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

时间:2024-06-05

有人说,这个市场上所有的传统生意,都值得用互联网重新再做一遍。

这句话隐含着几个前提:一是数字化好,因此要推动转型;二是转型越快越好,要加速转型;三是转型是唯一出路,不转型别无选择。

这到底是一种盲目的数字化崇拜还是拥抱长远未来的必由之路?

当我们总结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案例会发现,玩数字的高手确实在竞争中占据了相当的优势,产品在研发生产、营销推广环节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相比之下,没有进行数字化升级的企业,大概率像没开全图冒着迷雾在打游戏,按着过去的经验蒙眼狂奔,调动资源的能力和对产业全貌的理解都比竞争对手矮一大截,在竞争激烈的商战中处于下风。

以生产环节来说,“爆品”之所以能爆,并非偶然,而是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引入了数据决策,分析各大平台的数据,知道哪个品类哪种形式卖得好。

例如,喜茶等新式茶饮品牌依托小程序开展数字化营销,精准分析消费者的喜好,成就了“大数据饮品”的代表。

产品营销环节的数字化玩法更是花样百出。涌现了无数以小博大、出奇制胜的案例。

国货美妆品牌林清轩很早就启动了“All in数字化”战略,打通数字化营销管理系统,让门店的每个导购都变成线上营销终端,并开启全员直播和短视频战略。靠着这些方式,林清轩成功“出圈”,在硝烟弥漫的美妆市场站稳脚跟。

在新的商业逻辑中,品牌方会通过数字化信息,不断用信息流广告“勾搭”消费者,完整拼凑出一个人的购买链路,实现高效转化。这条链路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起前端的战役,随时调整策略,并且高度依赖数据决策,以技术为依托实行精细化运营。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节奏与灵魂

在一片叫好声中,业内广为流传的转型魔咒也时不时浮现: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一个是放下现在,一个是失去未来,企业该作何选择?

我们认为,这是对数字化转型的本质、节奏和灵魂的认识还不到位的体现。

轰轰烈烈的数字化运动就是一种空间的可见性生产。开店的人都知道,要把店开在繁华的都市中心,人流量更大的地方。现在,这条车水马龙的主干道迁移到了线上,谁的数字化建设更领先,谁就能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谁对数字化的理解更深,谁就更能与时代深度连接,这些点滴差异的累积最终会反映到整个企业竞争力的层面。

这个过程的核心是激活、发现更多的空间,把一些孤立的、没有关系的一些空间、主体、数据连接起来,挖掘出一种脉络、一种逻辑、一种生产规律。

而所有的一切,都要以聚焦核心业务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杠杆,才能真正撬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需要企业培育肥沃的“数字土壤”,让“漫步在云端”的新技术更快融入实实在在的业务场景,满足日益规模化的个性化的需求,才能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蹄疾步稳。

盒马鲜生,就是对传统超市这一场景“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它包括门店数字化、数据化管理采购、供应链协同、配送体系在内的一次系统性升级。同时,这一套数字化门店解决方案,还可以移植到旗下其他商超品牌上,令其加速进入业绩增长快车道。

此外,破除转型发展的难题,必须要冷静看待转型,用正确的思路去应对转型,踩准转型的节奏。

数字化的本质是技术在业务场景的应用。经济学家樊纲提到,发展要用适当的技术,而不是技术越高新就越好。“简而言之,适当的技术就是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成本条件下使企业能够盈利而不是亏损的技术”。

当年,颇为激进的摩托罗拉朝天上放了66颗卫星,试图通过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独步全球。然而这项高技术也带来了空前的风险,甚至成为拖垮通信巨头的主因之一。

相反,上文提到的喜茶就只做小程序,而坚持不开发自己的App。喜茶方面曾表示,喜茶的宗旨是以终为始,消费者需要什么效果才在前端采用什么技术,不盲目跟5G、人工智能的风,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

对这个尺度的拿捏,著名营销学家科特勒曾给出衡量标准。他们认为企业在“今天”和“明天”求得平衡,应把项目和措施安排在三个时期:短期、中期和长期。

把50%的精力放在短期,包括核心业务的改进,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将30%的视线聚焦在中期,发力业务扩张,抢抓机遇;把20%的目光放眼未来,这部分探索不确定性和成本颇高,但发展潜力大,有必要做提前布局。

最后是理念与姿态的问题。企业都明白,在新时代特征之下,必须顺应和追赶数字化大趋势,处理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但认清时代发展大势之后,自己到底怎么办,还是一头雾水。

数字化转型不是拿来主义,不是买一套系统就万事大吉的事。它超乎数字技术的单点应用,而当属一种灵魂的改造,是由内而外、全方位、全产业链条的提升。

企业不能只满足于皮肉层次上的数字化管理,而应在底层的骨骼及神经中培植一个数字化的灵魂。让数字花的理念深度嵌入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一套标准化的作战流程,展现出发展的澎湃动能。

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风生水起,产业智能化如火如荼,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是为了抓住当下,赢得未来。不过,具体到千行百业,但如何高效地实现技术与数字化的融合,如何缝合各個企业的业务场景与数字技术之间的裂痕,还需要再添一把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