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着力培养企业传媒人的新闻发现力

时间:2024-06-05

文/赵 原



着力培养企业传媒人的新闻发现力

文/赵原

新闻发现力,过去人们称之为新闻敏感性,这是每名记者都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办好报纸、吸引读者、宣传好本企业的工作业绩、社会形象的重要素质,是企业报采编人员不能不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说,新闻发现力是当好称职记者的必备条件。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至今已有25年,特别是还做了10年《太平洋机电报》主编、记者,对如何提高新常态下的新闻发现力有以下两方面的体会:

提高新闻发现力的途径

对大事的关注,是提高新闻发现力的重要途径——

现实生活中每天大量发生的事情,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报道,哪些需要报道,哪些不需要报道,这取决于这件事情有没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有多大。怎样判断一件事情的新闻价值,那就在于要有新闻发现力,用敏锐的眼睛和嗅觉去发现并迅速作出判断,才能写出有新闻价值的好新闻来。

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凡是涉及企业发展的事都将成为《太平洋机电报》关注报道的重点。在《太平洋机电报》10年工作的日子里,作为主编我主要负责每一期报纸的策划、统稿,特别是一版要闻的采写与编辑,而要闻的采写与编辑有它独特的一面。新闻要力求做到“身边事、身边报”,从新闻发现力的角度上来讲就更需要记者用独到的眼光去发掘。记得2005年的夏天,天气特别炎热。上海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麦莎”强台风,这天不少市民的家门口积满了水。我在趟水上班一个小时的途中,看到沿街不少商家和民房都在向外排水,我知道我们太平洋机电集团下属基层企业也一定会有许多“险情”发生。当时抗“麦莎”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我马上意识到应该写一写战斗在第一线的普通党员、干部和职工。于是,我就联系了3家企业的《太平洋机电报》编辑记者,请他们多关注企业党员、干部和职工顶风冒雨奋战在第一线的感人事迹。就这样,一篇《一次难忘的战斗》的人物通讯刊登在《太平洋机电报》三版头条位置。当年,该文章就获得了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2005年度上海市记协企业报(通讯类)好新闻二等奖。专家评审团成员认为,这篇文章抓住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能从一场百年不遇的“麦莎”强台风事件上,反映出一大批战斗在生产工作第一线的普通党员、干部和职工的敬业精神,也反映出各企业浓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社会新闻媒体报道重点为参照,在自己身边发现报道重点和热点,做好自己的报道工作——

新闻发现力不仅在于抓住新闻线索,而且还在于深刻地剖析新闻事实的内在涵义,迅速洞察并捕捉到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丰富思想。2005年,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家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太平洋机电集团所属上海华嵘实业公司党委向广大职工发出了构建“和谐华嵘”的号召。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和谐就成为新闻报道的主题。作为企业报的新闻版,捕捉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的新闻、特别是与和谐主题合拍的新闻,对企业报来说更具有吸引力。比如:华嵘公司担负着太平洋机电集团近2 000名离岗职工和2.2万多名退休职工管理任务,每天都有退休职工及家属、离岗职工到公司诉说,寻求帮助。发生在华嵘公司区域内的大事小情,华嵘公司领导和广大职工都很关注。当捕捉到华嵘公司不仅为职工帮困解难、更为离岗职工就业提供机遇的消息时,我就走进华嵘,深入班组,进行深度采访。2005年11月的一天,我按约定时间来到华嵘公司,先后采访了该公司分管安置工作的领导和公司安置办的工作人员,撰写出了以“职介从职工本人延伸到其家属和子女、职介从电话联系延伸到陪同面谈、职介从一般性介绍延伸到个性化‘包装’”为主题的重头文章。该文引题:不图一时帮困解难,更为就业提供机遇。主标题:华嵘公司职介服务成为再就业主流。围绕“再就业”这个新闻题材,我于2006 年8月,再次深入到华嵘公司,采写了“再就业”系列报道姊妹篇:《“三年1 000个”工作目标超额完成——华嵘公司大力推进再就业工作》。这两篇文章发表后,在上海市总工会、市社保局、业内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

应当指出,以上所说的新闻发现力,绝不是那种到处猎奇、弄虚作假的做法。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从干部职工中来,到干部职工中去,正确地反映干部职工在企业改革调整、转型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们提倡培养和提高新闻发现力的目的,正是为了使采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指导性,从而也更富有战斗性,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新一轮的企业发展服务。

从我们自己了解的消息中发现新闻点,深入报道,挖掘更多的新闻价值——

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形式与本质内容的统一,但一些不显眼的形式和现象,往往被人们忽视,殊不知其中可能包含“大新闻”。记者的功力就是要见微知著,从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经过一番细心分析,往往会发现隐藏在小事之后的重大内容,隐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记得2005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太平洋机电集团老干部工作部的工作人员向我反映:一位85岁的老先生,为了1 000元特殊党费坚持让集团老干部收下。我立刻意识到:1 000元钱虽不多,但这体现着一位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我立即进行了深入采访,并以《最难忘却是真情》为题刊登在《太平洋机电报》上。当年,这篇文章就获得了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2005年度上海市企业报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

从这件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新闻处处有,新闻记者只要做有心人,经常注意和留心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就可以见微知著,一触即写,在不显眼的小事中发现“大”新闻。新闻发现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读几本教科书能够解决的问题,它要新闻记者长期地、脚踏实地地在新闻实践中去磨炼,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新闻界把它归纳为“五多”: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新华社社长穆青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记者的新闻敏感,归根结底在于思想解放,多学习,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人民,才能发掘很多新闻题材。当然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要不断地努力。”也有记者认为:“敏感来自勤奋”“懒人当不了记者”。

如何培养新闻发现能力

采编人员要有热情、有激情,对事物有新鲜感,遇到新闻不论是不是自己的事都要去采访、去报道——

我们不能把报道作为任务去完成,有任务就干,没有派任务就不干,这样是做不好新闻工作的。2011年8月,中央宣传部提出媒体采编人员要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企业报工作委员会也提出了这一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企业报提出,我们就在基层,还有什么可走可转可改的。当时,我就想,“走转改”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态度,更是记者提高新闻发现力的好途径。于是,我提出在《太平洋机电报》一版开辟“走转改”专栏。2011年12月,我深入到华嵘公司地处虹口区通庵路、静安区武定路、普陀区澳门路、闸北区中山北路等四地物业站,了解物业管理工作的细节,并寻找有趣的故事。在通庵路物业站了解到,以前这里承租户“散户”居多,收取的是“葱姜”钱,现在重服务,提升了承租户的满意度,吸引“大户”入驻,收“宴席”钱也是平常事;地处老商业圈的武定路物业站是个商务楼,通过“脱胎换骨”的改造,将高档客户引进了门;澳门路物业站重视“物业文化”建设,每逢承租户老板、财务总监的生日,就精心准备送上花篮、蛋糕,由此产生“蝴蝶效应”,带动了整个物业区域人气,物业收入也提高了76%;中山北路物业站在消防、安全、降本上找“突破口”,为承租户统一调换电表,定期组织承租单位社区联合举办消防演习……就这样,一篇《华嵘:物业产业化的“探索团队”》的通讯刊登在《太平洋机电报》头版。该文章发表后,在干部职工中引起了良好反映,当年该文就获得了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2011年度上海市企业报“新闻奖”特稿类三等奖。

可以这么说,有没有“走转改”,有没有新闻发现力,对新闻“嗅觉”如何,体现出一名记者的职业素养高低。有时候我们的一些记者,总是说没什么新闻可写。其实,只要我们眼睛向下,总能看到一些事情背后的故事,就会有大量的新闻可写。“前往基层班组第一线,用双眼发现身边的问题,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文字反映职工所思所想。”这些话,应该始终是我们每一位记者在“走转改”工作中所遵循的准则。

采编人员遇事要多思多想,从中找出新闻报道的点,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发现力——

企业日常工作中,重大新闻不是每天都有,这就要看我们的记者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去发现新闻,写出吸引人的报道。

2010年8月,时逢党内轰轰烈烈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太平洋机电集团及所属企业党组织根据各自的特点,广泛开展“自选”学习活动。当时,我了解到华嵘公司在“创先争优”方面有可能出经验。于是,我做了一个专题采访,该文的主标题:让离岗党员成为学习和谐团队;副标题:上海华嵘实业公司党委促进离岗党员学习记事。

为吸引读者的关注,引题部分我是这样写的:盛夏,在上海、长宁、华阳,走访作为太平洋机电集团托管职介平台的上海华嵘实业公司,看望正在过组织生活的离岗党员,与他们聊学习,处处感受到浓浓的学习、和谐氛围。“学习、和谐”,这个看似熟悉的字眼,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做了两个小标题,第一个小标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文中,我用了一组例子:57岁、离岗党员老丁一边学习,一边做笔记。“刚开始有些不习惯,几年坚持下来,不读书不读报反倒有些不习惯了。”在外做夜班保安的离岗党员放弃休息赶来参加学习,患尿毒症的离岗党员自行调整透析时间也赶来参加学习,在外地就业的离岗党员主动来电要求将相关资料通过传真交给他们帮助学习……

第二个小标题:从“讲实惠”到“讲和谐”。双月一次的离岗党员集中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到开放,由被动到主动,形式上的创新让离岗党员体会到“和谐华嵘”建设的快乐,不少离岗党员已从过去注重有什么实惠可得,到现在注重学习、注重创建和谐。

这篇2 000字的《让离岗党员成为学习和谐团队》工作通讯,在当年获得了上海市企业报好新闻(通讯类)三等奖。

在采访时我们要时刻问自己,我们还有什么没有采访到,还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遗漏了,不断警示自己提高新闻发现力——

新闻采访要做到仔细,强调认真二字,要在采访中提高自己的新闻发现力。

2012年12月和2013年4月,我作为《中国纺织报》特约记者曾两次与《中国纺织报》副总编辑李红梅老师合作,撰写了两篇特稿,一篇是《“三新二化”的新构想——写在太平洋机电宝山纺机制造基地开业投产之际》;另一篇,引题:太平洋机电集团与长乐纺织局联合举办纺织产业技术研讨会;主标题:上下游互动共促纺机装备升级。文章的初稿及相关新闻背景由我提供,尽量将文章的内容写具体,数字表达准确,反映事实客观公正。如《“三新二化”的新构想》是这样表述的:3家企业率先从繁华的上海闹市搬至建筑用地26.67万平方米、厂房宽敞的宝山纺机制造基地,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再次创业、转型升级的序幕也由此拉开。集体搬迁入园的实际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打破企业围墙,优化工艺布局。二是整合加工设备,提升制造能级。三是非生产性部分实行一体化管理。《上下游互动共促纺机装备升级》是这样表述的:纺机装备是纺织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所以,作为国内生产历史最早、曾经为我国纺织行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太平洋机电集团,要适应未来纺织产业转型的需要,就不能再沿袭传统的同质化生产模式,必须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数控化、智能化的纺机产品。这两篇文章分别刊登在《中国纺织报》2012年12月12日纺机专版和2013年4月17日一版,从而树立起了良好的集团形象。

敢于质疑已经成为定论的东西,从中发现新闻,提高自己的新闻发现力——

如今,不少退休职工或多或少对退管会有“难言之隐”,退管会的门“难”进,工作人员的脸“难”看,请求帮助的事“难”办。这“三难”似乎已成为一些人的固定思维。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华嵘公司党委唱响“我是党员我带头、我是党员我奉献”的主旋律,紧紧围绕服务退休职工这条主线,联手相关社保、医院、社区、敬老院等社会组织,对所管理的退休职工进行全方位“护理”,使得退休管理工作有了新起色。那么,我们的“三难”观念是不是需要更新了。

此前,我曾质疑华嵘公司退管会解“三难”是不是“自卖自夸”。2014年4月,经过实地采访,我得到了新认识:华嵘公司退管会推动退休职工管理模式的区域整合、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的“大管理”,公司领导跳出各自分工,站高一步、看远一步,共同分析情况,共同推动公司各职能部门携手解决问题。退管会主动对接公司党委重点调研课题,用跨前一步的做法解决退休职工反映的难点问题,创新退休职工管理制度。这些都是通过质疑而有新发现的例子,我们日常工作中也不乏这样的例证。现在社会上对企业退管会的印象不是太好,认为工作人员缺少责任感,对工作不认真,以自我为中心,而我在采访华嵘公司退管会时却发现,这个只有10人的退管会,平均年龄54岁,却管理着22 000多名退休职工,人均联系2 200名退休职工,正是这个“50后”的工作团队,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取得了良好业绩。我写了一篇稿件《退休职工全方位“护理”跨界联动多举措惠民》,专门报道华嵘公司退管会这个“50后”的团队,让人们耳目一新,刮目相看。以后我又多次采访华嵘公司退管会,发现他们这个团队“朝气蓬勃”的特点,如今这些“50后”已成为太平洋机电集团托管平台和助推集团战略发展的中坚力量。

((作作者者系系中中国国机机械械工工业业职职工工思思想想政政治治工工作作研研究究会会特特约约研研究究员员、、太太平平洋洋机机电电((集集团团))有有限限公公司司职职工工思思想想政政治治工工作作研研究究会会秘秘书书长长、、《《太太平平洋洋机机电电报报》》主主编编))

((责责任任编编辑辑::李李万万全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