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目不识丁打工仔 卖文具赚了一个亿

时间:2024-06-05

白 玲

英雄可以不问出处,但生活却常常以成败论英雄。10年化蛹成蝶,邱文钦这个建筑工地上的小木匠,却构筑出了中国最大的文具连锁王国——都都文具。

童年不幸他落得目不识丁

邱文钦的童年是不幸的,8岁时,他成了孤儿,与大他2岁的哥哥相依为命。15岁的邱文钦和哥哥在姑妈的安排下,拜当地的一个木匠为师学做木工。每天跟师傅学拉锯子、推刨子。就这样,从早到晚,兄弟俩在高强度的劳动和学习中熬过了3年光景。这3年里,邱文钦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终于师满出徒,学得了一手漂亮的木工活。

1988年底,他坐上了开往深圳的汽车。在老乡的工地上做了1年多的小杂工,到了1989年年底,兄弟俩辛辛苦苦攒了4000多元钱。

承包名片店捞到创业“金草”

这一年,一个老乡因生意不景气,欲将名片店转让出去,转承费只要三四千元。经过一番市场调查,邱文钦大胆地将这个名片店接手承包了下来,和店子一起接过来的还有原来店里的2名员工。这是一间只有7平方米的小店,一台破旧的手摇名片印刷机就是店里全部的生产设备,但邱文钦却是兴奋异常,因为这是一间属于他自己的店,第一次做老板的他被创业的激情撩得激动难抑……

一次,一位文具店的业务员来给他推销名片纸,随身的挎包里还插着一大包钢笔、圆珠笔及其他文具。邱文钦看到这些东西眼前一亮,他想:自己可以一边印名片,一边卖文具,这样两不耽误,并且在名片店里卖文具也挺配套的。说干就干,他在这名业务员手中购进一些文具,搭配着卖,谁知到月终一结账,他竟然发觉,自己零零碎碎卖文具赚的钱,已经超过了每日辛辛苦苦做名片赚的钱!邱文钦不禁惊呆了!他马上意识到文具这个小行当里蕴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

1992年开始,卖文具成了他的主业。他将手中的钱全部拿出来,批发一些新潮、适用的文具用品。此时,制作名片已退至副业,卖文具一跃成了主业。由于当时深圳正处于发展阶段,许多写字间应运而生,而许多白领都认为能用上有个性的文具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儿,所以不到1个月,邱文钦所进的文具被销售一空,赚的钱也是以前的好几倍,邱文钦暗暗庆幸自己选准了路子。于是,他开始周而复始地进货、销货,慢慢地熟悉了文具这个行业,店里的货也越进越齐全了。到了第4个月,手中已有了2万多元存款的邱文钦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他又将名片店隔壁的一间10多个平方米的发廊转租了下来,自己装修一新后,成立了一间文化用品专卖店。

看到中国的发展势头后,许多外国文具品牌也开始挤进中国想分得一杯羹,为此邱文钦很轻松地取得了韩国、日本等七八家国外文化用品公司的代理权。

敢创新敢竞争敢在深圳赚一亿

生意越做越顺,1993年,邱文钦开了第二家文具分店。到了1994年一年之间,他又一口气开了4家连锁分店。1995年,他注册成立“都都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从1993年到1995年的3年间,“都都文具”的超市连锁经营方式给这个行业吹来了一股新风,极大地搅动了这个市场,“都都”专业文具小超市在深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创连锁店的过程中,邱文钦始终从服务、质量和市场的每个环节做起,并在管理上不断上档次、实施管理创新。他的理念是:现在做生意,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第一需求。邱文钦还从提高服务质量入手,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严把进货质量关,经营的货品必须是正规产品、正规品牌,从不允许假冒伪劣产品在本公司出售。靠着消费者良好的口碑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形象。

邱文钦还在价格合理化、品种齐全化上做文章,做到所有连锁店价格统一,明码标价;顾客“只要走进文具店,就没有买不到的文具”作为要求自己的标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作为全市文化用品行业最早送货上门的公司,他们秉承对顾客的承诺,不论多远,他们都会将货送到顾客手中。正是靠取信于顾客的信誉和质优价廉的实惠,一步步打开了深圳市场。

到今天为止,“都都”文具已在深圳开了33家连锁店,在北京开了1家分公司,员工已发展到600多人。销售产品从价值几角钱的铅笔头、橡皮擦,大到价值数十万元的投影屏幕、投影机及整套的办公自动化设备。

点评:

他成功的背后,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成功的企业家不一定都是从大学学堂里培养出来的,有不少是在社会实践中磨砺出来的。一个人,无论他的文化有多低,只要他敢于挑战自我,照样可以获得成功!

(责编:李亦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