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特约撰稿_杜通 编辑_李文星 设计_孙星
美国大学开除学生,不会只是因为分数
特约撰稿_杜通 编辑_李文星 设计_孙星
在美国,高分被劝退的现象也偶有发生。专家认为,除了某些性格因素外,主要还是在大文化差异下,留学生是否能以开放的心态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首先做到不自欺,然后勇敢执行,放弃“捷径意识”。
2 0 15年看过一部美剧叫B o s t o n Legal,讲的是美国波士顿市一家律师事务所发生的故事,一般每集会穿插描述一两个案子,其中一个案例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它描述了美国本土一成绩优异的少年被学校劝退的案子。学校劝退的理由简单直接:学生撕毁校长办公室存放的考试试卷,属故意破坏学校公共财产,行为较为恶劣,遂开除学籍。我们不考虑剧中案件的诉讼成败,也暂且搁置有关美国民主制度的相关讨论。就学校劝退的理由来看,可以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在美国大学,被劝退或开除往往并不是单纯因为一纸分数。
2014年初,我还是北京新东方北美部门的托福老师兼留美学员规划师。由于规划师的职责,工作中除了接触留美备考托福的学生外,还面向孩子的留学未来,也少不了接触家庭。有个记忆犹新的案例,我认识A同学的时候,他已经是北卡州立大学大一的建筑系学生了,在课前收到学员基础信息邮件的时候,我就很奇怪一个已经被排名80名左右的大学录取的大一学生为什么还需要回北京学托福?而且邮件显示孩子托福分数为98。心理默默给出一个积极的答案,可能孩子想转学或者对分数有更高需求。但事实上,课堂前10分钟我就能客观的给出评估,孩子托福水平应该远达不到70分,留美生活能力尚存,留美学术能力严重欠缺,属于没心没肺在美国能大口喘气儿的一帮极具中国特质的小孩。这个孩子家庭条件优渥,父母工作忙碌,都是大企业的高层。从孩子当年的留学文书来看,推荐人社会地位了得,父母在包装孩子过往的过程中也挥挥袖一掷千金。至于托福分数的含金量,我就更不做过多的评价。相信北卡州立的教授也不是吃闲饭的,语言能力这种比真金白银还好衡量的东西,最好还是坦诚些。A同学大一的GPA1.66,这是说明很多问题的。记得当时我问他,大一这一年学业上是怎么度过的?他的答案,让作为一名老师的我内心感到了深深的焦虑,他说:“我也不知道”。我表面淡定柔和,内心深处波澜四起,心想:一年的光阴啊,365个日日夜夜就这么没了,你还不知道!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受,其实我潜意识里的这种失望和疼痛并不是来自于一个孩子的分数,托福/GPA能体现的是小问题。更多的我看到了中国这一代留学生身上的某种特质:自我认知能力低下、社会面向上的理解力低下、学术意识低下。主要体现在:1.不自知: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要什么、喜欢什么、该做什么;2.不理解社会是什么、需要什么; 3.对知识缺乏基本的尊重和好奇心。
但是,回归到我们刚才聊的A学生的故事,即便他成绩那么差,其实也没有被NCSU(北卡州立大学)一次性劝退。NCSU对学生提出的是:Academic Probation ,在这里我们把probation翻译成为留校察看可能更贴切。也就是说,校方对学术成绩差的学生优先考虑的并不是劝退,而是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提高和完善。美国大学对学术上成绩差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容忍度的,只要在留校察看期间脚踏实地努力做出改变,获得学术成绩上的提高,那么学校一般是不会单纯据此来劝退学生。同时,学校会由相关的咨询辅导老师来提供相关的帮助。当然,每个学校的制度不同,个别学校对学术成绩的要求极其明确。比如,杜克大学就有过“一门科目F则直接劝退”的规定,余地较 小。
当然,高分被劝退的现象也偶有发生。我认为除了某些的性格因素外,主要还是在大文化差异下,能不能以开放的心态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首先做到不自欺,然后勇敢执行,放弃“捷径意识”。
那么,在孩子出国前我们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呢?抛开自己托福教师的角色,我更希望自己是站在孩子的终身导师或者父母的立场来思考这个问题。要解决的除了分数就是学术能力和认知能力。
首先是阅读。不见得一定要让孩子从英文书籍下手。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独处、学会对世界产生好奇与向往。更具体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优秀的中文书籍,如余华的短篇或随笔下手;同时坚持阅读英文新闻,哪怕中英对照的新闻都可以,每天200字。目的就是尽量让孩子参与世界,拓展孩子们因为考试本身而被束缚的生命外延,要让他知道远方也了解过去。当然,如果能有专业学术上的老师对其留美学术能力进行开荒更是再好不过。
其次是输出。写文字是最好的整合思维和锻炼逻辑的方式。这是孩子之后在留美学习中最容易体现学术能力漏洞的地方。比如有些孩子在写论文的时候经常因为无从下笔而选择“捷径”,触碰了美国教育观念和诚信的底线。因此有意识的引导孩子通过文字来输出思想内容就变得尤为重要。写作的快乐和满足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它会让孩子在自己平时的生活环境中,在自己界定的角色里,发现许久没有触摸过的一种生命的质地,它会在一种久违的思维意识中被徐徐打开,而且如此立体和真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