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薛智涛
(山西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山西省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对山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该研究可以为山西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低碳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帮助政策制定者在推行碳减排时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社会资源的无效浪费,减轻减排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1.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20世纪70年代美学者Ehrlich和Comnone提出了IPAT方程,STIRPAT模型是在IPAT模型上改进成的随机形式,其基本表达式为[1]:
式中,a为模型系数,b、c、d分别为人口、财富和技术因素的系数,e为随机误差项。
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在STIRPAT模型中增加了产业结构S和城镇化水平U两个变量并取对数。改变后的模型如下:
式中,C表示碳排放量,即(1)式中I;P为常住人口数量;A为人均GDP;T为碳排放强度;S为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U表示城镇化水平,b、c、d、f、h 为弹性系数。
2.碳排放量的计算与数据分析。采用IPCC提供的方法计算碳排放量,选取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一次能源,即原煤、天然气和石油消费量来计算能源消费量,基础数据均由2003—2013年《山西省统计年鉴》计算而来,人均GDP折算作为以2003年为基期的可比价格,计算公式如下[2]:
式中,C碳排放总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碳排放系数采用国家发改委规定的化石燃料碳排放系数),本文核算主要针对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因此i的取值为3。
根据碳排放计算公式和山西省统计年鉴上历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耗量,计算出山西省2003—2015年各年度的碳排放量。2003—2015年,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从3 346.38万吨标准煤上升到8 113.07万吨,累计增长了142%,碳排放量从2 313.53万吨增长到了4 994.28万吨,增长了116%。
为了消除不同量纲带来的影响,本文采用总和法对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进行处理,分别求出各类数据的总和,再用各类数据除以各自类型数据的总和[3],数学表达式如下:
根据收集到的指标数据,运用Stata 12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拟合结果显示,R2=0.9974,修正可决系数为0.9955且检验整个方程显著性的F统计量的P值为0.0000,说明这个回归方程是显著的,整体的回归结果为:Inc=7.125326+3.054407 InP+1.269047InA+1.025869InT+1.77283InU-0.1845938InS
从系数符号上来看,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以及城镇化率等自变量的系数均为正,说明这些变量对于碳排放影响是正向的,而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则是负向的,说明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有抑制的作用[4]。
从系数值来看,人口数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城镇化率每增加1%,将会分别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约3.05%、1.27%、1.03%和1.77%。这说明,人口因素是山西省碳排放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而第三产业占比每增加1%,则会减少约0.18%的碳排放。
1.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5]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山西省的人均国民收入也势必继续增加,人均能源消耗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提升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降低人均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
2.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投入,提高第二产业的技术水平以降低能耗强度,推动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山西省的旅游业和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厚的发展潜力,这些产业的能源消耗低,创造的就业岗位多,值得大力发展。
3.合理推进城镇化。经济水平的发展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在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未被破除的情况下,城乡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势必导致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造成超出城市实际承载能力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进行必然伴随着建设,无论是房地产的建设还是公共设施的建设,都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因此,山西省在逐步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环保措施和节能技术在大规模建设中的运用。
4.关注清洁能源的开发。山西省的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来都是以煤炭为主,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和运用。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各级政府应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清洁能源的开发中。
[1]焦文献,陈兴鹏.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环境影响分析——以1991—2009年能源消费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1):105-110.
[2]王乃春,徐翠蓉.基于STIRPAT模型的青岛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0-94.
[3]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71.
[4]黄蕊,王铮.基于STIRPAT模型的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学报,2013,(2):604-608.
[5]杨红娟,程元鹏.基于STIRPAT模型的云南省能源消耗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16,(3):87-9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