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丘锐琪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1+X”中的1指学历证书,全面反映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X”证书指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映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校企合作中“院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情况比较普遍。而“1+X证书制度”改革,旨在通过职业技能人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办学和参与人才评价体系的愿望,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稀缺人才。
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现状和突出问题
我国实施“1+X”证书试点工作以来,工作的推进较为顺利。一是国家全面部署,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二是地方推动实施的层面,地方精心部署,试点工作在稳步展开。三是紧扣试点主题,各项工作在加快推进。但是由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还处于早期阶段,问题也较为突出。
1.开发主体和评价机构水准不一。从开发主体和评价机构层面来讲,目前“X”证书开发市场并不成熟。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以来,各行各类“X”证书百花齐放,参与证书开发的社会机构和企业和开发的证书数量稳步增长。但是,百花齐放的表象背后,是一窝蜂的资本投入。有的X证书在课程和考核设计方面不尽完善,不够专业;有的证书开发主体为了提前抢占市场,将不成熟的证书培训体系抛出,匆匆忙忙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结果培训时软件显漏洞,硬件卡壳,培训效果差;有些专业出现重复建设高度相似的证书情况,浪费社会资源;有些证书软件许可费和师资培训费过高,阻碍了证书的顺利推广和获得;有的证书开发主体为了推广自家的证书,在考试时故意放水,人为拔高证书的通过率;还有的证书在考试时出现网络不顺畅等原因,导致考生无法顺利完成操作的情况,等等。
2.用人单位对“X”证书不认可。从用人单位层面来说,许多用人单位对“X”证书并不认可,参与度也低。一是“X”证书宣传力度不够,二是“X”证书含金量不够。目前已经有许多大公司,例如华为和阿里巴巴等也参与到证书的开发和评价体系中,他们既是证书的开发者,也是证书的评价人,是最终的用人单位,因此这种证书的含金量比较高,比较受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但是,仍然有许多用人单位不知道何为“X”证书,也不愿主动参与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来。加之评价组织里有许多中小型公司和机构本身知名度也不高,导致X证书无人背书,缺乏认知度。再者,如前所述,“X”证书开发市场仍不成熟,也会导致用人单位对“1+X”证书制度缺乏信任。
3.试点院校配套工作遇挑战。第一,虽然“X”证书总体体量稳步增长,但是对于某一特定专业来说,可选择的“X”证书并不太多。以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只有智能财税“1+X”证书可以选择。这样院校没有办法对证书做整体评估,筛选出符合要求和实际需要的那个。第二,每次接受一个新的“X”证书,意味着迎接新的课程,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需要跟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师资培训不足,教师对“X”证书及其内容不熟悉;教师能力有限,包括知识水平深度广度欠缺,实践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弱等;院校层面未将“X”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折合成相应的学分;校内实训条件不具备或者不完善;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差,考证通过率低等等。
二、“1+X”证书制度试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对策
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试点院校在学历框架内对学生的培养,和实施对“X”证书的相关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主要从试点院校的角度出发, 探讨院校如何在“1+X”证书制度工作的初级阶段,为更好地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抓紧抓实“1+X”证书试点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真正促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进更有成效的校企合作。
1.选择合适的“X”证书。从试点院校开展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情况来看,“X”证书目前存在院校选择盲目,随大流的情况。事实上,除了少数大企业以外,学生就业的岗位可能更多分布在中小企业。为提高工作质量,院校要做好充分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X”证书和相关职業技能的需要。一是试点院校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院校和专业特色特点,适应社会对人力资源发展需求的证书。二是要关注“X”证书的实施过程,应选择设计合理,软硬件基础和配套教材完备,具有较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含金量比较高的“X”证书。三是学院要做好宣传,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就业意愿,自主选择相关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做到培养学生有共性,重个性。
2.抓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院校要打造一支熟悉“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有知识、有技能的“双师”队伍。第一,院校内部要建立良好的教师培育培养体系。“X”证书往往涵盖方方面面的知识,对照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里,也许相当于跨了好几门课。这对教授“X”证书知识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院校要注重针对“X”证书的知识培训,更要注重培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深耕播种,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的深度,同时拓宽知识的广度。第二,教师不应该只有理论教学水平,也应该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通过下企业锻炼和实训基地实训,也可以确保教师技能跟社会不脱节,确保知识时更时新。第三,完善教师团队年龄、知识结构比例,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同时应该聘用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企业师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第四,教师团队应该加强对“X”证书的了解和培训,包括职业技能标准如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如何针对“X”证书改造和开发课程,如何进一步提升技术能力和“X”证书教学能力等。
3.完善校内实训条件。第一,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一起,共同建设一批高水平“X”证书实训基地,以满足教学实践、企业培训、社会培训等多重服务需要,为校内学生和社会人员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有力支撑。 也可以对现有的一些实训室和实训基地进行整合和改革,完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重点实训基地要面向技能技术人才稀缺领域和重点专业,要能辐射院校周边企业,真正做到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第二,校内实训水平的提升同样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要提高管理水平,精准规划,尽量避免重复建设。第三,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之路。第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资源跨专业,跨院校共享,帮助在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整合。
4.“1+X”试点专业建设的“三教”改革。“1+X”证书中的“1”和“X”的实施主体是中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院校需要对现有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学历证书和“X”证书进行有机结合。一是要进行课程改革,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进行有机衔接,将“X”证书教学和考核折合成相应学分,形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成果互认,证书共融;同时根据“X”证书的内容,梳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已有的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对于“X”证书未纳入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可以单独设置一个章节或者一门课程进行讲授,也可以跟其他课程一起进行统筹式模块化设计和实施。 二是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X”证书的最新变化,进行适当的更新和创新,例如将“X”证书的内部培训教材引进,或者采用增添式活页教材,或者与现有课程的其他教材有机结合。三是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仍然存在实践课程不足,教学与实际脱轨,学生与岗位脱轨等问题,因此应借“X”证书实施推广的契机,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可以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一个证书由一个教师团队共同讲授,注重知识专业性的同时兼顾整体性。也可以采取翻转课堂方式,充分调动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积累和实践,提高培训效果。四是可以采用PBL(项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调取多领域多方面知识,共同完成一个围绕特定职业技能证书“项目”。五是要积极与企业师傅和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沟通,积极外出考察学习,加强各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
5.校企合作关系重构。要想彻底打通学歷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壁垒,就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1+X”证书制度的引进,从证书的开发、实施到评价都离不开企业和社会的参与,从源头上解决校企合作的动力问题。第一,院校要抓住机遇,更积极跟企业,特别是潜在的用人单位沟通,关注他们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的最新需要,共同选择合适的职业等级技能证书。第二,院校要根据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和“X”证书的实施现状,及时与企业共同商讨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第三,院校可以邀请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和实施过程等各个环节,鼓励缺乏相关职业技能的企业在职员工参与“X”证书培训及考试;企业则可以给在校学生提高实习实践的工作岗位和条件,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对于技能突出的学生择优录用等,实现校企人才共育和良性流通。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