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比分析

时间:2024-04-24

阚红梅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8)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高校内部可有可无的板块,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竞争日益突出,合作也逐渐深入,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国家的竞争直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发源地,其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就格外重要。就目前而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人才层次与质量不能充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匮乏。本文尝试以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两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概述和对比,分析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并吸收和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提出适合我国采纳的建议。

一、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述

1.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述。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中期,发展近七十年的历程,经过世界的认可,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阶段[1]。创新创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美国的商务部特别重视美国的创新创业。美国的创新创业基础机构包括大学、研究院、实验室、创业企业等等,这些机构在美国非常普遍,规模和数量庞大。它们同政府合作,共同在能源、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创新、生物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参与到这种项目中,建设了美国的前沿领域[2]。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业余课程教学到专业教学,再到学位教学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很多高校形成了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丰富广深的内涵、合理的教育模式、科学的课程设置、全面的创业支持服务体系。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行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且形成了高校、企业和社区的共同参与、合作培养的良性创业教育完整体系。美国的企业和社区非常欢迎高校学生到此进行相关项目的研究,并采纳学生的很多科研成果,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利用和整合了社会的多方面资源,使得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良性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末,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1990年国家教委选取北京、四川、辽宁等地作为试点,开始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1997年,高校以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开始了对创业教育的自主探索。从1999年开始,两年一次的“挑战杯”创业大赛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许多高校也开始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后来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的状况不佳,政府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试点,从此开启了政府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纪元。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较,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比

1.课程设置。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储备的完整度。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设置了与其相符的创新创业课程,涵盖了创新创业构思、新企业设立、项目融资、企业管理等等,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学生生涯[3]。美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学校设置的课程并非由简单的几门课程拼凑而成,而是课程之间相互连接,层层递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选择,最终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完成所规划课程。第二,创新创业课程不能仅作为商学院的学生课程,而已经逐步走向了其他文科、理科院系等,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到高校的每一名学生,拓宽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坚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所研究的理论知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可以明显地看到,主要针对的是商学院的学生,而对于其他院系的学生,只是作为公选课让学生选择一两门课程进行选修,造成了课程之间的相互割裂,并且未能与专业课程相互衔接。而且在课程的教材选择上,大多只是借鉴国外的创业教材,并没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基本上是教师进行理论灌输,学生参考文献的模式,并没有进行实践操练;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没有跟上社会日新月异的新形势,轻视学生创新意识的个性化培养,且与所选专业没有相容性。

2.师资队伍建设。一所大学能否成为一流大学取决于能否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4],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绩同样也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力量,师资队伍决定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美国高校鼓励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中,他们不仅追求学术领域的发展,更愿将其转化为商业生产力。美国匹兹堡大学提供了一个商业创新创业课程,激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该课程提供了系统的创新创业步骤,为实践的展开提供了准确的理论知识的指导[5]。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特别重视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专职教师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他们理论扎实,对创业方向有敏锐的观察力,而兼职教师由于实践经验丰富,来源广泛,创新创业更能保证成功。从我国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方面来说,没有形成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我国高校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授课的教师主要有:一是商学院的教师。很多商学院的教师大多没有实战经验,也只是照本宣科。很多非商学院的学生必须通过选修该课程,才能通过有限的课程了解该方面的碎片知识,无法形成系统科学的架构。二是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一般情况下,在毕业生临近找工作的时候,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会组织会议,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知识方面的宣传。这些教师本身就是非专业的,他们的创新专业知识也是比较微薄的,更没有创业的实践经验。

3.引领性人才和适应性人才教育的定位。引领性人才是指在了解社会运行发展的前提下,可以感知未来,并对未知行业进行知识创新和职业创新的人才。美国高校特别是斯坦福大学,在两名毕业生于1938年成立惠普公司而首开风气之后,斯坦福就成为硅谷的创业传奇,整个硅谷近5 000家的公司,都与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斯坦福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引领性人才的定位,推动着每一个有梦想并敢于尝试的学生开拓新的领域。适应性人才是指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现有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纵观中国的绝大多数高校教育,学生的重心只是放在了本专业的学科研究上,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只是在现有领域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可想而知,我们培养的一批适应性创新人才,他们也可以模仿社会上的各行各业进行复制注册成立新的公司,但显然这与国家的期望尚有差距。国家希望高校能够为提升国家的产业层次,改善国家产业结构做出贡献,希望高校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实力的引领性创新人才。

4.社会支持度。美国政府为创业者提供了便利通道,他们注册一个新公司只需要7天,而且花费很低。美国政府由于联邦政府的资源有限,美国的很多高校都在寻求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行业企业和商业团体,并与之进行合作,形成了政府与社会的“双轮驱动”。联邦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法规进行资金拨款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美国企业也会将公司盈利的很大一部分拿出来进行捐款或用于资助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从而形成了美国社会的良性循环。在中国,能够享受国家政策资金拨款的高校是一些“985”和“211”高校,像一些普通二本或民办院校的学生,是没有机会享受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资金的。对于企业来说,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的也是凤毛麟角。

三、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并日趋专业化,也用事实证明了它的成功。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完善,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要吸收和借鉴其优秀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与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

1.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与美国高校系统性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诸多的欠缺。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定位上,应关注创业课程的国际化趋势,与时俱进,注意与专业学科衔接得当,而不要相互割裂。除了一些理论课程之外,还应增加实践课程。在课程教材的选用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欧美的创业教材,国内高校应尽快编写一系列结合创新知识和本土创业文化以及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的教材,引入大量国内成功创业案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成功的世界知名的中国企业[6],并针对学生不同专业技能的优势,达到实用性与实践性俱佳的本土化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优秀教材。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美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归根于其有一支素质优秀、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7]。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借鉴他们先进的理念:第一,选拔一批高标准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首先,根据教师的个人资本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学术能力、实践经验、学生评价等;其次,教师不再采取编制而是合同制,校方应根据教师的工作质量决定教师的去留;再次,教育局等权威机构应为高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第二,注重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一是鼓励教师勇敢地走出校园,可以到企业进行兼职,将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实战经验,校方也要为教师提供资源,鼓励创新创业教师到海外企业学习,与国际接轨,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准;二是高校应该聘请有实战经验的优秀人士到学校进行授课,让学生与教师与其多多交流。第三,重视培训。其一,高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的培训,让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创新创业教育心得,使其创业意识得到增强,创业知识得到丰富;其二,高度重视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的建设,为教师创业体验提供平台。

3.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上,要致力于培养引领性人才。引领性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这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适应性创新人才应该是高职院校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而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等学府“985”或“211”院校,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如果仅仅局限于开餐馆或宾馆之类的低层次创业项目,那么与国家所期望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当然,高校从一开始就应该对创业目标上进行定位,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学角色定位等各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虽然过程会很艰难,但是既然决定创新创业,那么就是需要付出努力。

4.加大各方面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第一,资金方面的支持。首先,政府应该成立专项基金,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专项基金由专人负责,以保证资金的正确使用和去向,确保学生自主创业的顺利进行;其次,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创业中来,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创业工作提供社会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的研究理论转化为商业生产力,达到双赢的效果。第二,实训基地的支持。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本硬件设施,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公共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等作为实训基地,应该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富有创新思维学生的加入可以为企事业增加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从而可以统筹学生、学校以及企业这三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孙婷.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析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基于美国商务部《创新与创业型大学》报告[J].职业教育研究,2016,(12):91-96.

[2]陈培杰.中外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比较[J].科教导刊,2015,(3):9-11.

[3]包水梅,杨冬.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百森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6,(11):62-70.

[4]冯帆.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3-8.

[5]应永胜.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解析及借鉴[J].昌吉学院学报,2015,(6):87-92.

[6]王叶丁.中外高校创业教育比较及启示[J].职教研究,2016,(19):28-29.

[7]孙莉莉,赵慧娥.“双创”背景下中外高校实践教学的比较与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69-17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