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祖艳凤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州 51132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应将国际化维度渗透到高等教育。美国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教育国际化战略也着重强调,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全球能力”。教育国际化、培养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已然成为全球教育的目标。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实现资源互通、人才互通,我国高等教育唯有达到国际认同的标准,所培养的学生在能力上达到发达国家的同类型、同层次的学生同等水平,才能在国际上站住脚、干成事。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顺应教育国际化潮流。在新的战略背景下,创新中外合作育人培养经贸专业人才新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经贸人才供求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正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贸易额逐年攀升,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贸易市场发展规模日益庞大。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随之导致外贸岗位增多,外经贸人才需求量大幅增长。另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脱离金融保护期后,世界范围内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竞争越发激烈。经济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竞争,是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对经贸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经贸专业学生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竞争形势的需要。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中外合作育人培养模式需要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改革,融合中外教育资源,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有其与生俱来的优势。顺应教育国际化潮流,各高校纷纷尝试利用合作办学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经贸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国际化需求没能实现很好的对接,主要表现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计划没有嵌入国外教育课程和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师资队伍缺乏,评价体系不科学等,这种状况与教育部推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相悖。因此,必须要对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吸取国际先进的教育理论,针对“走出去”发展战略及人力资源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经贸人才培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
1.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第一环节,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我国经贸人才的培养较侧重于贸易经济本身,而世界先进大学更侧重于国际化的全面的综合教育,一般涵盖哲学、贸易经济、商务管理、国际金融、国际会计、市场营销、商业策略、商务文化等方面。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规定:“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以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USU商学院以培养“具有严密的分析能力、企业家精神和全球化视角的有道德的领导者”为人才培养目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融合中外先进教育理念,聚合多元能力,培养精通专业、视野国 际化、能力外向型的“复合型国际化经贸人才”(如表1所示)。
表1 中外合作办学经贸学生应用能力分解表
中外合作培养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精通现代国际商务技能,具有熟练的外语运用能力,具备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应用能力,掌握国际市场维系、开发、分析能力及业务合作与拓展能力,具备商业公关、沟通交流能力及商务应变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兼具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
2.构建国际化多维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托,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复合型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基础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拓展融为一体,培养具有多元能力的国际化经贸人才(见表2)。
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分三大类六大模块:一是公共基础课,二是专业课,三是实训实践课。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政模块与基础性知识模块;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实训实践课即是本专业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培养模块。课程内容包含从语言水平、专业课程、个人能力拓展及创新实践训练完善的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特色:第一,公共基础课既坚持以中国特色思政课程立德树人,又强调了哲学、历史、文化礼仪等课程,强化人文修养,使学生以广博的理论基础,培养严密的分析能力,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全球化视野的道德高尚的人才。第二,学科基础课方面,借鉴国外商学院对专业基础课学分要求较低的做法,设置必需的经济、贸易基础课,不开设审计学、税法学等法规性较强的理论课程。第三,在专业课方面整合中外优势,课程设置更细化,引进国际先进课程如国际商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业道德课等,充分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第四,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大方向选修课,扩大专业口径,强化能够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复合能力的课程建设,增设国际市场调查、国际市场传播、创新管理、知识产权战略等课程的教学力度,并开设CFA、FRM国际经贸职业能力考证课程,从而拓展学生的外贸专业综合能力。第五,本着国际教育“重实践、重能力”的原则,培养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着重开设“商务项目”“创新创业实践”“企业调研实践”等课程,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实践素养和技能。第六,在外语和国情的教学中,除了教授传统的英语外,还开设了法语、德语、日语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课程供学生选修。同时,辅以相关国家国情民族文化课程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表2 中外合作办学经贸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3.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完善的课程体系需要有效教学来支撑。要充分利用中外合作资源,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融入中外合作育人的教学模式课堂。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互联网+”环境下催生翻转课堂、慕课,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教学视频等为载体进行课前自主预习,继而通过教师指导、启发进行相互交流、研讨,成功实现对所学习知识的感悟、顿悟和内化,使参与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直接受益人。这与传统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见表3)。
表3 传统经贸课堂与中外合作育人创新模式课堂对比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中外合作育人创新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有利于活化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习得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开放性的思维,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满足中外合作育人需求。中外合作育人要求具备国际水准的师资队伍,因而要充分利用中外合作资源提升我国师资水平,实现师资力量优化与重组。第一,通过引进合作院校的课程,让国内教师了解国外学府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拓展视角,丰富课程内涵。第二,总结国内外教育教学经验,师资共享、优势互补,让国外优质师资通过互联网补充到国内教学过程中,使最前沿的知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转化到中外合作育人的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鼓励教师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前沿的教育理论,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必会颠覆传统的中外合作育人考核方式。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催生的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只有建立起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对中外合作育人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第一,课前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课前作业的效果,了解学生观看视频的效果和学习状况。第二,课中考核。通过观察学生的问题陈述、答问表现以及互动交流表现等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内容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他们进行评价与考核。第三,课后考核。主要是课后拓展学习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分析等途径来完成任务报告,中外方教师通过批阅学生任务报告来观测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在中外合作育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卷面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学生成绩考核更加关注过程管理和过程性评价,这也是中外合作育人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1.对合作办学教育机构进行规范管理。首先,要确认合作伙伴的资质,要积极搜集外方机构的办学资质及声誉等信息,防止非法教育机构进入中国教育市场。其次,中方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整体定位,选择国际上同学科具有专业优势的外国教育机构开展合作,确保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强化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管理。建立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对我国已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监控与评估,保证办学质量。
2.高等教育需求倒逼教育资源供给。在高等教育发展浪潮的推动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急需改善教育的硬软件设施。从中外合作办学硬件环境上看,在“互联网+”时代,云、端、网等能够为中外合作育人搭建智能化学习平台,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地位。创建新型中外合作办学育人教学环境,如智能教室、移动学习终端、交互式电子白板、混合矩阵等设备,方便学生远程交互式学习,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教育,满足不同类型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中外合作办学软件环境方面,要研发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教师可以将自己讲授的知识点录制成视频课程,学生能根据各自的安排进行学习、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测评分析学习效果,发现需要强化的知识点、应用点,进行适时动态调整。各种不同教学终端数据信息都自动传输到课程资源中心,利用大数据集成工具,形成了中外合作育人中师生成长轨迹分析图,从而更有效地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中外合作创新育人培养的经贸专业人才,应精通专业,视野国际化、能力外向型,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竞争做出贡献。
[1]吴庆华.试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若干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9,(9):53-55.
[2]祖艳凤.中外合作资源共享与外语教师发展研究——以广东省引进与融合国际师资培训资源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8):69-71.
[3]罗旭娟,王春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外模式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09,(4):109-111.
[4]龚锋.优化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4):58-6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