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乔志峰
农民假扮记者敲诈勒索,专挑冒黑烟排污水企业下手。花钱购买多家媒体单位证件,凭“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可能排污、排废的中小企业,以曝光问题、刊发负面报道相要挟,向企业索要钱财,成功后通知团伙换人持续对企业骚扰索钱。记者近日从全国“扫黄打非”办了解到,以赵某、史某为首的22名冒充记者身份,敲诈勒索衡水、沧州、石家庄、保定等四市二十余个县(市)企业的犯罪成员,已全部落网并移送起诉。据统计,敲诈勒索案件38起,涉案金额34万余元。(7月8日京华时报)
农民假扮记者,纵横四市二十余县,敲诈几十起、非法所得几十万元,一路畅通无阻,处处钱财奉上。如此生财之道,可谓是零成本、短平快,要多惬意有多惬意。只可惜,敲诈勒索是违法行为,早晚会被绳之以法。
假记者以曝光为由敲诈,其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行当。老手法为何久盛不衰?很简单,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或许有的企业是担心影响正常经营,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花钱买平安,可那么多的企业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妥协,背后必有不足为外人道之处,多少有几分“心虚”的成分。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并未排污、环保达标,又何惧假记者以曝光相要挟?
据悉,这些假记者带着“媒体证件”,驾车流窜至衡水及周边县市,主要寻找有烟筒往外冒烟或者往外排污水的中小企业,如玻璃厂、机械生产厂等。他们既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也不懂相关的环保政策和标准,在未经确定企业排放物是否超标的情况下,不明就里实施敲诈。仅凭肉眼观察来寻找敲诈对象,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吧?可偏偏这招还很好使,成功率还不低。看似稀奇,实际上一点都不奇怪。提到治污标准,我们往往会联想到一个个数据、一项项指标,其实有很多常识性的东西,不需要那么复杂,凭肉眼就能判断——黑烟直冒、污水横流,一望可知就在制造污染,难道还需要怀疑吗?
严格执法、强力治污,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系。也许正是他们未能完全尽职尽责,才有了继续排污的漏网之鱼,才给假记者们制造了闪转腾挪、从中牟利的灰色空间。假记者仅凭肉眼就能发现那么多“潜在客户”,作为专业负责监管的部门,技术能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何以未能及时发现问题?是工作效率太低、责任心不足,还是出于地方保护等因素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故意放水,抑或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问题?
现在很多领域并不缺少标准也不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缺少的是执行的力度和刚性,缺少的是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将标准和法规落到实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由此也造成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各方面的痼疾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多事情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只要相關部门特别是“说了算”的那些工作人员重视了、下决心了,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假记者敲诈盛行多年不绝,说明确实有利可图。类似现象的出现,当然需要有适合其滋生蔓延的土壤。敲诈行为必须严打,但那些被敲诈的单位,似乎也有必要查一查,看看背后这水到底有多深、有多黑。如果只打击敲诈勒索者,而不去追查其滋生的土壤,显然是治标不治本。我们有理由担心,当敲诈勒索者被打击殆尽、连这样“黑吃黑”的对头都没有了的时候,某些人和某些现象会不会变本加厉、更加肆无忌惮?不管是环保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不能“只见坏人来敲诈,不见政府来监管”。不断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有效路径。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