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创造自由落地

时间:2024-06-05

古 董

对于企业组织来说,事先的“目标”就是勒得最紧的一圈。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中,“创新”才是存活并壮大的王道,所以企业有必要找到一条直通“自由创造”的路径。

“创造”应该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但是,大多数企业却都受到组织目标的限制。一般来说,凡是不符合组织目标的创造活动,都将被修正,甚至禁止。这样做的理由十分简单:企业组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否则将变成一只无头苍蝇。

德鲁克发明了“目标管理”,他把企业拖出传统机会主义泥坑,但又把企业带入了另一个限制和伤害“创造”的泥沼——为了实现明确的目标,企业组织不得不试图修剪或修正那些分叉的枝叶,这实际上就是在限制和伤害个体可贵的“创造”。

那么,究竟是维护企业既定的目标呢,还是维护个体的创造力呢?

自由创造的土壤

“目标”本身既具有约束性,又带有强制性,这决定了“目标管理”的具体手段就是“控制与命令”。虽然其中不乏管理者以和蔼可亲的面孔示人,但这改变的仅仅是管理者的态度和被管理者的心情,却改变不了“目标”本身的约束性和强制性。假如你(个体)不符合企业的目标,管理者依旧会一脸和蔼地对你说:请你离开。哪怕你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人才。

既然“目标管理”不支持自由创造,那么,支持自由创造的管理,应该是怎样的?

支持自由创造的管理,不是事先的“目标管理”,而只可能是事后的“成果管理”,“事先”代表着目标,“事后”代表着成果。

事先的“假定”是传统管理的前提。当企业设定目标时,企业的管理者就首先假定了这个目标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这样的“假定”带来了第二个错误,那就是:未来是确定的。虽然几乎每一个管理者都知道,未来是不确定的,可是他们依旧用确定的目标来对付不确定的未来。这既是管理者的无奈,也是管理理论的落后。更严重的是,在假定了“目标”是正确的,并且假定了“未来是确定性”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产生管理第三个错误,那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效率的竞争。

在工业时代,未来多半是确定的,所以事先的“假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但当下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信息爆炸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它导致未来越来越不确定。正如撰写《第五项修炼》的大师彼得•圣吉的预言——“这是一个组织大量失败的时代”。这其实就是暗示那些在“目标管理”下,以“控制与命令”为管理手段的落后组织,在信息时代的失败。

与“目标管理”截然相反,“成果管理”是在“未来不确定”的前提下产生的。因此,“目标管理”和“成果管理”,是在两种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

工业时代讲求效率,而信息时代则讲求创造力。虽然我们常常把“创新”挂在嘴边,可真实的情况却是:“目标管理”在妨碍“创新”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从“目标管理”走向“成果管理”。

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两个疑问:一是,假如废弃了事先的“目标管理”,会不会导致员工像一群无头的苍蝇?二是,事后的“成果管理”,真的能够带来自由的创造吗?

在“成果管理”中自由创造

对于第一个疑问——事实恰好相反,因为没有了确定的企业组织目标,反而成就了个人的事业目标。这时,自由创造的精神,就成为了凝聚员工的法宝。一般来说,越是允许自由的创造,越是会吸引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越是允许尝试和失败,反而越是提高了“创新”的发生频率。

假如3M公司有确定的“目标”,那么,畅销全球的“便利条”是否还能出现?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便利条”的发明纯粹是一个意外,是个体的兴趣所在。如果用企业组织的话来说,它是一种“目标”之外的业余发明,但这种“意外”正是3M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自由创造的精神既将3M公司的员工凝聚在一起,又吸引着更多的有创造力的人才加入。

对于第二个疑问——“得”与“失”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话题。在这里,“得”隐喻的是后天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而“失”隐喻的是附加在知识中的框架和束缚。人的创造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天性。我们常常说孩童比大人更富有创造力,是因为孩童本身没有任何的束缚。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在一圈圈地增加知识和经验的同时,也在一圈圈地增加套在脖子上的绳索。

对于企业组织来说,“目标”无疑就是勒得最紧的一圈。但仅仅用“成果管理”来解开束缚,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组织必须找到一条直通“自由创造”的路径,按以下五个步骤,步步为营地前行。

1st step:允许自由想象

“创造”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尚未发生的事实,因此,“创造”只能是借助“想象力”来帮忙。“想象力”到底有多重要?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几乎可以包括这个世界的一切。

工业时代的工作方式,是可复制的,因为它是程序化的、体力的。而信息时代的工作方式,是不可复制的。因为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同俗语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与众不同,让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想象力自由发挥,必然会带来企业渴望的“创新”。

2nd step:尊重个体的兴趣和爱好

在“目标管理”下,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常常被冠以“业余的”。它的言外之意是说,你的兴趣和爱好,是纯粹的你个人意义上的,八小时工作之内是必须被禁止的。

当我们在赞叹3M公司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时,不要忽略它的创新是怎么来的?事实上,它是一家产品繁多的公司,开发了6万多种高品质产品,这其中,绝大多数是从个人兴趣演化而来。

“创造”是始于兴趣、终于结果的,这其中,事业心是结出果实的重要催化剂。

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使得工作成为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干一行,爱一行”,个人兴趣很自然地上升到了个人事业的高度。

3rd step:用知识系统来支持自由创造

空有想象力等于“白日做梦”,只开花,不结果。只有具备知识系统的支持,才能使想象力变成了现实,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是指专业知识和技术发明,而这里所说的知识系统,则涵盖了知识从开始至结束的全过程。一般来说,这一过程是一个包括了思想认识、技术开放、成果显现的系统过程。

首先,知识系统的起始点,是来自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看待世界的角度就成为了其中的关键。其次,知识系统的技术,在于重新搭配或整合,而不是纯粹的技术性的发明。重新组合或整合现有的资源或技术,才代表着知识系统的价值和意义,其中的技术发明只是知识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最后,它意味着,成果的实现是多人合作的结果,而不是单枪匹马,几乎没有人能够精通所有的环节,而合作才能够把“白日做梦”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4th step: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这个词,是相对于“他人激励”而言的。

传统意义上的激励,假如没有特别说明的话,都是特指“他人激励”。无论是精神鼓励还是物质刺激,都是来自组织层面的。它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假设了人是懒惰的、梦想着不劳而获的,除非你能够有效地激励或刺激,他才会做出特别的贡献。

可事实上,还有这样一种人:无论你以怎样的精神鼓励或物质刺激,他都不会特别卖力,其原因是,这不是他的兴趣所在。

因此,“自我激励”中的核心原则,就是获得认同感。再也没有比“认同感”更能激励创造性人才了。对于创造性人才来说,获得了认同就会特别开心,也会更加卖力地工作;而得不到认同,就会特别沮丧。

工业时代,“归属感”是最高的管理境界,而信息时代,“认同感”才是最高的管理境界。因此,在这个时代,“惩罚”这个词应该消失。组织内部的“认同”意味着小范围的成功,而社会范围的“认同”,就意味着大范围的成功。

5th step:检验成果

所有的“创造”都必须结出果实,否则,“创造”本身毫无意义。幻想或梦想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果实(成果)出现。

成果必须比已有的成果更出色或更特别,才代表着成果的价值和意义,这其中,“更出色”往往代表着纵向的比较,它是好上加好的意思,而“更特别”往往代表着横向的比较,它是“出人意料”的代名词。

未来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比别人更好还不够,你必须和别人不一样”。这其中,“你必须和别人不一样”,就是创造的本意,而这里所说的“你”,代表着独特思维方式,其结出的果实也是与众不同的。

从产业或行业角度来说,“与众不同”至少包含了三种情况:一种有形产品的不同,我们常常称之为新产品;第二种是服务的不同;第三种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这其中,相对容易的是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发明,而最困难的则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自由创造的成果,必须通过市场的检验。

浙江的一个企业主曾经发明了一个自动削果皮机,但仅仅是昙花一现。其问题就在于,它仅仅说明了它的使用功能,而没有说明它代表着怎样的生活方式。

因此检验的核心原则,就是这个“成果”创造了怎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这个“成果”有多么的先进。任何的技术发明,都必须说明它能够改变或创造怎样的生活方式,至少,也要说明它比之前的生活方式,又前进了一步。“前进”和“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前进”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并没有改变生活方式本身;而“创造”却意味着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从这个意义来说,创造生活方式要比提高生活质量,更有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创造生活方式,往往代表着一种新产业的诞生,就如同洗衣机一样,它改变了早先的搓板的洗衣方式,也意味着洗衣机这个产业的诞生。当下世界上有80%以上的新技术发明,都躺在专利库呼呼大睡,其原因是:它们都没有能够说明白这些新发明,改变或创造了怎样的生活方式。

编 辑 曹一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