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凌石德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36)
教育评价是育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有对主体和客体的评价,也有对结果和过程的评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导引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断调适自己,建立自信,朝着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前进。高职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现实中,他们却面临社会对其地位的肯定以及自我准确定位的问题,这其中就包含了社会的歧视和自我的抛弃。导致此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高职生的评价指标体系出了偏差。因此,怎样建立起适合高职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近年来高职教育界对于如何促进高职生的发展作了多方努力,但碍于传统的人才观、教育观,在高职生的评价方面仍存有较大问题。
说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人们最自然想到的就是用试卷试验。试卷测验固然有其相当合理的一面,它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培养静心阅读、思考,这种评价方式传统而有效,但是置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下,它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它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动手操作,注重知识记忆而忽略知识运用。对高职生而言,他们最怕的最“失败”的恐怕就是以试卷来衡量其能力了。
人的发展是全面的,人的能力是多方面展示的,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这反映到教育上,对学生的评价就应该建立全面、合理的体系,能够让学生多方面才能得到中肯的评价。然而,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培育的模式关注的是学生课堂成绩,对于课堂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智育”的理解停留在知识重复和记忆上,而忽视了技能培养同样是智育的重要模块。
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的宗旨和归属,教育应该是帮助人实现最高的发展目标——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能缺位的就是利益攸关的本人。作为大学生,已经完全懂得自己真正的需求、爱好是什么,应该允许他们以自己的目标来评价自身的发展。但在当前,学生本人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是缺失的,完全没权利对自我发展做评价,或者说自我评价无法完整地进入到官方的评价体系中,导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现实中的缺失。
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的效果也不是短期内能显现的,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着眼于他的长期发展,引导他们积累基础的理论知识、培育他们的人文素养。但基础理论和人文素养并不能带来直接的就业技能,所以在评价高职生时注重的是各种“技能证”的获取和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学习,这种以技能为主的学习与评价适应的是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不排除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短期内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技能,解决他们一时之需,但从长远看,并不利于后续发展,它以短期功利来遮掩长远发展并有损于学生的根本利益。
一个科学的高职生评价体系,主要由理论、方法、过程、目标、主体、客体等多重因素组合而成。
高职教育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各参与主体在高职教育理论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高职生的培养目标上,主张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是学界和官方普遍持有的观点。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件就将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这思想指引下,在高职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工学结合、“双证毕业”就是必然的手段。但是,这种注重技能培养忽视人文教育的模式,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警惕,他们指出,“这种倾向和操作的后果造成大学教育基本功能的残缺,从长远看,危及我国未来职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1]他们强调,“学校要强化育人责任感,以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将务实与理想有机协调,超越压力,克服浮躁心态,恢复正常求知欲。”无论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技能培养,还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人文教育,都有其合理的一面,眼前与未来、现实与理想永远都是无法完全割裂的。评价体系如果盲从任一理论,厚此薄彼,都可能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形发展。紧跟社会发展、兼顾个人短期和长远利益,创新理论是建构科学评价体系的思想前提。
在建构高职生的科学评价体系中,应该摒弃单一、传统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建立起系统、科学的理念。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评价体系应该尽力照顾到个体发展。套用(托尔斯泰)一句生活俗语——“幸福的生活总是相似的,不幸生活则各有各的不幸”,那么成绩好的同学总是有许多相似性,成绩差的同学则各有其因。高职生作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学习成绩上总是感到低人一等,但不能以此否认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成才的潜能和渴望,对他们的评价应充分立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方案。其次,统一标准和分项标准相结合,允许学生多元发展。评价体系中如果没有统一标准,容易失去评价的竞争意义,导致正常的淘汰机制失灵,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拨和培养。没有分项标准,则容易忽视学生的特长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优势突破。兼顾统一标准和分项标准就是既实现同类能力的竞争又保证个体优势的发挥。再次,尊重学生选择,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开设足够的选修课,探讨校际间的学分互认等等措施,都可以让学生在选择中去发现自己挖掘自己,这样可以扩大评价视野,满足学生需求。
在评价目标的设定上,往往存有两个误区。一个是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考查,集中表现为以试卷测验为核心手段,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理论或课本的知识掌握程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以此作为唯一标准肯定有失偏颇。另一误区就是在“全面发展”的口号下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强迫学生在知识、技能、实践、道德、人文、科研、健康等各方面展开竞争性的发展,设定目标、量化考核。这种模式只能说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却是骨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理想固然没错,但要为每项素质都设置固定指标并要求学生在每一个领域展开竞争,以竞争结果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则未必与初衷南辕北辙。在目标设定上必须进行优化组合,通过分层次、分类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际发展。不要求学生在所有领域展开竞争,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发展”理念,明白竞争并不是人生的唯一价值,根据实际的自我实现才是值得终极追求的目标。目标的优化组合应该允许学生自行长短互补,以自己最擅长的素质弥补自己相对的弱项。
“评价方法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兼顾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恢复评价体系应有的引导与激励功能,以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贴近高职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2]
定量评价是目前大多数人采用的方式,凡事设置一个指标并以量化的方式给予确定,通过打分来衡量学生的发展程度。这种方式看似简单、直观,无论什么素质都一目了然,这对于纯知识的掌握度而言是具有科学价值的,但对于人的道德、态度、价值观、人文素养等软实力却难以评估,并且容易导致学生为了拿分而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评价方法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兼顾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恢复评价体系应有的引导与激励功能,以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贴近高职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评价应该立于学生动态发展来观察,而不只是关注某一个静止点。如对学生价值观的考察,不应以一时一事为标准,应该综合他在各场景的表现,采用历史与现实、自评与他评的方式全面衡量。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则应重点考察其技能进步,通过观察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他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对于理论学习则应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及时告知学习效果,让他们在学习进程中随时调整方法和态度,追求理想的学习效果。
尊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让他们深度参与对自己的评价。首先得转变观念。评价不仅仅是同学间的竞争更是自我发展的需要,通过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从而确立努力方向,实现自我价值。其次得变更评价程序。改变学生等靠要的心态,由被老师评价改为学生主动申请评价,不申请不得评,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展必须自己负责。
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从教育教学、课程设置、顶岗实习到学生评价等各环节都有不少的探索和成果,每个地区和每个高校都在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要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必须结合本校和本地方特色,既照顾到历史的传统又注意吸收先进的理念,综合考虑应然和实然,循序渐进地推进。
已有的评价体系有其合理的一面,对于培养技能型的高职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相当多的老师和学生所习惯和接受。在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应该充分考虑历史的沿袭性,关照好各方的利益和兴趣,不能一味标新立异、舍本逐末。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各种形式全面收集师生和兄弟院校对于现有评价体系的意见、建议,摸清现有体系的优势和不足,理清各部门在评价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新理念、新方法,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必须经过深入的调研论证,确保方案出台后能得到完整的贯彻执行。现实中,系统的评价体系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广大师生的理解才能顺畅执行。研究者与执行者应该广泛沟通协调、虚心听取意见,许多理论往往说来容易做来难,没有调查、没有一手的资料就很难做出科学方案。方案出台后应大力进行宣传,关注舆论动态,了解师生心声,防止抵触情绪。
新生事物总是有一个从起步、发展到壮大的过程,在建构和推行新的评价方案时,要建立反馈纠错机制,动态跟踪,不断优化。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发学生管理和评价的软件系统,建立学生评价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掌握方案运行的状态。重视职能部门和师生的反馈,随时保持与他们的沟通。尊重一线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科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和推行是一个渐进过程,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的过程,避免因急于求成而激化矛盾、半途而废。
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全面系统工程,看似只属于学生管理范畴,实则涉及整个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需要整个学校从上到下的联动。建构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必须谋定而后动,注重理论探索,精于方案设计,谨慎施于实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