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宗河
被誉为“武装到牙齿”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新环保法”),自2015年1月1日施行,其执行效果一直备受关注。
2016年是中央环保督察元年。伴随着这一环境监管领域最具威慑力的举措,中国的环保事业在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环境立法、环境质量改善和公众参与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新环保法出台以后,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对环保的重视程度都远超以往。各部门也提高了相互配合的质量与效率,共同促进法律落实。
但在更高层看来,新环保法的落地执行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时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强调,新环保法规定的部门职责,只有一半在环保部门手里。言下之意是,执行环保法,需要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环保部门共同出力。
新环保法出台以后,基层环境执法机构虽然增加了,但是执法效果不如预期。在环境监管愈发受到重视的当下,原本隐藏在角落的基层环境执法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也就是说,新环保法还没有达到人们的期待。它的“牙齿”还没有完全长齐。
“环保马甲”掩盖下的污染恶行
生态园区污水入江、环保企业频上“黑榜”、生态乡镇炸山毁林……在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一些行业、企业、工业园区、地方政府却把生态环保名头变成掩盖环境违法行为的幌子。“环保马甲”的存在,暴露出一些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中弄虚作假,挂羊头卖狗肉,不作为甚至乱作为,严重损害群众的环境利益和政府公信力,亟待全面清理、依法整治。
省级生态园区污水入江
工业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一些园区环境监管长期缺失,任由企业乱排乱放。一些工业园区把“生态示范园区”“节能示范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称号变成了非法排污的遮羞布。
某省紧挨长江岸线的一座工业园区,近年承接了沿海十几家化工企业的转移,一批化纤厂、钢铁厂、药剂厂落户园区。因为严重的污染问题,这个工业园区被环保部门屡次点名,媒体连年曝光,周边的部分居民被迫迁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化工园区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近期,记者在这个工业园区采访看到,设在江边的污水处理厂排入长江的废水颜色浑黄,溅出白色的泡沫。原来,在污水处理厂排污管口之下,还有被杂草遮盖的小排污管从附近的化纤厂延伸出来,不断排放黄褐色冒着刺鼻热气的废水。
环保行业、节能企业频上黑榜
据环境保护部今年5月发布的消息,环保部派出的23个督察组已完成第二轮强化督察工作,督察结果显示,66.2%的企业存在环境问题。
在环保部公布的2016年二季度排放严重超标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江西某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赫然在列。其因主要污染物严重超标排放被开出千万元巨额罚单。而这家企业在官网自称“产值超百亿的集新能源、新材料、传统化工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企业”。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先锋”的环保产业同样乱象频现。据统计,目前全国环保企业数量已超过3万家。但从环保部门通报的违法案例来看,环保产业存在数据造假、恶性竞争、质量不过关、面子工程等问题。
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对山东济南绿杰公司进行执法检查时,被企业相关人员扣留,一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家公司官网称,致力于燃煤锅炉改造,其除烟尘节能技术先进,外排废气达到国家最新标准。但就是这样一家标榜“环保节能”的公司,却被查出锅炉没有环保手续,电焊生产工段无粉尘及废气收集处置装置。
国家级生态乡镇炸山毁林
在一些生态资源禀赋较好的地方,政府一边用“绿色模范城市”“森林城市”“生态乡镇”发展旅游招揽游客,一边暗地里炸山毁林,让当地群众深受其害。
2016年11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向广西反馈的督察情况称,桂林漓江流域非法采石问题突出,有18家采石场位于漓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桂林市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在恭城县境内有3家采矿企业、6个采矿区,长期违规开采,生态破坏严重。
中部地区某市境内也拥有全国知名的风景名胜区,但长期放任一些采石企业乱采乱挖,破坏生态。当地政府负责人在向上级汇报产业发展计划时,称下辖一个县确定大力发展石材产业,打造“节能环保石材产业园”,一时引起外界质疑。
记者在一个“国家级生态乡镇”采访时发现,沿省道每隔数公里就能看到采石场在挖山采石。来来往往的運石车扬起的粉尘让沿路村庄的村民只能关门闭窗。
挂羊头卖狗肉为哪般
一些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为何热衷于披上生态环保的“马甲”,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打着生态环保旗号可以要钱要政策,甚至骗钱骗政策;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把生态环保名头当成标榜政绩的“噱头”。
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生态环保示范单位能够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在资金、招商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服务等方面享受扶持。各地财政也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重点项目建设。中部某省近年来连续拿出数千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去年,武汉市检察院反贪局披露,一个不达标的节能环保项目,在地方官员的“精心”安排下,一路绿灯拿到国家财政补贴720万元。
“评上生态工业园有一定的财税补贴,项目申报也更加容易。更重要的是,评上后在招商、外宣和汇报工作时就都有了‘噱头。”一位曾担任县委书记的官员透露,获评生态园区、循环园区、森林城市等各类名号,是政府显性直观的生态政绩。
其二,打着节能环保的旗号承接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方便推高GDP。目前,中西部一些地方产业尚未培育成熟,出于政绩考虑,政府还在维持落后产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地承接沿海重污染、高耗能产业。有专家指出,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密集存在于产业园的狭小空间里,无论采取哪种清洁生产和集中治污方式,均难以解决超出当地环境容量导致的污染问题。endprint
某省级工业园区官网上赫然写着:“‘只要来xx,一切都宽松,是我们永远的承诺。”这个工业园区多次曝出环境污染事件,被上级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时至今日,当地政府仍打着多年前确定的“省级生态工业园试点县”称号推介这个工业园。
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曹荣湘指出,打着节能环保的旗号不环保,深层原因是一些地方根深蒂固的唯GDP政绩观,使得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一些地方为了财税收入等因素不转型发展,同时也不排除一些地方存在官商勾结的可能,个别官员对辖区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视而不见。”
其三,戴着生态環保的“帽子”,更易钻环保监管的空子。最近,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通报,全国7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因为环保措施落实不力被环保部集中约谈,7省市1278人被环保问责,暴露出各地环保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相关部门未建立有效监管协作机制等问题。与此同时,环保部发布对28个城市的督察通报,其中,环保“花式造假”再次闯入视线,部分企业看似环保,却在监控设备和监测数据上动手脚,企图蒙混过关。
用“乌纱帽”倒逼“一把手”
落实环保责任
新华社记者吕梦琦、闫祥岭撰文指出,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不断推进,各地整改措施不断加强,一批环境污染问题被曝光和整改。然而,在给环保工作点赞的同时也要看到,部分地区环境治理抓大放小思维依然存在,污染源监管尚存“死角”和“盲区”。
中小污染源的危害不容忽视。以广泛分布在山东南部、山西等煤炭生产基地周边的煤矸石制砖企业为例,一些污染企业一边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一边利用低成本优势疯狂生长。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让严格按照环保要求生产的企业在竞争中举步维艰,影响了经济发展质量。
这种局面长期存在有其深层次原因。首先,这类企业规模往往较小,多位于农村地区或是交通不便的省际接合部,容易沦为监管“盲区”。其次,一些地区虽然要求企业安装了环保装置,但却迟迟不能接入市级监管平台,监管存在“断点”。此外,个别地方的基层环保部门对群众举报的偏远、小散污染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人为导致了防治“死角”。
严格监管大企业、大项目,是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给小企业、小污染源戴上“紧箍咒”,同样不可缺少。能否真正治理好广大农村地区污染源,关乎环保攻坚战的成败。各级政府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企业也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能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把治污责任甩给社会,更不能牺牲群众的环境权益来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
说到底,环境治理如同大扫除,要想取得成效无外乎勤与细。站在看不清的地方要扑下身子看、举着放大镜看;人到不了的地方要善用现代监测手段、检测仪器;对于“老大难死角”,不妨多跑跑腿、多用用心;政府监管薄弱环节,要善于调动群众力量,让群众拥有更多的环境知情权、污染监督权、决策话语权,合力打好环境保卫战。
前不久,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山西督察期间,环保部专家给当地干部讲环境保护和领导责任,列举了多个此前督察发现的案例。这些案例显示,尽管中央早在2015年7月就提出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但仍有地方“一把手”履行环保责任不力。
环保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两相宜,还是牺牲环境、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取决于当地主要领导干部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过去,正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一味追求GDP,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才导致环保力度弱化,环境欠账越来越多。
各地督察整改情况也表明,抓住了“关键少数”,环保工作就能开创良好局面。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山西期间,山西省市县乡党政“一把手”纷纷领办整改事项,很多积压多年的环保难题进入工作日程,就是很好的例证。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是抓观念转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同时,还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对各地党政“一把手”的评价体系,将官员的“乌纱帽”与当地环保状况挂钩,把环境能否改善作为“一把手”任免的重要依据;要注意防止经济上“红榜”、环保上“黑榜”的现象,对只有经济头脑而无视环境污染问题,只算经济账不算环保账的领导干部,要坚决予以问责。
环保部部长李干杰上任后,立即提出了“五步法”环保督察的管理新思路,环保执法力度越来越大。环保部近日通报,要将从严治理“散乱污”企业作为强化督察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无法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企业,2017年9月底前一律关闭。下半年环保部将从严整治环保问题,在史上最严《环保法》发威的同时,确保督察风暴“五步法”见效,使企业守法逐步成为常态。(据新华社、《半月谈》、《时代周报》等)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