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哪些绘画题材有潜力

时间:2024-06-05

艾祥

不久前,在八号桥艺术空间举行的《缘起苏州河——乐震文、张弛作品展》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题材绘画的关注。当相机已经逐渐成为记录日常生活重要工具的时候,现实题材绘画的价值是否还在呢?

走近苏河两岸,描绘上海故事

随着2020年苏州河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沿岸公共空间和设施渐次焕新,“外婆河”两岸变身“生活秀带”“发展绣带”。如今,上海人的目光再次回归苏州河畔,感受理想生活之光照进现实的美好。近年来,上海当代山水画名家乐震文、张弛伉俪有感于此,殚精竭虑地创作了一批反映苏州河沿岸新貌的优秀作品,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

此次展出的画作是乐震文与张弛围绕苏州河两岸胜景所进行的创作,包括首次展出的2021年秋苏州河“影动外婆河”光影秀的创作原稿、《苏州河八景》系列创作,以及沪上名景小品,带领大家以艺术画作走近苏河故事、上海故事。

从幼时起,乐震文在苏州河边生活了20多年。从西藏路桥至浙江路桥,从小学到中学,那时为了养小鱼,他和伙伴一起,清晨至南昌路桥一带抓鱼虫,河岸早晚热闹,河上来往船只为上海市民生活供给资源。他说,这条河而今更承担起了文化重任,为上海人传递着前沿的文化。他由此感怀而开始围绕苏州河展开写生。

2021年,为迎接进博会召开,张弛特意为光影秀画了《苏州河八景》,但因时间紧迫,她总觉得没画好。所以,后来她又重新寻访了“苏河八景”,仔细观察了周围环境,被苏州河精美的景致深深震撼。

现实题材绘画,拍场一匹“黑马”

在今年上海嘉禾秋拍中,有一幅陈佩秋先生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河塘放鸭》。不同于以往花鸟作品中的工致细腻,这幅作品是陈佩秋据当时生活场景所得。远离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饲养场的生活是枯燥与辛苦的,但充满乡村气息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何尝不是一种真实的生活。

陈佩秋在这种平淡朴实的生活中享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并将这种美好表现在画面里:数百只鸭子自画面上方游弋而来,队伍齐整,却不乏生趣。看它们有的怡然自得,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回首探望,为湖面增添了不少生机;赶鸭者在小船上撑篙跟在鸭群的后面,他对于自己“领队”的角色早已谙熟,此刻也沉浸在朝霞柔和的光影中。陈佩秋不愧是一位注重构图角度和善于营造环境的画者,此幅鸭群略带C字形的构图与画面右侧的岸边草丛相得益彰,富有一种节奏明快的韵律美。

在陈佩秋的笔下,无论是水下的游鱼、寒林中的飞鸟,或是绿竹中的熊猫,无不蕴含着那种沉静恬淡的境界,这种境界常有一种气静神凝之妙。

除了陈佩秋先生之外,在老一代的海派画家中,张大壮先生也是现实题材的绘画高手,他与江寒汀、唐云、陆抑非被合称花卉画的四大名旦,在海派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他的花鸟画清润秀美,形象生动活脱,别有韵味,但从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看,却与其他三位有着天壤之别。究其原因,有关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他具有代表性、有相当分量的作品并不多。但是从2005年开始,这种状况已经开始有所改变,特别是他所画的带鱼等现实主义题材绘画就受到了藏家的关注,在上海中国画院还收藏有他的《带鱼丰收》画作,据说他当年画带鱼时还使用鱼鳞作为原料。

笔墨当随时代,收藏亦要紧跟

相较于纪实性油画在绘制现实或历史性题材方面的深厚传统,讲究笔情墨趣的国画要表现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就显得殊为不易。这些前辈画家所创作的红色经典主题绘画作品,首先在题材上进行了重大的突破与开拓。

传统的山水画无论“元四家”还是“清四王”,画的大都是闲山秀水等,而传统人物画多以名儒仕女、隐士佛道等为主题。红色题材画则是以恢宏的气魄、壮丽的景象,在大山大水、宏阔场面中,演绎一种理想信念与革命豪情。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些前辈画家也敢于打破固有的“文人画法”与“笔墨程式”,力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敢于用重笔浓彩、红亮之色的效果来自创新法,讴歌领袖、赞美英雄、缅怀先烈,从而唤醒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在老一輩海派书画家中,画过红色题材的画家不在少数,如朱屺瞻、陆俨少、程十发、应野平等。出版有《革命纪念地写生选》一书的唐云,无疑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于1975年秋创作的一幅《韶山图》,用笔遒劲酣畅,气象丰逸壮美,内蕴宏富博大,是其回归山水画后,笔墨求新、创作求变的精品力作。

对于广大的藏家来说,现实题材绘画值得重点关注,特别是对其中的“潜力股”要仔细研究其美术史价值,选择合理的价位介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