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面临的挑战及启示

时间:2024-06-04

王军利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为一场波及全球,百年难遇的金融海啸埋下祸根。当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时候,中国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到现在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新会计准则在中国试行不久,就碰到了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在这场危机中,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也出现种种情况。因此,探讨危机对新会计准则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便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的挑战

1.会计准则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金融危机会改变会计环境,会计环境的变化进而转化为对准则的影响,现在的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股市的波动,石油价格的变化,逐步放松的汇率管制以及期货、期权等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这些都使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其中,并受其影响。事实上,公允价值作为准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计量属性,在2006年新准则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核算中普遍采用,这是一种进步,反映中国的会计制度建设正慢慢向国际靠拢,但也就是它的使用,在金融危机的全球背景下,却催生了众多不稳定的因素,甚至有人认为金融危机元凶之一便是公允价值准则。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致力于构建一个适用于全球的会计准则框架体系,这是全球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其中,公允价值准则的改革和完善便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中国的会计准则要和国际接轨,同样也需要不断对会计准则进行完善,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渐进的过程。

2.金融危机对金融资产处理的影响。可以看到,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兴起,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准则为市场不活跃情况下的金融工具估值提供更多指南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而如何准确的进行计量是关键。我国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关于金融资产的具体准则,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持有意图。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均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但不同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利润表;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直到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再转出,计入当期损益。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管理层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中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3.危机对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冲击。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四项分类资产的计量和披露虽然与过去相比,有较大的进步,但有关金融资产的信息披露程度还是太低,信息量太少,从会计报表中,我们也仅仅知道这四大类的总额,但却不清楚每一类当中具体包括的内容,以及其各自的价值,而且对于这四种类型的具体标准也有疑惑(前述管理层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中的操控行为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样就无法很好的判断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的总体风险,对一个企业来说,持有100万的国债和100万的股票风险是完全不同,但在报表中却仅仅看到有100万的金融资产。因此,如何加大金融资产的披露程度,最大程度上揭示金融资产的内在风险,是会计准则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

4.公允价值是否真的“公允”?纵观会计准则发展变迁的历史,可以发现,许多重大的变革都是发生在重大的危机过后。比如安然事件与《萨班斯法案》,这种亡羊补牢式的进步尽管代价不菲,但总归是趋向于完善的努力。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诞生与修订也是如此,此次的金融危机使得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中存在的缺陷暴露无遗。首先,公允价值这一名词本身缺乏理解性;其次,公允价值的内涵与外延不统一;再其次,公允价值所依托的市场价格,无法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事实上,此次金融危机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也证实了以上的论断。首先,从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的运用加剧了银行体系的波动性;其次,公允价值计量往往会助长宏观经济景气下的乐观预期,增大经济悲观期下的悲观预期。

二、金融危机对(企业)新会计准则的启示

1.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改革。尽管公允价值的计量存在问题,但不可否认,公允价值的运用仍然是未来主要的方向。因此,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改革,势在必行。公允价值模式阶段性设计设想:从细化会计准则增加可操作性的角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整理准则内容,特别当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被利益驱使,“活跃和透明的市场”不能准确合理评估之时,要在会计报告中即时披露进行风险提示,特别要跟随经济周期趋势变化的衰退阶段、复苏阶段、过热阶段、滞胀阶段进行风险评估计量测试,对资产定价运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适时修正调整。本文认为,会计准则也可以采用适时区分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衰退阶段、复苏阶段、过热阶段、滞胀阶段)的使用原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及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评估,并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层级、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制度争取提供相应的配套指南或操作指引。同时,对于可能产生较大市场影响的准则项目,如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股份支付、资产减值等也应结合市场中的案例,不断细化准则规定,并根据情况适时制定操作性的指引。

2.强化风险意识,推动会计控制向风险管理发展。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风险管理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八个要素。在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金融机构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能渗透或应用于金融机构管理过程和整个经营系统,而不是会计控制、审计活动,仅仅局限于财务等相关部门。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金融衍生产品所致,对于金融衍生产品这样的新生事物,如果企业制度缺陷、内控缺乏,它就会呈现虚假的繁荣,出现投机与泡沫,若无法从风险上控制它,最终导致企业的诚信危机,会计控制必须向风险控制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控制体系,是企业目前应对金融危机最为有效的策略。

3.引入综合收益概念,降低企业收益非合理波动。如前所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能引发企业业绩波动剧烈,因此,本文建议,在我国的财务报告中应引入“综合收益”概念,要求公司编制综合收益表。同时,证券监管机构也应该考虑综合收益,而不仅仅以净利润作为监管指标。特别是处于金融危机的今天,综合收益比利润表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4.金融资产分类的再思考。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价依据:过去我们的会计规则是,金融资产分类一旦确定,原则上不允许重分类,除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在有条件下可以重分类以外。但因为金融资产分类不同采取不同的后续计量属性及对浮亏、浮盈会计处理结果不同导致金融资产分类及重分类存在很大的利润操纵空间,所以,新准则可以考虑允许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5.金融危机下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反思。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及企业所披露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及时势必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金融危机下,会计信息披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会计信息的波动性,另一方面,充分信息披露的缺失导致会计预警功能失效。因此,企业必须正视此次危机,从多方面加强防范和改进,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谨慎采用混合计量模式,有效降低会计信息的波动;二是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受托责任,提高复杂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完整准确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充分发挥会计预警功能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新会计准则提出了很多挑战,而应对之策便是及时改进和完善准则。除此之外,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有关会计专业人员的配备,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社会对高端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必须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熟悉和掌握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和信息化尤其是具有现代金融知识的复合型高端会计领军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