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智慧养老“等春来”

时间:2024-06-05

◎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赵青 实习记者 李沛峰

11月29日清晨,天微微亮,老人们尚未起床,护理员“阿铁”已经在浙江省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开始了它一天忙碌的工作。

第一项工作是巡房,只见“阿铁”不停地穿梭在各个楼层、各个房间“巡视”老人状况。每天,它都要在这里工作超过20小时。

这是份特殊的工作,“阿铁”不仅要陪老人聊天、唱歌跳舞、和家人远程互动,还要测量血压,提醒服药,定时巡房,如果老人不慎跌倒或身体状况异常,“阿铁”就会立刻报警呼救。

这位身高只有80厘米,体重仅15公斤,却可以24小时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的“护理员”,是一台智能机器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养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对于养老需求来说,在稳定的政策环境、完善的医疗配套之外,舒适、便捷、安全的养老生活,也是老人们所追求的,而智慧养老正搭乘互联网这辆“快车”悄无声息地在养老产业掀起一场创新革命。

智能化养老前景广阔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当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即可视为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此作为判断标准,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1.66亿,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1.9%,这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已十分严峻。

人均寿命的延长、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老年人对养老需求的体量是十分庞大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品质养老服务。而传统的养老产业难以突破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的瓶颈,一种新型的、智慧型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养老提供了天然土壤。互联网技术与养老服务的结合已经较为普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场景地不断开拓,更是给智慧养老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在技术支持下,智慧养老延伸到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起居、医疗医护、休闲娱乐等等,而且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及时、高效,这是传统养老服务无法媲美的。

“所谓‘智慧养老’,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中健普惠养老集团董事长耿照轩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养老能够帮助养老机构、社区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并使得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成为可能。

采访过程中,耿照轩给记者展示了一款老年智能腕表,“智慧养老系统的其中一个终端便是智慧腕表,这款表可对老人的心率、睡眠等数据随时监测,并将健康信息实时上传至养老平台。这样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间,工作人员都可以及时掌握每位老人的身体情况,发现异常就可马上联系老人或家属。”耿照轩说。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适老化智能设备服务养老,一定程度上解决护理人员不足及护理费用过高的问题。同时,依托社会公共信息平台或单独建设的智慧养老系统,将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对接,为老人提供更精准便捷的服务。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老人基本信息数据库,为政府给予老人相关补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提高政府为老服务能力。”耿照轩说,智慧养老模式把人力做不到的、做不好的或者是不愿意做的事情交给机器人、技能设备等科技产品去完成,可有效缓解养老服务的压力。

政策引导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智慧养老”的探索与实践正在加快。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成为智慧养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13年,全国老龄办成立“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支持和参与智能化养老技术设备在养老服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计划在 5年内建设500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智慧养老驶入发展快车道。

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经创建了53家智慧养老示范企业,82个智慧养老信息企业,试点企业分布在全国多个省份,涵盖了技术、信息、硬件、医疗、服务等各个领域,并在政策与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以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

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为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指明方向,明确将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养老产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产物,旨在解决养老服务空间上最后一公里的距离。

目前,中国失智失能老人大约有4500万人。养老服务亟待解决的正是这4500万失智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需求。养老服务需要大量专业的护理人员进入到社区,甚至家庭,去提供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但是由于目前供需缺口巨大,服务的触角可能还没有抵达最后一公里,这是解决养老服务问题很重要的内容。

董登新认为,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区,再到居家养老,智慧养老实现了养老服务功能的技术化与信息化,成为信息互通、双向交流的信息载体和解决养老服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现代化工具。尤其是智慧社区对接居家养老,在解决信息不对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一公里”仍待打通

中国的智慧养老产业自2012年开始起步,7年来一直在摸索中前行,虽然有政策的鼓励和技术进步的支撑,但目前发展仍存在诸多瓶颈。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老年人对于智能化产品不太熟悉也不会操作,接受程度远低于年轻人,对于网络安全问题也存在着担忧,因此智慧养老服务普及程度并不高。

而且,目前的养老设施大多靠政府的财政支出,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机构比较少。

除此之外还有费用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市场上智慧养老的费用比较高,很多智能产品不符合老年人的现实需求,“高大上”的设计脱离了实际购买力。

在董登新看来,养老服务不是一个简单的电话或者通过互联网沟通就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人性化、专业化,甚至是高度职业化的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养老服务解决的不仅仅是空间距离,更是要解决情感上的距离、灵魂上的距离和思想上的距离。

“面临专业护理人员强大的市场需求,如何尽可能多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能力,扩充相关专业人才队伍,也是今后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董登新提出。

更多业内人士则建议,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或者其他方式来降低成本;同时要加大宣传,让大家认识智慧养老。“智慧养老”提出了好多年,大家只知道这么一个概念,具体是什么?重要性何在?能够给老人带来哪些便利?大家在思想上还不是很认可。

此外,应发挥好社区的依托作用,形成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无缝对接。让社工、义工和家庭工人这些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队伍能够进驻到社区,进入到家庭。

“以上这些问题解决了,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和智慧养老的短板就会迎刃而解。”董登新最后说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