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核心竞争力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经济发展提升策略

时间:2024-06-05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焦点问题。社会职位资源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不相匹配,就业总量增加与结构性螺旋式矛盾的 “双重压力”相互作用,对大学生就业带来更为严峻挑战。***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1]因此,本文基于当前就业现状,结合中共十九大的时代背景,探析核心竞争力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2 内涵与特征

2.1 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是指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立足于大学生群体,在自身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发展,由此形成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目前,甚至将来的有效竞争优势,使大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永葆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2]

2.2 特征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形成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特色的就业机制。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3]由于职位的供给不足,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其主要特征如下:

(1)整体性。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外部市场资源的利用以及自身综合条件运用的有机集合,通过耦合,裂变而形成系统化的竞争优势并实现其价值。

(2)排他性。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个体所不具备,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性,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是其成功就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发展性。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地点、领域、岗位、情绪等各种内外在因素变化而变化。需要随环境变化而适时适势调整,努力寻找和创造新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塑造发展自己。

3 影响因素

3.1 微观环境

一是学生个体的直接因素:由于受到中学“赶鸭式”教育和家庭教育影响,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淡化薄弱,忽视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进行扎实学习,制约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就业市场缺乏深度了解,对自身水平评估不够合理,往往对就业期望值偏高;同时受到固有观念的限制,创新创业思维受到局限,缺乏自主创业勇气和决心。

二是高校人才的培养环境:高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切实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依然存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机会有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不完善。

3.2 中观环境

就业市场的不断限制:当前用人单位存在较强倾向性,提前将招聘范围锁定在双一流学校,使得其他高校学生未有机会参加应聘;一味追求高学历和高分数的学生,有可能将此类学生放置不能胜任的岗位之上。很多企业局限于招聘大学毕业生,并未通过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直接合作来传达自己的需求以及硬件要求。

3.3 宏观环境

社会环境的发展形势:经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社会职位资源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不相匹配,就业总量增加与结构性矛盾“双重压力”日益加剧,对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严重挑战。社会上“啃老族”的现象依旧大量存在,大量劳动力并未走向劳动力市场,从而制约着经济良性发展。

4 提升策略

4.1 个人努力是关键

首先,树立主动竞争意识,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夯实知识基础;不断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其次,树立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择业理念,把个人规划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把个人梦想与民族自强相联系。以“十大工程”为指引,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实现就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服务需求“大舞台”,到新兴领域就业创业,在个人成长中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4.2 高校培养是重点

一方面,高校应树立以服务学生学习与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基于“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理念下的新型的就业观教育。[4]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大社会实践的比重,着重开展实用性的训练,增强学生技能素质。[3]另一方面,高校应以求职就业为导向,建立起大学生就业指导平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讲座;加强专业能力的训练,建立学生与导师良好的沟通媒介。

4.3 平台指引是支撑

首先,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通过虚拟平台搭建大学生就业的新阵地[6],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作用,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将用人单位与学生需求紧密相联。其次,利用新媒体开展创业竞赛,搭建大学生与“创业孵化器”和“大学生创业基地”之间的桥梁,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后,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模拟招聘,加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求职竞争意识。[7]

4.4 社会指导是保障

一方面,国家应积极营造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提升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塑造性。通过各种创客空间,政府或民间基金等途径,从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帮助。引导高校展开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全面的教育体系,设立自主创新创业学院,从而打造服务的“新格局”与“新境界”,实现精准就业服务与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应根据自身用人需要,加强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通过开展订单式的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性建议,鼓励学生将个人学术成果、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

综上而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确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关键因素。王国维曾指出,教育宗旨是“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也”。[8]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与创新创业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大学生个体因素,而且涉及教育环境、就业市场、社会环境等因素,因此需要多方联动,方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大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理想,创造出国家“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