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毕秋玥 张维刚
现在国家的文化战略背景引导文化“走出去”,提倡经济转型发展,各地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推动当地文化硬件软件同步提升。剧院在演出行业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文艺演出的主要场地,也是重要的演出运营方。于是能否实现剧院良性的运营管理成为剧院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这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整个演艺行业的发展进程,然而三线城市的剧院在运营管理上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一、当前国内剧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1.当前国内剧院的发展现状。剧院作为表现艺术形式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是人类心目中的神圣舞台,观众也通过这个载体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1990年中国第一个镜框式舞台剧场诞生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剧场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2007年12月2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投入正式的运营,至此我国剧场的建设历程逐步走向繁荣的景象,在21世纪开始全面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17年的这18年间,中国建设了740余座剧院,平均每8.5天就建成一座新的剧院,且这个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预示着中国的“剧院时代”真正到来了。
2.当前国内剧场存在的问题。21世纪,我国剧院的繁荣发展为表演艺术创造了巨大的舞台,但是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接踵而至。目前,我国大剧院的舞台基础设计存在不结合自身发展需求而贪多贪大、求全求洋的现象,这种现象源自于片面追捧现代化剧场的思想,成为了剧院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前期建设的时候投入大量资金,在后期管理上却甚少在意,重建设而轻管理。因此,我国许多剧院都展现出这个弊端。
二、三线城市剧院运营现状
1.三线城市演艺市场情况。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我国大约有74个三线城市,这类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和文化基础整体都呈现出较好的状态,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居民收入也较为富裕,这实际上是推动演艺市场向好发展的有利基础,但为什么三线城市的剧院发展却依旧困难重重呢?从市场角度来看,三线城市的演艺市场存在着发展不充足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所以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化艺术百花齐放造就了各地区的演艺市场也千差万别。另外三线城市的文化内容受地域影响较大,文化消费因此存在局限性,种类过于单调。近年来网络媒体和电影行业又占据了文化市场的半壁江山,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剧院的演艺市场,剧院的受众也较为局限,而市场发展趋势在新时期也迎来了不断创新更新的要求。
2.剧院建设现状及管理模式。国内拥有发展态势良好、长势喜人的剧院,例如国际大剧院、保利剧院、上海大剧院等,他们一方面依靠政府扶持的力量茁壮成长,另一方面自我定位清晰,在这种软硬件条件兼具的前提下,国内外的优质文化资源纷至沓来。再把眼光看向三线城市,得到的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既有政府主办的剧院,也有演艺公司自行创办的剧院,在已建成的剧院中,演出使用率相对于一线城市来说是极低的,观众也很难以固定频率走进剧院观看演出。
三、三四线城市剧院产业发展困境
1.高票价将观众拒之门外。与电影行业相比,剧院的表演展现出其不可复制的特点,每场演出演员的二度创作、现场发挥及一些特殊情况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观众的流动性也很大,共同决定了它的不可复制性。在制作成本上,虽然剧院表演和电影制作的费用都十分高昂、斥资巨大,但电影低廉的拷贝费用也可以带来庞大的观影数量,使得分摊下来的电影票单价较低,在市场中更利于被大量销售。而剧院的演出一般都具有特定性和时效性,不可复制的特点导致剧院演出的票价居高不下,较高的票价成为阻碍剧院艺术作品传播、演艺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2.剧院盈利来源单一。长久以来,剧院的盈利方式主要集中在演出票价上,单一的盈利来源是剧院产业难以拓展的一项致命短板,剧院的产业链较为分散,要将制作、发行、宣传和周边衍生产业整合到一起也是一件难事,于是单一的盈利方式远远无法弥补剧院日常损耗和剧目创作的成本。
3.剧场数量偏少,且不断萎缩。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剧院数量存在巨大悬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建设剧院的情绪高涨,单看2016年正在建设的剧院数据,上海在这一年中有4家在建剧院,但三线及以下城市却仅有6家在建剧院。人口数量如此庞大的三线城市却仅有一两家剧院。由此可以看出,三线城市剧院的数量严重制约了当地剧院产业的发展。
4.剧目演出不足,原创剧目数量少且质量较低。在演出场次上,大量三四线城市剧院的年总数量均少于50场,甚至有80%的城市剧院全年演出場次低于30。过低的演出场次是三四线城市剧院开发的致命弱点,加之优秀剧目排演率较低,其他大部分剧目质量不高,无法给当地的剧院输入源源不断的优质剧目血液。
以上可见,三四线城市的剧院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势头疲软,在“小镇青年”消费力上涨的阶段,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发展态势,为了带领三线城市剧院早日度过瓶颈期,政府及剧院产业公司须得齐头并进。
四、提高剧院管理的有效对策
三线城市演艺市场顺应时代的潮流也在迎合大众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作为输出文化产品的重要途径,剧院集合多种文化类型、聚集多样文化因素,通过舞台的形式来传播优质文化。
1.明确剧院性质,找准发展方向。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描述,现阶段三线城市的剧院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剧院发展缓慢以及对观众吸引力较弱的状况。文化相关管理部门和剧院产业的管理层人员应该清楚地了解当地剧院的性质、明晰其发展方向,在定位剧院发展方向时也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情况。
一是要明确剧院的性质。剧院是具有公共属性的场所,应分类为公共文化设施,所以在认识剧院性质时,必须把它的文化公共属性放在首位,体现出它的公益性及低盈利性。
二是要确定剧院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的经济结构背景下,剧院也应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方向。首先,剧院为了进行市场化改革,需要调整其经营模式,通过创新盈利模式来发挥剧院的市场功能,使之朝公益性和市场性平衡发展的方向转变。其次,剧院要关注文艺演出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是否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类型。管理者在策划剧院管理时,也要参考当地人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并根据这项指标适当调整文化产品的形式及内容,以促进更多人走进剧院,习惯以剧院作为日常生活休憩消费的场所。
2.延长产业链,丰富剧院盈利来源。在三线城市中,大型剧院为提升其使用率,可利用较大面积的场地、舞台设备以及自身的知名度设立正规的艺术培训机构,从而降低剧院的机会成本,也满足了现代人们对培养孩子兴趣特长的需求,开发了剧院的新兴产业;小型剧院可以发展政府会议接待、文物展览等衍生服务,利用内部的高端装修和亲民的价格来促进剧院的良性发展。
3.强化市场经营和经济效果。在新时期,剧院要兼顾文化和市场营销的管理。首先,剧院管理者要提升对剧院管理的水平。这需要拥有优质的专业人才和完整的管理体系,对于专业人才剧院应组织定期的培训学习和阶段性的考核项目,提升其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要完善考评制度,依据剧院文化和行业规定来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把服务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其次,剧院管理者要加大对演出的宣传力度。与其他的文化展演活动相比,剧院在宣传方面明显投入不够,要对观众群体进行大量调查,联合媒体共同为大众推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再其次,剧院管理者可以在保证收回成本的前提下下调票价,以激发观众的积极性。
把艺术做好是一个剧院最重要的任务,不单是需要对艺术作品进行创作、传播,更应该把保护、复兴传统艺术作为自己的责任。即便是三线城市的剧院也是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心血铸就的,既要成为大众选择文化生活的场所,更要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综上所述,剧院的运营管理需要管理者认真思考、从长计议,借鉴优秀案例,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城市的更成熟、开放的剧院之路。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