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杨常宝,吴秀青
(1.内蒙古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21;2.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环境工程系,呼和浩特 010051)
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之际,由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课题组组织开展了《回顾70年:内蒙古自治区经验与挑战》的重大课题研究。70年来,内蒙古在探索和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本研究是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验来探讨内蒙古的经验,是该课题的一个子课题。
在我国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方式,是区域与民族自治的结合,同样也是经济与政治的结合,应该体现在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等各个领域中。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乡是解决我国人口聚集居住较少地区有关民族问题的制度,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而且经过长期的实践得到的经验总结,可以知道民族乡和民族区自治对于实现民族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有关中国境内俄罗斯族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第一,民族志和方志类文献。如《俄罗斯族简史》编写组编的《俄罗斯族简史》、呼伦贝尔盟地方志办公室编的《呼伦贝尔盟情》、王增祥主编的《额尔古纳右旗情》、额尔古纳右旗志编委会编的《额尔古纳右旗志》、何瑾等的《俄罗斯风情录》、苏勇的《呼伦贝尔盟民族志》、徐占江主编的《呼伦贝尔旅游》等等,这些文献中对于中国俄罗斯族专门研究而出版的方志类很少,大多为有关额尔古纳地区或呼伦贝尔地区的一些地方志,对于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记载的内容并不多,内容篇幅都很短,只是针对这个民族的概况进行论述,为其研究提供了线索。
第二,专著类文献。20世纪末开始,关于中国俄罗斯族研究的著作相继出现,如金春子等的《中国跨界民族》、唐戈的《在森林在草原》、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等编的《俄罗斯族百年实录》、邓波的《俄罗斯族》、王俊彦的《白俄中国大逃亡纪实》、姜勇的《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家庭俄罗斯族》、祁惠君等的《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现状与发展研究》、石方等的《哈尔滨俄侨史》、汪之成的《上海俄侨史》等等。
第三,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类文献。近十多年以来,关于中国俄罗斯族相关的论文比较多,内容包括居住、体制、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民俗学和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研究生开始撰写中国俄罗斯族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包括居住、体制、文化、社会等方面。
纵观学者们对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体质人类学视角的俄罗斯族人的体质特征的分析与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俄罗斯族人的身体围度、体型、皮肤和手纹等体质特征,并进行理论分析。第二,某一地区的俄罗斯族的研究,是地域性俄罗斯族的经济建设的研究。第三,俄罗斯族各种风俗习惯的研究,其中包括饮食、居住、服饰、婚葬、节日等方面。第四,俄罗斯族文化的研究主要是语言、音乐、舞蹈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存在着以下不足点。其一,理论探讨不足,中国俄罗斯族生活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对其研究应该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加以指导,真实、准确地反映俄罗斯族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其二,分析深度不够,虽然是对俄罗斯族的学术研究内容不少,但是这些研究多数停留于民族基本状况的论述,学术研究起步晚,分析不够透彻,缺乏理论深度。
文化变迁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化变迁内容指的是民族社会内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交流碰撞,文化与意识形态、物质层次等等发生了改变的过程。人类学家们认为,文化变迁是所有文化都有的现象,也不会随时间改变而有不同,只会不断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因此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文化变迁过程中文化涵化则是一个重要概念。涵化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影响而发生的文化变迁过程。涵化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系统相互接触与交流才会产生的,相互接触与交流是其产生的最基本条件。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额尔古纳市,位于额尔古纳市中南部,西与额尔古纳河隔河相望,是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中国俄罗斯族与华俄后裔的聚居地。2017年全乡总人口2 376人,由汉、俄、蒙、回、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17个民族构成,少数民族人口约1 520人,其中俄罗斯族及华俄后裔1 329人(56%)。全乡总面积4 3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万亩,草场面积21万亩,森林覆盖率74.3%。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下辖恩和村、朝阳屯村、向阳屯村、正阳屯村、七卡屯村、八卡屯村、九卡屯村、自兴屯村。
恩和俄罗斯人有“混血人”、“当地人”、“俄罗斯族”、“二毛子”、“华俄后裔”等不同的称呼。“混血人”是自称,也是他称,当地人习惯使用这种称呼。“当地人”是自称也是他称,但是当地人不习惯使用。“俄罗斯族”是政府于1953年开始对民族进行识别后确定下来的法定称呼,也是自称和他称,属于户口称呼。“二毛子”是他称,含着蔑视意义,所以当地人不接受该称呼。“华俄后裔”是俄罗斯人与中国汉族、回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等各民族通婚的后代,是学术称呼,当地人基本上认同,但在自称中几乎不会使用。本研究使用“华俄后裔”这个称呼,主要原因是由于历史原因,额尔古纳地区很多华俄后裔未将户口上的民族成分改成俄罗斯族,反而有一些汉族改成了俄罗斯族,因此“俄罗斯族”的表述在人口统计上不准确。
通过对额尔古纳地区华俄后裔的社会文化变迁结果进行研究,去深入分析两国文明的较量碰撞,简述俄罗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涵化不同原因,从涵化过程与特征对此问题进行浅析论述。
俄罗斯族是很喜欢对自己居住环境进行美化的,如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些蔬菜蔬果花草等,每家都有着自家的小院,住房前后都有空地预留,以便于做菜园花园,种些蔬菜,如萝卜,黄瓜,土豆,白菜等,主要是为了自家食用,院前多以花草进行院落美化,这是文化涵化中的结合现象。
而从室内布局的角度去分析,俄罗斯人多喜欢宽大木质、铁质的床,东北地区的中国人喜欢炕,而在相关的寻访过程中,每个华俄后裔家里是有床也有炕的;地板的装修也是不分文化区别,有的有中国特色,有的有俄罗斯特色,也有混合两国特色的地板家装等。这些都是涵化中的结合现象。
在地方建筑上仍旧保持着俄罗斯文化的特色,其中在额尔古纳地区,华俄后裔聚居的地方仍是俄式圆木结构的居舍,这也和当地气候有着关联干系。这也是文化涵化中的结合现象。
民居木刻愣建筑,主要由白桦木组建而成。木刻愣房屋结构最明显的功能是便于通风、交换空气,冬暖夏凉,很适宜居住度假。但是近年,由于十个全覆盖的缘故,几乎都被拆掉了,这是涵化中的同化现象。
华俄后裔都过俄罗斯族传统节日。比较代表性的节日是“巴斯克节”,这是东正教的耶稣复活节,与中国的春节一样的地位。在每年春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进行。节日一般会持续七天,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唱歌、跳舞,撞彩蛋,十分隆重。除了巴斯克节,华俄后裔还比较重视圣诞节。华俄后裔除了过自己的传统节日外,还过汉人的传统节日,如元旦、春节、国庆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是涵化中的结合现象。
但是节日的性质逐渐地发生了变化。由于原先俄罗斯族的传统节日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开始并不叫节日,而是叫宗教纪念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与汉人和其他多民族共同生活,宗教色彩渐渐淡化,娱乐成为了主流。这种的节日的性质变化是属于涵化的融合现象。
饮食文化方面华俄后裔家庭多数已经以东北饮食为主,而俄罗斯菜肴多会在节日上出现,如果酱、列巴等等,都是招待宾客的重要食物,而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也会食用俄罗斯日常饮食,这些也都是涵化中的结合现象。由于在饮食文化上的过渡,不同于传统的俄罗斯菜肴,现在的菜肴也是进过改良的,更为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如用中国人习惯的植物油和动物油,代替菜肴中使用的奶油,从而满足国人的口味需求。这也是涵化中的融合现象。
在额尔古纳地区,辨认华俄后裔主要通过体质特征,而不是服饰。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华俄后裔都是苏联服饰,女性以紧身裤和外套连衣裙为主。现在则已经不再穿着过去的搭配打扮,这也可以说明这个文化对于华俄后裔的影响,同时这也是现代化的促进结果。现在自治区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中老年妇女仍在保持着过去的装扮,穿着紧身裤裙装佩戴头巾。这也是涵化中的同化和结合并存、以同化为主的现象。
关于华俄后裔的语言上,六十岁以上的人会说俄语,在交流上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六十岁以下的几乎不会说俄语,现在他们的日常语言是流利的汉语。语言上属于涵化的结合趋于同化现象。
不同于五六十年代的中俄婚姻文化氛围,在现代华俄后裔的结婚婚礼上,中国文化高于俄国文化,如撕裙子此类俄国民俗文化减少,这也是涵化的结合趋于同化现象。
从上述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的华俄后裔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的华俄后裔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文化涵化中的结合、融合和同化现象。在这样的涵化现象中可以总结出制度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