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美丽中国”的生态战略研究

时间:2024-04-24

吴江华,郝永平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是十八大首次提出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中国化,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虽然在广义上和日常生活方式、经济运行模式、社会发展范式以及人与人交往形式等维度关联密切,然而人与环境的融洽和生态系统的优美与平衡是其最基本的含义,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秀丽的山川是最直接的表现。

***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从战略上思索美丽中国建设问题,既要考察其战略意义,挖掘其战略内容,还要探讨其战略路径。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构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而“美丽中国”是生态建设的具体实现,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供了厚重的生态战略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建设“美丽中国”遵循了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盛与衰亡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纵观社会发展史,在农耕时代,由于生产力落后,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是“敬畏”,然而到了工业时代,人类以自然的“主人”自居,为实现对自然“控制”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人们忽视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约束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精、尖”的大机器生产不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改造自然的广度、深度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人类从大自然中掘取的物质资源数量也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人类无止境地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已经超过了自然承载的张力,损坏了资源再生能力和生态自身的修复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为此,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3]的确,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国家或民族因生态恶化导致没落,甚至于消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国家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倒逼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迫在眉睫。***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在21世纪,建设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是遵循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反应。

2.建设“美丽中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的“中国贡献”。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多,产生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病虫害增多、农作物减产、洪涝和干旱频发、疫情发生风险加大等自然灾变,使原本局部性、潜在性的气候问题变成了全球性和公开性的气候危机,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5]“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6]各国理应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规定和义务,坚持公平公正、互惠共赢的原则,承担起“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积极、有效地控制与缓解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护好人类生存的家园。但现实中,气候问题本质上归根结底还是发展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责任分担上存在分歧。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问题的资金提供和技术转让上,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一些国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对责任分担互相推诿、互相扯皮。中国一如既往地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向世界郑重承诺,“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5]中国铁肩担道义,主动担当起了与本国国情相符的责任,积极落实自主贡献,以推进“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把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的战略、政策和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中国贡献”。

3.建设“美丽中国”能够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我国在注重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的保护,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生态恶化的危机依旧日渐突出,主要体现为:滥采资源,竭泽而渔,焚薮而田,使资源紧张短缺,产生各种能源危机;滥砍乱伐,毁林垦荒,使森林和草原等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导致土地沙化、荒漠化和盐碱化;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污染,动植物变异;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和废渣没有经过处理直接的排放,导致黑雨酸雨连绵,臭氧层破坏,紫外辐射增加。据统计,我国能源消耗强度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倍,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2 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面积就近1 000万公顷[7]。另外,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又给原本就已负荷过重的生态带来空前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8]“美丽中国”强调“人、社会和自然”的有机整体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9]也就是把“人、社会和自然”看作是复合的生态系统,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彼此密切相关,唇齿相依,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生命共同体,即互利共赢、生生不息、欣欣向荣。只有牢固树立“人、社会和自然”的有机整体性观念,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追求,持续而有效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4.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物质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迅速提升;而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却依然呈现出不足的态势,人民群众从以前的“要面包”“要生活”转变为当前的“要环保”“要生态”,对高质量的空气、水、食物以及自然环境等越来越期待,更加渴望政府能够提供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但是现在,“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10]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涉及生态问题的上访、信访量居高不下,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上由生态问题引发社会的舆论焦点问题不断增多。假如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大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然也是负面的。***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人民群众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12]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的回应,而且也是实现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举措。***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4]建设“美丽中国”就是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举措。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路径

***总书记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13],“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14]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和协同思维,从多方面着力,坚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扎实行动、久久为功。只有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亲密母体、坚实根基与可靠家园,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保护自然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践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生态价值观。

1.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强化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发挥思想教育的先导作用。***总书记指出:“‘磨刀不误砍柴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思想认识上的收获,比我们在发展上的收获更有长远意义。”[15]因此,“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4]一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利用微信、QQ和手机报等新媒体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便捷性的特点,推送空气质量变化、环境污染等与生态现状相关的动态信息,唤起大众对环境的忧患意识,让更多人关注生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加强生态法制教育,提高大众法律底线意识。每年设立专门的生态法制“普法宣传周”,加大生态法制的宣传教育的力度,让更多的人在生态保护上知法、守法和用法。三是改革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碳道德”教育。保护生态的宣传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增加学校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重要目标,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

2.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国策,发挥“绿色引擎”的驱动效应。***总书记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任务。”[16]一是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要全面推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并对其研发和生产机构以及用户进行信贷扶持、税收优惠或适当的资金补贴等,实现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改进与优化生产方式。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污染重、能耗大、产量低的落后工业;用技术革新升级传统工业,着力发展绿色循环和清洁低碳产业。三是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从自己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改变使用一次性消费品的习惯,杜绝或减少以高消耗的“面子”消费、“享乐”消费和“奢侈”消费等。

3.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构建完备的生态保护法规体系,发挥法规的规范与导向作用。***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保障,没有一套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就难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6]良好的制度安排具有惩治和预防的双重效用,健全法规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治本之策。一是“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执行制度时,要强化执行力,敢于“逗硬”,不仅要将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做好细致保护,而且当生态遭到破坏时要严格落实赔偿标准,同时启动问责机制,严厉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样才能避免规章制度“纸上谈兵”而束之高阁。“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2]二是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升环保监管的效能。不断完善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机制,不仅环保机构的主要领导任免权和工作经费收归上级环保部门管辖,人员编制、普通人员招录等也要收归上级环保部门管辖。只有人、财、物都收归上级环保部门管辖,才能使环保监管工作更深入、更公正和更有效。三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完善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建立反映生态环境价值的污染损坏收费制度和环境税收制度,使环境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4.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突出民族的生态文化禀赋,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生态话语权。***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17]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不仅是要把“美丽中国”的引领作用融入到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而且要在国际生态话语体系中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传递“中国正能量”,发出“中国好声音”。“美丽中国”不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相耦合,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一致,而且对传统的生态思想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凸显了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共生的核心理念,在生态之美的基础上突出了人文之美,彰显了新时代、新时期和新常态下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是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息的时代强音。因此,要通过充分挖掘“美丽中国”的民族特色文化纠正为物质利益而不惜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错误,正本清源地重塑正确的生态文化价值取向,不断地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生态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在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8-210.

[5]***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致贺信强调: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7-21.

[6]***.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04-11.

[7]王尔德,平亦凡.拨开土壤的迷雾[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06-19.

[8]陈二厚,董峻,王宇.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N].人民日报,2015-03-10.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3.

[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9.

[11]***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3.

[1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

[13]***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N].人民日报,2014-02-27.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4.

[15]***.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83.

[16]***,李克强,刘云山.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49.

[17]***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