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去中心化”是个伪命题

时间:2024-06-05

俞永福

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个性化”。

当前,“去中心化”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最热门的词语。

中心化,在传播学中解释为:淡化了传统信息传播金字塔中的“信息中心”,而让原来传播中的受众成为了新的信源,人人都是中心,而“中心化”则始于几年前,在 Web2.0时代,互联网的内容不再是由专业机构或人群生产,而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创造,因此才有了“去中心化”这个概念。

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去中心化”的效应更加明显。于是“去中心化”又成了移动互联网的关键词,尤其是在讨论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时被频繁提及。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有偏差的理解,“去中心化”是一个伪命题。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个性化”。

正如,民主并不意味着无政府,“去中心化”也不是必然或终极目标。在一般商业规律中,规模化和品牌化是不可逆的趋势。只有规模化才能产生优势,并且随着规模化的发展,产品和企业会逐渐品牌化。品牌化本身必然是一个不断中心化、规模化的过程,怎么可能“去中心”呢?

以服装业为例,想一想,人们对服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但生产服装的企业是越来越多还是越少?这一规律普遍适用,也包括互联网。

试想一下,大数据、云计算会导致后端越来越集中,还是越来越分散?严谨地讲,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需求是越来越个性化,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会越来越多元化,但从整体产品格局的角度来讲,并没有“去中心化”,相反,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更加集中化。大数据本身就是一个集中的趋势,并没有所谓的“去中心化”,更准确的说法是前端多元化、后端集中化,二者相辅相成。

具体到互联网生态,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用户入口的多元化。但在多元化之后,“生态位”会趋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尾部应用越来越分散,用户识别、使用路径变短,比如在 PC 时代,门户要分一、二、三级频道等,而对应移动互联网,每个频道都有独立的 App,直接满足不同的垂直需求。另一方面,多元化也让头部应用越来越集中,即超级 App 化,你会发现今天的 UC 浏览器、微信、支付宝等都在吸纳越来越庞杂的用户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中型公司压力最大,因为其产品无法再退回到尾部,只能谋求发展成超级 App。但在今天这样成熟的市场格局中,进入超级 App 行列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这一状况不只中国有,美国也是一样。超级互联网公司构成了无法逾越的高峰。在 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 之后,美国在过去几年始终没能再孕育出新的同量级平台。

两年以前,我对中国的创业环境做过一个总结,即大机会变小,小机会变大。一方面,中国互联网已告别草莽英雄的时代,创业者再想做下一个腾讯、百度的机会几乎没有了。另一方面,大公司的投资及并购常态化,创业公司卖给大公司的机会多了,创业者的出路比以前宽了。

因此,创业者更应该从“个性化”而不是“去中心化”的角度思考行业发展。与其每天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创造一种新模式颠覆传统行业、颠覆大平台,不如脚踏实地,抓住“个性化”的机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