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提要:现在,金融科技2.0正与数字化转型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甚至直接就成为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一个支流。那么,什么是数字化转型呢?
根据百度百科,数字化转型的定义是: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建立在数字化转换(Digitization)、数字化升级(Digitalization)基础上,进一步触及公司核心业务,以新建一种商业模式为目标的高层次转型,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根本目的是开发数字化技术及支持能力以新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数字化商业模式。
在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数字化转换,英文digitization;另一个是数字化升级,英文digitalization。维基百科对 digitization 的定义是:通过生成一系列数据数字来描述对象、图像、声音、文档或信号(通常是模拟信号),数字化digitizing 仅仅意味着将模拟格式转换成数字格式。
银行历史上的4次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在金融行业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事实上,金融行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科技推动的某种特定形式的数字化转型。
自1950年开始,金融行业至少经历了4次重大的“数字化转型”。第一次是诞生于1950年的信用卡。信用卡的出现,大大促进了银行间清算和结算系统的发展,改变了全世界的支付习惯。而1960年代出现的ATM机,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银行业的形态,自助银行成为银行网点的一个重要补充,大大延展了银行业务的地理覆盖范围和服务时间,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995年出现的网络银行,则进一步颠覆了银行业,从此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银行的各种产品与服务。而手机银行的出现,则意味着我们任何人只要有一台智能手机,就可以把多家银行揣进自己的裤兜,我们走到哪里,银行服务就可以跟到哪里。
这4次重大的业务转型,本质上都是数字化转型——信用卡催生了横跨全球的自动化清算结算系统;ATM机分流了低价值的现金存取业务,使银行网点能将优质资源集中到理财业务和中间业务,为后期的银行平台化奠定了基础;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则使金融机构有机会打造开放银行,进一步将金融服务融入各种商业与生活场景之中。
如果银行没有这些数字化转型,那么银行很可能早就应验了比尔·盖茨所说的那句话——“金融是必要的,但银行未必”,而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以终为始推动数字化转型
自从Gartner在十几年前第一次提出数字化转型这个概念,追逐者众。但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只知道为了所谓的数字化而数字化,也因此让我们看到了众多数字化转型失败的案例。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一件事物的产生,背后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也即其合理性。所谓合理性,并非指正确性,而是指合乎规律。既然数字化转型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那么这背后一定有某种原因促使这一现象不断出现、不断发展。对这一原因的揭示,就是这一现象的本质。
那么,数字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一问题,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看法。有咨询公司认为,数字化转型就是通过数字化应用提升运营效率,包括领导力转型、运营模式转型、工作资源转型、全方位体验转型、信息与数据转型。而一些科技公司则认为,数字化转型就是IT架构统一、业务中台互联网化和数据在线智能化。
这些看法固然不错,但仍然只是对数字化转型这一现象的不同描述,并没有揭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即数字化转型背后的根本动力和原因是什么。
事实上,正所谓“大道至简”,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利用新技术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创造更好的客户体验,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数字化转型”其实是企业利用新技术吸引并保留客户、保持并强化竞争力的需要。
在一切现象背后,其实就是我们的消费者——他们期待与时俱进的产品和服务方式,他们期待更独特创新的消费体验。数字化转型只是企业用来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需求的手段和道具之一。不研究客户需求、不关心客户体验的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的行为。
本轮数字化转型的特点
虽然数字化转型并非新鲜事物,但本轮数字化转型依然表现出与前几轮相当不同的几个特点。如果一定要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予以概括的话,那么这一轮数字化转型的特点可以用“万物上线、数据互联、智能决策”这3个词语、12个字进行概括。
万物上线
首先是万物上线。前几十年的“数字化转型”更多地表现为“信息化”——即局部业务的计算机化。例如银行在过去大量开发各种业务系统,而这些系统一是彼此孤立,或者联接有限;其次是主要用于内部的运营与管理,而与消费者本身并不产生太多关联。但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几乎所有的业务操作,无论是内部员工还是外部客户,都可以迁移到线上完成。一旦所有的动作都迁移到线上,就意味着这些动作被转换成了“数字痕迹”(也就是前面所说的digitization)。数字留痕使企业第一次有可能对每个客户的每个动作进行分析。
正是在这种好处的驱动下,银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希望进入消费者的生活内部,他们通过手机银行、微信、APP、小程序等降低客户触达银行服务的壁垒,和生态合作伙伴积极合作,将自己的服务无缝融入在消费者的各种生活场景中,从吃饭到购物、从旅游到教育……这就是万物上线的过程。
数据互联
万物上线产生了大量的数据。随着数据量的快速积累,下一个挑战就是怎样才能把这些数据关联起来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以充分发掘这些数据的价值。因此,在万物上线的基础上产生了本轮数字化转型的第二个阶段,也即第二个特点——数据互联。
数据只有互相联接才能产生价值,DMP、CDP、数据池、数据湖等成为众多银行重点建设的项目。围绕着数据,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生态,从数据采集到数据治理,再到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从硬件到软件。
智能决策
数据互联又带来了新挑战。一是数据量过大,超出了人脑能分析的范围,二是随着万物上线,企业越来越需要即时、甚至是实时对外部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作出反应,以前那种基于人工离线分析的决策方式和响应方式越来越走不通了。这些挑战催生了本轮数字化转型的第三个阶段和第三个特点——智能决策。当人脑不够用时,人类只能适当放权,把部分一线决策交给速度更快的机器。这就是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决策,决策引擎、AI 运营等技术由此而逐渐发展起来。
万物上线、数据互联、智能决策,其中最最核心的是“数据”(data)。如果说银行前几轮的数字化转型是围绕着“字节”(byte)发生的话,那么本轮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便是“数据”。
字节是曾经的生产力,数据是如今的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力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生产关系将发生变化。
(张弘,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金融科技專委会专家、西交利物浦大学校外导师,曾任国际知名研究咨询公司中国区金融事业部负责人、淡马锡富登金融控股高级总监;研究咨询从业经验近20年,研究领域包括体验管理、品牌管理、市场进入战略、数字化转型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