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百年变革机遇下厦台区域贸易合作与发展

时间:2024-06-04

张渝 张欣茹 余小琳 范靖男

自2008年两岸实现“大三通”,厦台经贸逐年呈现高速增长模式。近年来,依靠“一带一路”发展建设和中欧,中亚班列的快速发展,厦门作为沿线重要城市之一,市场辐射影响力扩大,双方贸易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两岸合作关系达到新高度,区域贸易结构多元化。新时期世界政治格局突变,中美关系严峻,台海形势越发紧张,2019年末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冲击,疫后恢复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和指标。厦台在此双重影响下,前期虽遭受阻力,后期逆势增长,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化,区域贸易恢复情况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未来如何在此基础上更为高效应对政治变化同疫情影响,开展经贸合作,夯实两岸经贸根基,特别是发挥厦门对于两岸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值得思考探索。

一、厦台经贸合作机遇

1.厦台双边贸易持续发展,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16至2019年厦台经济形势好转,厦门对台进出口额由2016年的358.0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92.7亿元,贸易总额逐年增长,厦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受疫情影响,厦台经贸前期遭受阻力,后期逆势增长。在区域贸易方面,贸易总额不减反增,贸易逆差与往年变化一致,对台贸易额402.4亿元,增长2.4%。而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中,厦门更多地考虑到台湾地区实际经济形势和发展所面临的需求,以让利为主导。出台多项帮扶政策,全年新批台资项目524个,合同台资12.8亿美元、增长88.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不仅体现了台湾对于厦门的高依存度,更体现出厦门之于台湾强大的市场需求,市场影响力。

2.制造业井喷式发展,直航贸易持续增长。近年来,制造业成为厦台区域经济产业内重点合作方向,厦门作为大陆主要对台进口地,机电产品,光电等产品占厦门主要进口产品。以机电产品为例,2019年厦门对台出口68.9亿元,占63%;进口202亿元,占71.3%,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好于整体。2020年受疫情影响,医疗物资出口成为最大亮点之一,猛增375.7%。体现了厦门强大的经济韧性以及厦台双向经济高合作、高融合、高竞争。

在厦台货物运输方面,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厦台跨境电商和海运快件业务快速增长,成为厦台经贸发展的新优势。据统计,2020年厦台共出运货物123.8万件、货值5.1亿元,分别增长17%、63.6%;厦金直航贸易出口1.2万吨,进口7.4万吨,金门“海外仓”建设逐渐加快,金门正逐步成为厦台货物的中转集散中心。此外,厦门中亚班列成功对接高雄港,初步形成海铁联运物流双向新通道。

3.两岸新业态涌现,台青抢占“宅经济”市场。“宅经济”助力台资企业绝处逢生,激活在线新消费,疫情冲击下,厦台企业原有发展路线受到冲击,不少企业陷入产品滞销,原材料供给不足,用工荒的困境。原有线下模式市场受限,经营成本高的问题暴露出来。依靠“互联网+”技术,线上直播带货,建立产品“云端”销售机制,打通产品线上销售产业链。将滞销产品供给过剩以及疫情期间隐形的市场需求相结合,解决了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4.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建设“人才特区”。依靠三十年廈台制造业分工发展基础, 从“中国制造”发展为“为中国制造”,先进制造和大陆市场乃至整个“一带一路”市场,是廈台企业转型升级的两个重要“引擎”。厦门不仅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更是“中亚”“中欧”班列沿线重要经济城市。厦门与台湾产业发展各具优势,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 建设所带来的重大机遇,在高端产业方面进行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发挥两地产业联合效应,提高区域经济影响力,促进两地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廈台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加码的人才利好政策,为台胞优秀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继2010年设立大陆首个“台湾人才服务部”之后,2018年,厦门又在省内率先实施台胞专业人才评价机制。以改革为基石,以“开放”为动能,厦门积极发挥沟通台海地区的“人才特区”优势,在百年风云变革下,创造新的,属于厦门自己的新格局。

二、深化厦台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

1.厦台贸易的不平衡性阻碍了厦台经贸的发展。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大陆对台出口额550.8亿美元,自台进口额1730亿美元,大陆对台贸易逆差1179.2亿美元。正是两岸的产业合作结构塑造了产业内贸易的结构主要以加工产品为主,即台湾投资大陆后,需要从台湾岛内购入上游设备、原料和中间产品、关键零组件,继而依托大陆廉价的要素成本在大陆加工生产组装。在这个过程中,台湾投资大陆后的两岸产业分工必然表现出台湾对大陆的大量出口。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区域的龙头城市,占两岸贸易总逆差的 14.78%。台湾当局对两岸贸易往来实施阻挠和限制以及厦门对台湾积极开放的经贸政策使得厦台贸易不平衡性逐渐扩大,厦台贸易逆差从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 5.99 亿美元扩大到 2019 年的 174.3亿美元。投资方面,厦门虽然还是台商投资的重点城市,但由于政策限制,厦门赴台投资进展缓慢,具体表现在厦门赴台投资金额减少,项目趋向低端产业。厦台贸易之间的不平衡性严重阻碍了厦台经贸的良性发展。

2.厦台贸易摩擦频发,商品自由贸易受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间分工,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快于大陆。服务业成为台湾地区经济的主体和主导产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链得以重构,经济增长高速高质量。相较于台湾,厦门仍以制造业为主导,機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占比最高的出口商品,2020年进口大宗商品增速大幅提升。

疫情期间服务业运行稳步恢复,初步核算,202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35.29亿元,比上年增长5.5%。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全市146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89.19亿元,同比增长3.1%。服务业今年占比逐渐增加,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台湾,但产业发展仍处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点,厦台两地都在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及方法,这也是新时期下两岸产业融合的新挑战。若厦门无法承接产业转移和深化产业内贸易分工,产业发展无法有效融合,这种阶段性差异的持续扩大也将成为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衡点。

3.厦台贸易传统优势转移,厦台经济合作发展空间受限。近年来,台商在厦投资设厂的经营成本越来越高,厦门吸引台商投资的区位优势减弱,传统优势逐渐丧失。从劳动力成本方面分析,物价水平逐年升高导致劳动力培养成本提升。其次,在投资方面,现今厦门市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导致一些潜在的投资者面对高昂的租购厂房成本望而却步。最后,在市场方面,随着两岸经济合作层次的提高,近些年对相当一部分台商而言开展两岸经济合作更多的是为了扩大市场,因此台商越来越重视投资地区产业链及产业群的发展状况,市场发展潜力是台商所考察的重要营商环境指标。而目前厦门保税区的市场规模和经济总量远低于长三角,本地市场的价格波动和商品供应对全球同类商品的影响较小,厦门吸引台商投资的区位优势减弱,厦台贸易传统优势的转移将会制约厦台经济合作发展的空间。

4.台湾当局妄图推动两岸经济“脱钩”,岛民反中情绪严重。厦门作为台湾一水之隔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具有浓厚亲缘关系,经济合作关系,促进两岸关系良好发展是促进厦台经贸往来的关键。而自蔡英文上任以来,为避免闽台双方经贸合作发展,减少台湾对陆资企业过度依赖,台湾当局不仅在政治上奉行“去中国化”,在经济上加强对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管理和控制,更是不断清查陆资,打压陆资,这也使得部分陆资企业入台困难,已有的陆资企业发展受阻。

三、深化厦台经贸合作的建议

1.构建与国际贸易接轨的外贸法律体系。当今国际贸易规则和秩序新变动,中美贸易形势不断变化。在发展区域贸易的同时要着眼世界经济,在大环境下实现廈台外贸管理法制化,体系化。同时对台利好政策不代表无条件接受倾销产品,海关方面严格管控入厦入闽产品,做好商务领域和口岸疫情防控,加强进口货物疫情防控。

2.加强产业内深度合作,以合作破竞争。厦台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仅是三大产业的横向融合,更是产业内分工的纵向融合。若想进一步突破厦台产业结构性瓶颈,深化厦台产业内纵向融合必不可少,加工贸易和劳务贸易更是产业内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产业。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自主IP,不断推动厦门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速加码。

对于厦台而言,产品结构重合度高是两岸商品自由贸易受限的重要内因之一。传统模式以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为主的合作方式,已经不再能满足新时期厦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依靠数字经济技术,5G等新技术,在加工贸易和劳务贸易产业内发挥厦台两地比较优势,成为共同的产品、劳务输出方,发挥两地联动效应,以合作破除竞争关系,提高两地区域经济依存度。

3.促进中心城市协同发展,优化两岸市场营商环境。在风云变革的新时机,要清楚的认识到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作为早期重点经济特区,厦门更要发挥好营商环境这一区位优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与台全产业合作,着力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航运物流、高端制造、金融商务、科技创新、旅游健康五大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打造廈台两地创新创业创造新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四化”“三通”为基础,开展多点试验园区的建设,发挥自贸区建设优势,继续推出适合新时期投资建设的举措政策。聚力引进一批新锐台企、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以及总部机构,加大在汽車、金融等新开放领域的引资力度;持续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发挥厦门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厦台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与金马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福建营商环境。

(执笔人:张 渝  张欣茹  余小琳    范靖男)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