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思考——基于银行信贷角度

时间:2024-04-24

周 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产业经济研究所,成都 610000)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

(一)国内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1.近年来国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随着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大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传统农作物种植业所占比例持续下降,而林、渔、牧业比重相应上升。1978—2015年,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80%下降到53.84%。粮食作物种植呈下降趋势,经济作物种植持续上升。粮、油、棉、水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农业生产模式正处于嬗变进程中。农业生产模式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之上,自然资源禀赋的区域性差异意味着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多样化属性。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逐渐走向“生产组织紧密,生产效率高,农产品质量控制力强”农业企业化的生产方式,主要以生态农业模式、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都市农业模式和设施农业模式等几种模式为主。

3.农业经营模式正由初级形态迈向高级形态。以农业土地集体所有、分户承包为基础,农业经营模式向多种经营横向规模扩张和龙头带动纵向链条延伸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日益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二)金融需求现状分析

1.组织形式嬗变带来的金融需求。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出于经营和资金流转的角度考虑一般借款的金额较多、期限较长。尤其是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产业链合作模式成为常态化组织形式后,农业前、中、后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各环节结合更加紧密,不仅资金的需求量增加,资金用途也更加多元化。

2.科技创新带来的金融需求。正常情况下,一个农产品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6—8年完成,一项新技术需要3—4年完成,且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应用风险及市场风险。由此,低息贷款成为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3.设施农业发展带来的金融需求。随着设施农业、机械农业加快发展,对大型农业机械、冷链物流、节水灌溉等农业基础建设、生产设施设备的投入要求增多,产生了较大的固定资产融资需求,农业产业链呈现重资产趋势,总资产转换周期拉长,对融资期限的诉求也相应转向中长期。

4.产业融合渐进带来的金融需求。现代农业呈现出与第二、第三产业加速融合的趋势,形成了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物能源农业、休闲农业和文化创意农业等多种新型业态。新型农业产业形态通过公司化运营,对引入资本、发行债券、上市、管理咨询、现金管理等非信贷类金融服务需求增多,对农业投资基金、租赁融资、信托融资等多样化融资需求增长,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创新型综合型的“一篮子”解决方案。

(三)金融供给现状分析

1.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已初步确立。通过多年持续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微型金融组织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功能互补、相互协作,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持续增强,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动力。

2.金融供给以商业化金融为主。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供给中的作用弱化,在农村地区网点收缩;农发行政策性业务萎缩,商业化业务扩展;农信社通过改制为农商行等形式进行商业化改革。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转变,决定了金融机构首选高利润、低风险的商业化项目,而农业低利润、高风险的特性不受商业化银行的青睐,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及非农业领域的趋势明显,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

3.农村金融机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重要。农村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供给的主力军,在许多乡(镇)以下的农村地区,几乎是农村信用社垄断经营。但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小额贷款,难以满足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大额、长期的资金需求。同时,其产品链条相对较短以及专业金融人才的不足,也导致其服务质量不高。

4.涉农信贷产品单一的格局有待突破。涉农信贷产品以小额、短期贷款为主,无法满足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额长期资金需求。在担保方式上,以传统担保方式为主,主要包括传统房产、土地抵押等不动产抵押担保。新的融资担保方式,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以及林权抵押担保贷款等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支持农业现代化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服务创新,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探索出新路径、新模式,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受农业现代化推进体制机制、农业现代化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不足、金融生态环境及诚信文化建设等因素制约,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动能并未完全释放,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一)农村金融法制不健全

农村金融法制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直以来,构成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是货币市场,间接融资仍然占主导地位,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不大;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匮缺,阻碍了资本向农村流动。

(二)贷款投放结构不尽合理

贷款投向绝大部分为农林牧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对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科技的贷款投放相对较少。据人行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农业科技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不足0.1%。而在授信要素设计方面,银行通常未制定涉农差异化贷款定价制度,即未针对不同承贷主体、不同项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积极性。

(三)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小

面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趋势”和“新常态”,银行在信贷额度、信贷期限等方面的适应性调整不足。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村中小型企业,流动资金先天不足,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长期信用基础不足,银行贷款如何做到既风险可控又在商业上可持续,亟待推进多维度的创新。

(四)风险缓释渠道不畅

政府贴息政策有待扩展、细化与完善。目前涉农保险主要以政策性保险为主,部分险种保险赔偿金偏低,风险保障能力相对较弱。价格保险、指数保险等创新型产品还有待扩展广度与深度。

三、银行信贷支持农业现代发展的建议

(一)持续创新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产品体系

在产品创新方面,通过银团贷款、并购贷款、贸易融资、联保贷款、银保合作、银担合作、银租合作、投贷联动等形式,顺应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服务需要,不断丰富和扩展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产品链。

一是不同银行之间可整合各自在资本净额、风险管理、网络和客户关系上的优势,运用银团贷款方式满足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大额资金需求。

二是围绕地方特色农业,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捆绑上下游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开发推广订单融资、动产质押、应收账款保理和产商银等多种供应链融资产品;鼓励与农用机械设备生产企业、供销商开展合作,探索以厂商、供销商担保或回购等方式推进农用机械设备抵押贷款业务。

三是针对农机制造、经销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需求,创新基于仓单、存货、动产、商标权、专利权、依法可转让股权等权益质押贷款业务。

四是对商业化涉农项目,以经营收益权、应收账款、订单和存货质押、土地使用权、大型水利设施、依法可转让股权等作为抵(质)押物,并结合企业保证等多种抵押担保方式发放贷款。

五是鼓励涉农银行及担保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以订单和保单等为标的资产,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在完善农作物保险、主要畜产品保险、重要“菜篮子”品种保险和森林保险,推广农房、农机具、设施农业、渔业、制种保险等业务的基础上,由银行研发新的细分贷款产品。

(二)优化创新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服务模式

一是完善细分行业信贷政策。根据现代农业细分行业的特点,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如肥料加工、饲料加工、农药制造、水产品养殖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等涉农行业信贷政策,实现对主要涉农行业的基本覆盖。鼓励银行认真分析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带动力强的特色优势农业重点产区、加工区和商贸流通区的信贷政策需求,制定差异化产业带信贷政策。

二是完善信贷机制。在强化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业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单列涉农信贷计划,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业务决策流程,创新“三农”服务专门机构和业务模式,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推行尽职免责制度,增强“三农”服务功能。

三是持续创新服务模式。在部分地区开展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试点。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创新,进一步满足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

四是不断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简化金融服务手续,推行通俗易懂的合同文本,优化审批流程,规范服务收费,严禁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和额外费用,切实维护客户的正当利益。

(三)探索推进跨界合作与融合创新

一是积极推进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农村的融资担保服务。

二是组织开展多极化联合贷款。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组织开展银团、银社、银司贷款。

三是农村电商消费金融创新。农村消费市场是电子商务金融下一个主战场。银行可借鉴蚂蚁金服以及京东与格莱珉合作的商业模式,通过电子商务的大数据优势,定位小微企业及个体消费者,推进渠道下沉,在县、村设立运营中心和服务站,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供遍布村镇市场的金融服务。

(四)有效防控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信用风险

一是严格防控区域性风险。严格管控新增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对涉农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较高的地区和机构,要加强不良贷款的回收和新增贷款的精细化管理,努力改善涉农贷款风险状况;对涉农不良贷款出现反弹的,要采取坚决措施遏制上升势头。

二是切实防控交易对手风险。银行要重点加强贷款投向监管,从源头上控制涉农信贷资金被挪用风险,抑制用于农产品炒作、哄抬物价等不合理信贷资金需求,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支持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户贷款贷后管理,对农户贷款业务按照不同贷款主体、担保方式、区域、产品的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管理。

三是推进风险管控的内部基础工作。实施多层次的风险监测预警制度,金融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金融监管,着力做好风险识别、监测、评估、预警和控制工作,不断健全新形势下的风险处置机制,切实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支持农业现代化业务管理制度和具体操作办法,扎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姜松.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毛瑞丰.关于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32).

[3]马延安,苗淼.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金融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3,(12).

[4]熊剑庆,王继康.新型城镇化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选择[J].南方金融,2013,(12).

[5]郭新明.加大金融支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西部金融,2013,(2).

[6]隋艳颖,夏晓平.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农村金融排斥——基于农户收入分层的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3,(5).

[7]白玉娟,龚曼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