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国际化途径探讨

时间:2024-04-24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从各国政府层面推动的,尤其是在我国,其目的旨在形成大众创新、开放创新、用户创新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应用使期刊传统的网络化面临着新的升级、变革和挑战。要办好期刊,除了从期刊的作者群和读者群[1]、网络传播能力[2,3]等传统领域[4-7]去研究期刊以外,研究“互联网+”在科技期刊办刊中的应用,拓展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途径方面具有了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期刊;网络传播能力;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176-02

一、“互联网+”为期刊国际化提供了更多机遇

国际化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科研成果需要被广泛认可的内在要求和人才评价机制对论文发表选择的期刊的要求,使得科研工作者研究的优秀成果更愿意投给国际化程度高的国际知名的期刊,以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也是如此。科研工作者在中国优势学科所做出的研究成果能够很好地被国际学术界所接受,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更愿意投向《Science》《Nature》等知名国际期刊。“互联网+”的到来为科技期刊国际化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国际通用文献检索工具之一[8]。1992—1996年ISI数据库中共收录中国论文58 120篇,2007—2012年共收录共收录541 539篇。论文增量惊人。论文被引用709.88万次,排世界第5位。论文影响力显著上升。这些成绩的取得与SCI收录中国期刊种类显著增多有必然的关系。中国期刊也借助SCI这个平台获得更多发展。

二、通过“互联网+”加强国际化人才交流

(一)编辑人才交流

我国科技期刊的审稿工作大多采用三审制[9],即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这三个环节中科技期刊编辑是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其素质高低决定着科技期刊出版质量,其作用最为重要。

基于“互联网+”可以使编辑人才的交流更容易。交流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方面可走出去,另一方面可以引进来。

“走出去”可以通过积极参加相关领域学术会议,尤其是国际会议,与国际专家学者面对交流,把握学术领域的研究方向,同时争取好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宣传自己的期刊还可以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增加英语的学习和培训。

“引进来”可以通过互联网引进有长期的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编辑。良好的专业和较好的英文水平是保证编辑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和发现具有一线科研工作经验和具有发表科研论文经历的国外学习人员,引入期刊,为期刊国际化贮备国际人才。例如,《Science》《Nature》的编辑都要求具有博士(后)经历,还要求有相当的科研经验,并且要在国际期刊发表过论文。

(二)审稿专家的全球化

审稿是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审稿人的学术水平是审稿质量的重要保证。期刊要走向国际化,国际化的审稿专家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互联网可以查询科研方向相同或相似期刊的海内外编委,建立高效的审稿专家数据库;研究国际期刊论文,了解国内外科研最新动态及引领国内外新动态发展的专家;作者推荐审稿人,要求审稿人最好是不同国家的专家,然后由编辑部筛选出合格的审稿人。

(三)通过“互联网+”增加期刊的国际宣传力度

1.语言是期刊国际化的通行条件

英语是当前学术界使用的通用语言。中文是中国期刊自身发展的一种障碍,是中国期刊走向国际化的障碍。世界上大约70%的科技论文是用英语发表的,而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仅200多种[10]。对母语非英语国家的作者来讲,蹩脚的英文表达很容易产生误解,会降低学术论文的价值。2007年S.Ehara等调查了国际期刊《Am J Roentgenol》的退稿原因,得出结论之一就是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录用率要高于非英语母语国家。中国稿件退稿原因主要是语言问题[11]。对于期刊来讲,可以在英文版期刊中利用互联网平台明确英文写作要求。例如《PLoS ONE》在其投稿指南中建议作者寻求外部帮助。编辑部也可以在文章录用后增加语言润色环节,使出版文章达到国际化水平。

2.期刊自建网站功能的拓展

自建网站是期刊实现互联网+的基本条件之一。据调查,2010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有59.2%的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12]。70%的网站都提供期刊的简介及其联系方式、投稿要求、期刊信息动态等内容。因此通过网站作者就可以获得期刊编辑部的联系方式、完成稿件的投递和查稿,以及与编辑的沟通等工作。

因此期刊可以拓展自建网站的功能。Email Alert(EA)是目前流行的电子期刊派发方式,可根据EA订阅用户的需求自动发送信息,订阅的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主动宣传是该方式的特点[13]。科技期刊还可以通过RSS订阅服务帮助读者建立个人科研信息主页,读者可以不用上每个期刊的网站就可以获得已订阅期刊网站上最新发布的文章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Podcast、Webcast、Mobile-optimized Website、Video and Seminars等。

3.微博和微信平台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互联网+”的国家战略的提出,依靠“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迅速强大,其中微博和微信是“互聯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的新平台[14]。与传统纸质期刊相比,作为大众传播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有着更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更注意与广大用户的互动性、参与性。正是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使用户积极参与热点讨论,感知和体验到更多增值服务[14]。

以上宣传方式各有各的特点。获得最新信息方面微博和微信更加快捷。网站上开放的网络信息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期刊论文的研究过程及结论等又可以利用传统纸质期刊进行分享,因此科技期刊国际化可以形成纸刊+网站+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三者优势互补、互融互通。

(四)通过“互联网+”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

“互联网+”的概念进入出版行业,科技期刊也就要顺应形势的发展要求,努力满足社会的需求。读者和作者是科技期刊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针对读者和作者提高国际化的服务水平也就成为期刊国际化的途径之一。

1.通过互联网吸引世界各地优秀作者

科技期刊国际化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作者地区分布的广泛性[15]。互联网为期刊拥有国际化的作者来源提供了可能性。

2.增加論文的互联网信息

目前期刊的读者在获取相关文献的时候首先采用的方式是在各文献检索网络平台上搜索相关论文的电子版。文献检索到的论文都是单篇论文,不能看到期刊的版权标识内容,就不能获取期刊网址。因此在每篇论文中应标注期刊网址,这样作者就可以通过论文查找到期刊,从而获得更多期刊内容[16]。

3.提高出版效率

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整体不高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期刊的编辑、评审、接收以及出版过程太漫长,短则1年,长则2年,造成期刊影响因子低。对作者来说,从投稿到发表所耗费的时间越短越好[17]。

通过互联网建立投审稿数据库可以提高论文接收的效率。例如,通过ScholarOne系统投稿的数量,在2002年仅占4%,排第9位;到2012年达到29%,排第1位。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可以提高编辑、出版的过程。“互联网+”的应用模糊了论文的接收、编辑、印刷和出版之间的界限,改变了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信息链接等方式[10]。目前常见的数字化出版方式有光盘出版、数据库出版和网站出版。这三种方式最成功的就是数据库出版,即通过互联网加入期刊数据库,使刊物可以方便地利用互联网传播、发行,方便读者和作者检索和阅读。

4.其他

(1)开通互联网金融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开通在线支付和网上转账等功能。例如,《重庆医学》2013年开通了支付宝在线支付业务,弥补了邮局汇款时间长、容易丢失的缺点,同时缩短了稿件从投稿到录用的时间[12]。

(2)增加免费下载途径。可以利用期刊网站实现科技论文在官网上免费下载,扩大论文的传播量,从而提高被引用的机率。

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窗口,创办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是提升国家科研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18]。抓住“互联网+”这个机遇,创办高质量的国际期刊,是不断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袁志祥,徐世芳.《灾害学》杂志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6):9-12.

[2] 袁志祥.基于中国知网的《灾害学》网络传播统计分析[J].山西地震,2009,(3):43-47.

[3] 杨雅琼.基于中国知网的《华北地震科学》网络传播统计分析[J].山西地震,2016,28(4):67-72.

[4] 袁志祥.基于中国知网的《灾害学》期刊影响力指标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2):176-178.

[5] 袁志祥.《灾害学》杂志影响力综合分析[J].华南地震,2010,30(2):112-118.

[6] 袁志祥.《灾害学》杂志的发展瓶颈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321-323.

[7] 袁志祥,杨月巧.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期刊论文被引用率分析——以《灾害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29):173-176.

[8] 石应江,齐国翠,李哲.SCI与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0):1323-1327.

[9] 冯昱.学术期刊三审制的局限及优化之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4,(15):51.

[10] 闻丹岩.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对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148-149.

[11] 葛建平,范真真,李明敏,等.关于国内英文科技期刊语言国际化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3,(1):48-50.

[12] 舒安琴,石芸,姚雪,等.“互联网+”在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16,(1):77-79.

[13] 王芳,施贵军,赵媛媛.“互联网+”环境中期刊数字化发展程度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以江苏地学类期刊为例[J].编辑学报, 2016,(1):98-100.

[14] 王福军,冷怀明,郭建秀,等.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路径[J].编辑学报,2016,(1):11-14.

[15] 杨志华.关于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1):154-157.

[16] 汪勤俭,冷怀明,吴培红,等.关于科技期刊防范假冒网站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6,(2):167-169.

[17] 宋扉.中国科技期刊SCI影响因子偏低的客观原因浅析[J].编辑学报.2010,(S1):155-158.

[18] 冯庆彩,王紫萱,刘素琴.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创办国际化科技期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

[责任编辑 杜 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