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概股“回家”

时间:2024-06-05

◎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曹萌

“网易可以认购了吗?怎么操作?我账户里要放多少钱?”

秦姗姗将一连串问题抛向了她的闺蜜,那机不可失的架势透露出对中概股回归的热情。细品这份热情,包含着对未来盈利的渴望,以及曾经错失良机的懊恼。

“我这位闺蜜,去年认购了阿里,上市没几天,就赚了好几千。我胆子小,当时没敢和她一起做。”秦姗姗告诉《法人》记者,虽然此前有些后悔,但这次的机会,她不想再错过了。

像秦姗姗这样的散户投资者,其实还有很多。在快速改革的资本市场上,他们不想错失任何丰厚收益,而海外优质企业陆续回归中国金融市场,可以说是再好不过的机会了。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上对的人,三者之间的碰撞,必将再次点燃众多国内投资者的热情,提振中国金融市场的信心。

回归燃动全场 中概股一签难求

6月2日早间,网易率先启动港股招股,股票代码为“9999.HK”,正式拉开中概股回归大幕。国内投资者中,既有像秦姗姗这样的散户,也有久经沙场的公募、私募。众多机构蠢蠢欲动,寄望在这一轮中概股回归“打新战”中分上一杯羹。

截至6 月5 日中午,网易在港二次上市公开认购告一段落,确定将在6 月11 日以123港元/股(396.7 美元/ADS)发行,此价格较6 月4 日网易美股收盘价(405.01 美元/ADS)略有2%的折让。

CFP

更引人关注的是,网易此次配售获得了多家长线基金超1 亿美元的认购,而公开发售部分共有37 万多人申请,初步录得逾300 倍超额认购,远远超过了2019 年阿里巴巴在港二次上市时的40 倍超额认购和21.5 万的认购人数。

火爆的公开认购,映射出投资者对本轮中概股回归的追捧。如是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奥平对记者表示,中概股回归初期必定存在非理性繁荣阶段,原因在于前期回归的优质企业资源稀缺,而市场资金充足。比如,2019 年7 月22 日开市的科创板,市盈率高达百倍以上,同样出现了非理性繁荣现象。

脱掉中概股回归的外衣,一季度在港上市新股也受到了追捧。据德勤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一季度在港上市的新股95%获得超额认购,其中49%的新股获得20 倍以上超额认购。

另外,港股打新收益也十分可观。据富途证券数据显示,从2020 年来看,截至5 月15 日,港股打新年化收益率为67%,上市首日实现正收益概率54.1%,整体回报率高于A 股打新。

由此可见,热捧的中概股回归概念,优质的科技股企业和超额的收益率,造成了网易在港二次上市被哄抢的局面。

“这么高的超额认购倍数和认购人数,散户很难中了,果真是一签难求啊。”一位资深投资者感慨地对记者说,虽然中概股回归会成为一种趋势,后续还有京东、拼多多等多家头部中概股要在香港二次上市,但就当前热度来看,阿里巴巴去年上市时的80%中签率恐难再现了。

那么,散户投资者还有其他机会吗?其实,对于网易、京东这样极具潜力的优质公司来说,如果散户没有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未能中签,后续还可持续关注这些公司的上市表现。同时,内地投资者也可通过沪深港通基金或港股通投资这些企业。毕竟,只有伴随企业长期发展的价值投资才能获取超额回报。

我们可以看到,从传言网易、京东要回港上市到真正落地实行,仅仅过去了4 个多月。如此快速的回归,不难体会到中概股归心似箭,更展示了港交所为迎接中国企业“回家”所做的万全准备。

昔日“远走他乡” 如今“落叶归根”

提及中概股,不少都是港交所曾经的痛。比如2014 年,阿里巴巴重启上市计划,上市地首站本应在香港,但由于当时香港市场对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还未做好准备,阿里巴巴只能“洒泪香港,远走他乡”,赴美上市。

香港市场与新经济公司的一次次擦肩而过,让港交所CEO 李小加满怀遗憾。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力排众议,先后发起了两轮港股IPO 改革尝试。2018 年4 月30 日,港交所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正式生效,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和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被允许在香港上市。

随着香港市场IPO 制度改革的落地,科技和新兴消费类公司在港股中逐渐享有高估值溢价,这也成为此次中概股回归首选香港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合理的估值才是企业上市的初心。

完善的上市制度、合理的估值,让港交所底气十足。李小加在去年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阶段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把流浪在国外市场的中国本土上市企业带回国内,有如阿里巴巴、百度这样“漂泊在外”但“根”在中国的公司。

目前,美股市场的中概股公司共有248 家,其中科技+消费类公司占绝大多数为157 家,总市值占比为64.7%。在网易、京东等头部中概股回归的带动下,未来香港市场势必会迎来一场“回家”潮。

不过,欢迎中概股“回家”的不仅仅只有香港市场,还有近年来同样行走在快速改革路上的A 股市场。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经过注册制改革和市场调整,A 股定价效率显著提升,中概股回归A 股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将被彻底打通,中概股回归A 股成为大势所趋。

为了继续给中概股回归A 股市场扫平障碍,中国证监会不久前于4 月30 日发布了《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降低了境外上市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市值要求。

不仅如此,为了能够进一步解决红筹股上市中的具体难点和痛点,6 月5 日,上交所发布了《关于红筹企业申报科创板发行上市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红筹企业申报科创板发行上市中,涉及的对赌协议处理、股本总额计算、营业收入快速增长认定、退市指标适用等事项,做出了针对性安排。

一项项改革和带有倾向性的红筹股政策,都体现出A 股市场欢迎中概股“回家”的诚意。古人常说,月是故乡明,没有敌意又新增制度关怀的“家”,无疑是极好的投资乐土。

遭歧视 中概股海外艰难前行

近20 年来,中国企业一直在进入和参与美国资本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型国企,到近年的民营企业;从资源企业,到科技企业;从直接上市IPO 到反向收购SPAC,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目前,在美上市中概股企业市值达近两万亿美元,涵盖了几乎所有企业类型,也囊括了几乎所有行业。这些优质企业不断创造市场关注热点,吸引着美国各类投资者,是美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这一切,却因一起财务造假事件而戛然而止。2020 年4 月2 日,瑞幸咖啡发布公告,承认虚假交易22 亿元,股价暴跌80%,盘中数次暂停交易。这个导火索,引来了美国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并有针对性地接连出手加强中概股监管。

4 月21 日,美国证监会(SEC)发布了一篇SEC 主席杰伊·克莱顿(Jay Clayton)及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5 位官员的声明——《新兴市场投资涉及重大信息披露、财务报告和其他风险,补救措施有限》,提醒美国境内投资者在投资总部位于新兴市场或在新兴市场有重大业务的公司时,应注意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质量的风险。

随后的一天, Jay Clayton 竟破天荒地公开提示,因信息披露问题,投资者近期在调整仓位时,不要将资金投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这样的言论,似乎是要将所有中概股“置于死地”。

更加令人气愤的是,这些针对在美中概股企业的言论仅仅是个开端——5 月20 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外国发行人连续3 年不能满足 PCAOB 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禁止其证券在美国交易。

纵观中概股企业在美处境,一方面要面临美国资本市场不断收紧的监管环境,另一方面,近期中美关系现状,也令中概股企业心情黯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美国资深职业律师刘洪对记者表示,近期由于某些中概股公司的巨额造假等事件,中概股面临美国法规趋紧、执法趋严、集体诉讼不断、群体遭遇质疑、板块股价几乎无差别被低估等歧视性困境。同时,还可能受到有针对性法规待遇的挑战。这些因素,将推动中概股的加速回归。

此外,由于文化与制度等因素的差异,现阶段中概股上市价格均由国外投资者定价,企业估值普遍偏低。对此,张奥平认为,中国企业背井离乡去上市,核心诉求无非为了能更好地融资发展。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将使国外投资者为中概股贴上造假标签,戴有色眼镜去审视所有中概股,导致投资信心不足、关注度下降、股价下跌、市值下滑等,持续融资发展的核心诉求便难以实现。

而与实施针对性监管的美国市场相比,国内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环境逐渐改善,加上科创板的推出,以及港交所新修订的《主板上市规则》生效,这些都为在美中概股的回归,扫除了诸多障碍,营造了良好的制度氛围。

一松一紧,从中美两个截然不同的资本市场中可以看到,中概股出于对业务发展的融资需要、增加股份流动性、靠近本土市场、取得更好估值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势必会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重回故土,扎根国内资本市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