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志军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计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5)
与其他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设计专业相比,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对象界定一直较为模糊,在教学上也牵扯室内、景观、建筑等混杂繁多的内容。同时,受到教师学科背景、教师实践能力、地域资源、学科历史背景、生源与就业去向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很多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建设速度迅猛,而环境设计服务社会主要是解决室内外环境的美观问题,从而导致环境设计专业内涵一度停留在空间形式的美化层面上,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也定于此基础之上,教学内容着重于“审美”与“技术”。近几年,社会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环境设计从形式的关注逐步转向市场、行为、体验、智能、社会等前沿内容。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出现了培养制度低效、教育目的异化等问题,已不能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求。
伴随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人们从基本物质需求已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多样化需求;互联网发展、境外贸易与旅游业开拓了国人眼界,人们审美鉴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在提高室内外环境要求的同时,也倾向国际多元化的发展。国外知名的设计公司与团队不断进入中国行业市场,新概念、新形式、新材料不断涌现,国际化设计形势的新背景下,导致了环境设计行业在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洗牌,合并、转型、竞争逐年加剧,这也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主创新已成为社会与设计界的主旋律,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创新实践的理念与方法作为专业定位的价值取向,要以“文化传承、智慧创新、服务社会”作为专业责任,这些发展与变化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与任务。
环境设计的名称,脱胎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又由室内设计转变而来。不管是之前的室内设计还是今天的环境设计,都是以满足人类对环境快速建设发展与需求为目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要紧密围绕社会发展与行业需求作为培养目标,还要贯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因而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不应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占据港珠澳大湾区优势地理位置,依靠广东地区强大的产业集群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将社会资源引进课堂引入教学体系。与社会和产业紧密结合不但能有效补充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不足,展现高校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优势,也推进了地方产业化的转型与升级。而环境设计系,进行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1.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环境设计系的课程体系是从2014年建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筑学科相关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近两年,环境设计系为适应“课题制”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与调整,逐步回归到室内设计,在建筑框架下注重室内空间的边界性,对学生进行小建筑空间的研习与推敲,避免了之前教学内容范围过宽的情况。经过调整,初步划分课程群,组建课程群体系。课程群按照“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的递阶控制的方式进行。一年级以设计基础与空间基础为主题课群程,二年级以空间环境下的造物为主题课程群,三年级以空间环境的行为为主题课题群,四年级以空间环境系统设计为主题课程群。使原先松散的课程教学形成主题性的课程体系,每一个课程群的课程之间逻辑关系紧密,主题明确,任务清晰。在具体课程建设中,从新的要求出发进行学科交叉、国际前沿动态、内容优化重组,但同时体现学科的继承性。重视现代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等对环境设计影响,重视环境设计中的设计管理、营销战略,在课程体系中突出现代技术与新兴课程。密切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应用性课程建设。
2.引入“课题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下,进行具体的“课题制”的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方向课程、实验室工作室、实习基地为依托,以社会热点课题、设计竞赛、教师科研等为媒介和驱动力,在教师与课题组成员指导下,根据课程特征与内容来设定课题。每个课题中一般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明确的设计任务。在课题展开的不同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按设计方案、知识点讲授、阶段汇报的螺旋迭代进行教学递进,系统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课题中对课程内容即学即用。整合社会、企业、学院资源,以“课题制”教学为主线,打破传统课堂单一教学模式,将课堂、工作室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三者密切结合,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短期课题可由课程实施,长期课题可由工作室、实验室实施,企业即时项目可在实践基地参与实施,工作室与实践基地完成的课题成果又可带回课堂补充教学,以此形成灵活机动、实施便捷、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设课程控制体系。为了改善“课题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发挥和发展,首先,确定课题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再实施阶段性控制手段对教学中各个环节和课题实施过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评价对象,如教学计划、课题进度、学习内容、课题实施等存在的问题,衡量教学与课题实施的成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和课题任务交流解析和辅导,并对教学阶段控制进行记录。学生最终学习评价是由过程控制评价与结课评价综合评定。教学实践证明,经常阶段性的教学控制不仅对学生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而且对教师也起到了督促作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与完善教学指导。对课程教学控制体系的建设,实质上就是建立一个及时的信息反馈调节的系统,不仅可使教学保持稳定状态,还能打破现状及时修订新的现实目标和课堂管控标准,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和具有针对性,学生的结题成果也就越来越接近预期目标。
4.积极推进“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引入国外优质课题资源。为适应全球一体化设计人才需求,环境设计系与国外高校开展“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大胆吸收与借鉴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促进国内师生专业交流与学习。紧密围绕“课题制”教学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教学成果与课题进入课堂进行分析、演练与实践。所有专业主干课程由国外教师与本校教师各承担50%,均采用全英与中英双语教学,大大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的学科众多,应用与研究范围宽广、实践与技术要求高,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摸索与实践中应结合学校背景优势、专业沿革特点、地域特征、生源与就业情况、国际合作、社会资源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方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环境设计系根据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课题制”为主导、以国内外社会资源为依托、以服务地区经济与教育产业为方向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冯晋.美国室内设计教育鉴定标准[J].世界建筑,1998,(5):26-27.
[2]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9.
[3]陈江.“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以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为例[J].装饰,2013,(3):125-126.
[4]杨茂川,过伟敏,姬琳.基于社会资源的研究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为例[J].装饰,2016,(7):138-139.
[5]郑桂玉.递进式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装饰,2014,(10):120-121.
[6]何方瑶,田晓.动态教学模式(DynamicDesignTeachingModel)——建筑学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7,(2):156-16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