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界定多元化的边界

时间:2024-06-04

谈云海

无数事实证明,用企业自身的视角来界定多元化的边界是一厢情愿,因为这完全忽略了竞争,忽略了对对手和顾客的尊重。

在认知产品之外,不是你想推出什么产品,老顾客都会全盘接受的。这里便涉及多元化的边界问题,若是出了边界,投入产出比低是小事,走了弯路浪费资源也是小事,贻误了时机使得主业得不到长足发展而被对手取代,这才是最可怕的。

认知半径

不管今天如何成功,界定多元化的边界是我们在做品牌延伸时最重要的考量。企业通常用自身的能力、业务关联甚至想象力来定义边界。比如,生产制造型企业总认为自己有技术和团队,只要是能生产的,都是其多元化边界内的选择;渠道型企业则把能摆上货架的产品视作拓展市场的必然;或者认为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是件自然的事情,就像顺丰进军金融服务和开终端门店一样;还有像贾某用一个“生态”概念来框下里面可能想象得出的任何产品。无数事实证明,用企业自身的视角来界定多元化的边界是一厢情愿,因为这完全忽略了竞争,忽略了对对手和顾客的尊重。

这里,我们用顾客视角首次创造了“认知半径”这个概念来描述多元化可能的边界。这个认知半径是基于用认知产品描述的品牌认知为中心,顾客允许你进行概念外延的宽度为半径。在这个认知半径内开发的销售产品是相对安全的。

那么,如何确定品牌的认知半径?显然,认知半径的大小取决于竞争关系。如果竞争对手越强,认知半径就越小;如果竞争对手相对较弱,认知半径就可以更大。这个逻辑本身很简单,只是在界定竞争强弱的时候,企业经常会高估自己,低估对手,从而遭受挫折。切记,竞争的强弱是在顾客心智中的比较,而不在资产规模、团队数量和雄心壮志的较量。

云南白药的例子

云南白药建立了强大的认知“止血消炎”,从最早的瓶装、胶囊装到创可贴、气雾剂、云南白药酊等不同形态的产品丰富了其适用范围。2004年推出云南白药牙膏,承接了原有认知,满足人们解决牙龈出血、牙周炎、牙龈炎、口腔溃疡等需求,高端“侧翼”了佳洁士、高露洁把守的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随后的多元化扩张就喜忧参半了。

醉春秋普洱、红瑞徕红茶自然超出了云南白药的认知半径,因为它们跟品牌的认知“止血消炎”毫不相干。如果把云南白药理解为品质的信任背书,倒也可以吸引到一些对普洱、红茶不甚了解的消费者的尝试。

2010 年上市的养元青洗发水同样超出了认知半径,但是作为市场上第一个诉求“头皮护理”的产品,同样以云南白药为品质背书加上日化渠道的助力,若有持续的资源投入,我们可以期待它再次高端“侧翼”宝洁的洗护市场。

随着面膜消费的火爆兴起,云南白药也跟风推出采之汲药妆面膜,主打“中药调养”的概念。这个超出认知半径的概念太过宽泛,名字既不好听又不好认,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困惑——脸上又没有出血要云南白药干什么,且市场对手林立,要想分一杯羹确实不易。

最近云南白药牙膏又推出“益优清新”益生菌系列,要去攻打“口气清新”市场。这种在基础产品上不断增加新功能,推出更多系列的做法,其實就是让宝洁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云南白药金口健牙膏的品项够多了,再来个“益优清新”系列,又是“满足所有人所有需求”,既造成顾客的认知混乱,给他们带来选择的痛苦,又让自己的运营复杂而又低效,何苦一再重复“损人不利己”的动作呢?如果益生菌牙膏的中药配方确实能解决“口气清新”的难题,就应该弱化云南白药,强化金口健,试试再次高端“侧翼”佳洁士和高露洁。

界定认知半径

云南白药的例子说明,界定品牌的认知半径实属不易。结合常识和实践经验,我们尝试总结了以下几条规律:

1.市场规模越大,认知半径应该越小

市场规模或潜在容量越大,意味着竞争也越激烈,所需要的资源投入也就越大。这就要求品牌不应过多地进行拓展,而是应该主动缩小认知半径,让品牌认知足够单一、清晰,这样也就更容易被视作专家品牌而获得顾客的优先选择。

可以从地域角度来解读,如果想要谋取全国或全球市场,品牌的认知半径就要尽可能小。极端的情况就像加多宝初期经营王老吉的情形,只有一个认知产品——罐装王老吉,而且早期只用一个品项。

如果企业谋求在一个区域市场做“山大王”,那么认知半径就应当更大些,其限制条件就是企业的自身资源和对手实力的强弱了。

2.认知半径与认知产品的价位呈正相关

认知产品的价位越高,品牌的势能也就越高,市场许可的认知半径可以越大。相反,认知产品的价位越低,品牌势能也相对较低,市场许可的认知半径就越小。

奔驰的S级价格高昂,推出平价的C级是有一定市场的。奇瑞的QQ价位很低,推出价位相对较高的瑞虎就很难实现销量。

类似的道理,如果一个主力价位在100元的白酒品牌推出50元价位的平价酒,是可以收获不小的销量,但是会阻碍该品牌在150元价位市场的争夺。同样,小米本来可以在 2000元价位上建立认知,但红米的大量出货,不仅拉低了小米的品牌势能,让小米的价格不断探低,也让小米 Note 出击中高价位的企图化于无形。

3.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品牌的认知半径是不同的

企业在起步阶段,通常市场上都有强势的对手,应该用单一认知产品去攻击对手最为薄弱的部分,通过聚焦形成局部兵力优势,来实现突破。此时认知半径应是零。

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壮大,特别是如果品牌已主导顾客心智成为市场老大,就可以适度扩大认知半径,拓展产品线侵占其他竞品的市场,以实现市场上的主导。

自然,竞争对手不会让你活得轻松,必定前来“打土豪”。此时,就应主动放弃低端市场,适时缩小认知半径,集中资源于主力市场,方可遏制对手的进攻。

4.同一品牌在不同的市场,认知半径也会不同

在不同的市场上,企业应该根据当地竞争的强弱来分别界定品牌的认知半径。

在根据地市场,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地位强势,认知半径可以扩大,形成对竞争对手的“全面”封杀。但借用《孙子兵法》中“围师必阙”的说法,最好还是把低端市场主动让给对手。有这样商业决策的企业倒并不多见。

进入一个通常盘踞着强势区域品牌的新市场,品牌就不能像在根据地市场一样横着走,得按照品牌在起步阶段的做法,用单一认知产品去撕开对手的防线,待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后再适度拓展产品线,扩大认知半径。太多的企业从根据地走出去时喜欢复制全套的打法(自己认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因犯下轻敌之大忌而招致失败。

5.新品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认知半径是不同的

在新品类的初创期,由于产品、技术尚不成熟,产业配套也不完善,顾客的教育成本也很高,此时品牌的认知半径可以相对大些,有时可能会被迫进行产业链延伸。

随着行业的兴起和产业的成熟,品类步入成长期,竞争也随之加剧,此阶段的认知半径应当尽可能地小,集中于认知产品上以专家品牌形象参与竞争,夺取心智地位。如在厨电行业的成长期,方太、华帝、康宝、万和等分别争夺到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热水器的专家认知,实现了高速成长。

再随着技术和市场的进一步成熟,特别是行业没有通过升级换代取得新的突破时,产品便逐渐走向同质化。人们更多会因为便利性而进行多元化消费,比如现阶段厨电的成套购买,品牌的认知半径就可以放大。老顾客的消费可以多元,但品牌认知不能随之而变,还得保持“单一认知”,因为还需要它持续开创新顾客。所以,华帝加入油烟机的战争明显就是个错误,应当继续鼓吹其聚能灶。

综上所述,用品牌的认知半径这个概念来尝试理解企业的多元化边界,是否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诸多困惑?但愿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企业家们,不要让“买买买”的快感遏制了对商业的冷静思考。一旦你转移了心智阵地,就留下被对手抢占的战略漏洞;你若是四处出击、攻城略地,社会对你的热捧便是棒杀的前奏。就让我们耐着性子看看如今风光无限的企业到底能坚持多长时间吧,谁让我们的商业经验不过也就是30多年的积累呢。(更多内容,请关注作者新书《认知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