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廖宏娟[赤峰市宁城县头道营子实验小学, 内蒙古 赤峰 024217]
作 者:廖宏娟,任教于赤峰市宁城县头道营子实验小学。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精通音律,擅长作词,从市井百姓到文人学士,甚至皇帝都喜欢他的作品。如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宋人罗烨《醉翁谈录》载:“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又如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云:“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斜,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自王灼《碧鸡漫志》起评柳词多有浮艳淫冶之讥,柳永始饱受争议。实际上柳词除语涉香艳外,其结构独具特色被称为“屯田家法”或者“柳氏家法”,有繁复变化之美,带给词坛以新颖而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永词作或其文行独树一帜,词作结构同样是别具一格,我们先看“屯田家法”的提出:“宋无名氏《眉峰碧》词云……宋徽宗手书此词以问曹组,组亦未详。徽宗曰,朕粘於屏以悟作法。真州柳永少读书时,遂以此词题壁,後悟作词章法。一妓向人道之,永曰:某亦愿变化多方也。然遂成屯田蹊径。”①“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②“周词渊源,全自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家法。”③实质上,“屯田蹊径”“柳氏家法”“屯田家法”三个概念都是指柳永歌词所特有的结构特点。总览柳词,会看到其至少有四种结构模式。
清朝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特立“词须情景相融”一条提出,歌词创作中有三种情景模式:“词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相间相融,各有其妙。”可见,情、景是词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构成要素,情、景安排对于一首歌词是否成功非常关键,而情景安排实际就涉及到文辞部分的结构。在“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中,歌词上片的写景让我们想到诗经六艺中的“比、兴”之体,北宋前期词人作词多用此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柳永作品中也存在,如《诉衷情近》:“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月空凝睇!”词作上片写秋天萧瑟景色,下片写念远怀人和凄凉寂寞之情,这样的传统布局在结构上并无独到处,晚唐花间宋初诸人都有此类作品,其实也不是柳永的品牌式结构。
柳永的部分词作总体属“上片布景,下片说情”模式,但在“布景”和“抒情”内部,表现出“从现在设想将来谈到现在”和“由我方设想对方思念我方”④这样两个公式,此为第二种结构模式。
施议对先生的“公式”概括得非常精当。实际上,柳永词作总体上表现出“上情下景”的结构,其中又运用上述两个公式。例如柳永名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俺留?想佳人妆楼 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在该词中,上片以写深秋暮雨过后的衰败景色为主,下片写故乡之思和怀想佳人的情感,总体看是典型的“上片布景,下片抒情”的结构模式。但是,柳永在下片抒情中写道:“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此即施议对先生所言“由我方设想对方思念我方”,或者概括为“由甲方设想乙方在思念甲方”。
其实,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论《陟岵》时谈到这一艺术现象。他列举高适《除夕》“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刘得仁《月夜寄同志》“支颐不语相思坐,料得君心似我心”、韩愈《与孟东野书》“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于吾也”等多方面的例子,而后总结为“己思人乃想人亦思己,己视人适见人亦视己”⑤。
此为作家创作中“分身以自省,推己以付他”的艺术规律。柳永在歌词领域开风气之先,运用这种手法非常成功,把羁旅行役中对佳人的思念和怀想写得婉转曲折而又深挚动人。
正如柳永曾有言“某亦愿变化多方也”,他的歌词结构除了前述二者,还有一种便是打破“上景下情”的结构模式——每一片中随着时空变换,情与景组合成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紧密相连,有时将两个“公式”相互交叉,或者是加入“由现在追怀旧游”。例如其著名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上下片景物层次是“景情——景、情——情——景——情——景——景——情——情 ”;时间层次是“现在——将来——现在——将来”;空间虚实均有,层次是“长亭——都门帐饮——兰舟——楚天——杨柳岸”。其中下片“今宵……何人说”为“从现在设想将来谈到现在”,这样的时间、空间、情感和景物的层次清晰分明,也更为复杂。
另外如《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辜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这首《玉蝴蝶》是作者为怀念湘中故人所作。全词情景结构层次为“景——情——景——情——景——情——景——景、情——景”;下片加入词人“由我方设想对方思念我方”的惯用结构。该词中复杂的写景、叙事、抒情以及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都是通过复杂的结构融会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更能够体现柳词情景交融浑厚的奥妙。
柳永有时在词作中采用的结构模式是打破“上景下情”,随着时空变换和情景转移,加入“由现在追怀往日旧游重回现在”的惯用结构。如其代表作《戚氏》:“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 。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其中的时间、空间、景物、情感的层次是复杂多变的。如一叠景物层次为:景——情——景——情——景——情——景,包括了近景——远景——近景的变化;二叠层次为:景——情——景;三叠层次为:景——情——景;时间转换层次有二,一是“夕阳——更阑——向晓”,二是“现在——过去——现在”;空间转移的层次为“庭轩——孤馆——绮陌红楼——帝里——窗畔”。其中,我们看到,在从第二叠到第三叠中,加入“由现在追怀往日旧游重回现在”的结构模式,正是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时间和空间都变得丰富起来,全词出现了“实——虚——实——虚——实”的虚实变化,把柳永在旅途中凄凉、留恋、悔恨、迷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宣清》(残月朦胧)一词上片写孤馆夜永难眠,下片“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更相将、凤帏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甚时重恁”,则由现在追怀往日在帝京与朋友和佳人的欢乐时光,最后两句重回眼前现实。而其词作《笛家弄》:“花发西园……遣离人、对嘉景,触目伤怀,尽成感旧。别久。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庐,画阁春风,十千沽酒。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空遗恨,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也是“由现在追怀往日旧游重回现在”的典型结构,其中既有时间的转移,也有空间的变换,情感抒发则是淋漓尽致,运用这类结构的词作在柳永作品中很多。
柳永在作品中采用了复杂多变的结构模式,用这些结构把时间、空间、情感和景物等词作的基本要素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使得作品既层次清晰分明,又呈现出繁复多变的美学特点。
① 杨.古今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② 王灼.碧鸡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③ 蔡嵩云.柯亭词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④ 施议对.宋词正体·论“屯田家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⑤ 钱锺书.观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