们的社交币。
今天,当众多品牌纷纷年轻化时,跨界、联名、请年轻的明星代言人,仿佛已成了品牌刷新的标配。而Zippo的案例,至少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角,启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的品牌如何和年轻人在一起,进入他们的主流场景中?
《孙子兵法》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三十六计。但三十六计只是全书的战术层面。全书最核心的思维,恰恰讲的是不战之法。所以,讲了那么多设置品牌动作的方法,我想告诉你的最后一招,恰恰是摒弃一些动作。
例如雀巢等傳统速溶咖啡,虽然以方便著称,但依然需要你用量勺舀出咖啡粉——你或许会面临有时候舀太多有时候舀太少的困境。接着,你需要烧好一壶热水,倒入咖啡粉,用勺子搅拌均匀,再加入咖啡伴侣和糖。而新一代的超即溶咖啡,只需要做一个动作,准备好你喜欢的任何液体,如冷水、冰牛奶、苏打水等。然后打开一罐3g咖啡,把它倒进去。3秒后,咖啡好了。
从阈值体验来说,这是不可逆的体验。一旦你有过更爽、更便捷的体验,你就不太愿意回到从前,哪怕只是需要你多用勺子搅拌一下。
这一套精简动作的打法,平移到其他行业依然成立。例如Google当年洞察到其他搜索引擎的页面极度复杂,所以砍去一切不必要的功能,最后只剩下一个窗口,只需要消费者做出一个动作:Google一下。
例如雀巢的胶囊咖啡机,就是发现了传统咖啡机操作耗时、清洗麻烦等痛点,将消费者的动作体验精简再精简,最后简化到只需一个步骤:放入一颗胶囊咖啡,按下按钮。
所以,对那些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的品牌,应学会站在用户视角,帮助消费者大幅简化使用流程,获得更便捷的使用体验,这才是真正的品牌之道。
(本文来自熊猫文案:creatwriter)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