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川“生活过高”铜元初探

时间:2024-06-05

陈 桥 (四川自贡市农村商业银行)

在四川钱币学界和收藏界,“边铸”当一百文铜元,俗称“生活过高”铜币。它一直以来皆是众多藏家所追逐的、极具四川特色的重点铜元币品。然而遗憾的是,无论在四川的钱币学界还是金融史学界,有关该币铸造情况,包括铸造背景、铸行目的等问题,都没有确切说法。对此,笔者试着结合自己手中民国时期四川经济、金融、军事等史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2016年9月,承成都资深藏家割爱,我有幸获藏了一枚心仪已久的四川边铸“生活过高”铜币(图1)。该币黄铜质,币面、币背披挂满身老道包浆,精美迷人。正面上、下端分别楷书“中华民国十九年、每枚当一百文”;右左两边各镌“边、铸”二字;中心圆圈内镌刻有一“川”字。背面则是在两道圆环内铸有篆书“生活过高地方请求铸此平价”十二字铭文。经实测:该币直径28,厚1.7mm,重6.8g,相当于当时普通的四川100文铜元大小(图2)。

图1 “四川生活过高”铜元

图2 四川军政府100文铜元正、反面

一 铸造背景

已知的铜元普录和研究资料显示,四川“生活过高”铜币有两个大的版别:中华民国15年版和中华民国19年版。而正是这两个铸造年份,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了解其铸造背景的途径。

史料记载,从民国元年到民国15年以前,四川先后铸造有大汉方孔制钱、大汉纪元方孔制钱、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嘉穗双旗二百文铜元、川铭嘉穗铜元,共六大品类的铜币。其中,“川铭嘉穗铜元”的铸造背景是一个难得的信息点,引起了笔者的高度注意。

辛亥革命后的1916年(民国5年),四川护国军兴,国民党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四川的控制。滇军入川,滇军将领罗佩金主持四川政务并作出规定,“除省军饷款由督署拨发外所有川东南北驻防各军饷款,准就近在驻防地方各公署征收机关如额拨领”。从此,四川“就地筹饷”之门大开。1918年(民国7年)靖国军攻占成都,其总司令熊克武“为了保持暂时的四川局势稳定,令各部队暂驻原地不动”,并在当年7月发布了《四川靖国各军卫戍及清乡剿匪区域表》,要求部队“各驻原地,分区卫戍”。且又于1919年(民国8年)明令发表“四川靖国各军驻防区域表”,使四川历史上罕有的军阀割据的“防区制”正式形成。军队驻防,自然要有军费支撑。为此,各路军阀依据“就地筹饷”这个尚方宝剑,一方面在自己的“防区”内横征暴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另一方面,“还纷纷自设造币机构,购置机具,回收制钱及小面额铜元改铸大面额铜元”。滥铸铜元之风在四川境内开始盛行,甚至是愈演愈烈。

1925年(民国14)12月,杨森发动以争夺自贡盐税为目的的“统一战”失败,保定系的四川军阀邓锡侯、田颂尧、刘文辉三路军队进驻成都,“邓锡侯部接收了成都造币厂,邓自兼厂长”。因当时“汉”版一百文及双旗二百文等大面额铜元充斥于市,铜元市价低落,身为四川省省长的邓锡侯深感如继续铸造上述铜元,就无利可图。于是,他利用《国币条例》中有关逐步推行铜辅币,固定比价的规定,向议会及商会提出,准备改铸一分、二分面额铜辅币,或者改变铜元版面大小式样。议会、商会认为固定比价,改为辅币,破坏了历史习惯,故未同意,但却默许了邓锡侯改变铜元式样及大小的意见。邓锡侯遂以此为依据,“减轻重量,缩小版面,开铸新款铜元,即川铭嘉穗铜元”。

邓锡侯所铸的川铭嘉穗铜元计有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种,俗称“川花50文”“川花100文”“川花200文”。因其版面较之前的汉版和双旗铜元都更小,重量也减轻,故民间称其为“小50文”“小100文”“小200文”。“川铭嘉穗铜元,尤其是小200文出笼后,社会各界对邓锡侯铸造小200文铜元颇多指责”。值得注意的是,之后刘湘在逐走黔军袁祖铭进驻重庆后,立刻委派王陵基为铜元局局长,亦大肆铸造小200文铜元,至此小200文铜元的流通范围遍及全川,“以至于在四川境内流通者皆小200文铜元,其他版式铜元多藏匿不见或流出省外”。由于铸造铜元有厚利可图,“除成都、重庆的造币厂外,四川境内的大小军阀、官吏、豪商、甚而小至县署乡镇皆私设造币机构,购买机具,收买清代铜元及民国早期铜元,大肆改铸小200文铜元”。更为恶劣的是“甚至直接就在旧版十文、二十文铜元上直接冲压成小100文、200文铜元.....”。如此地滥铸大面值减重、虚值铜元,其恶果就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据史料记载,“民国14年,银元一元兑换铜元三千五至四千文;民国15年川铭嘉穗小200文铜元面世后,银元一元兑换铜元五六千文;至民国24年,银元一元兑换铜元则已高达二十五六千文”。铜元如此的贬值速度,必然导致老百姓“生活过高”的民怨之声。无疑民国15年版、19年版边铸“生活过高”铜元的铸行面世,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对有关当局的无声抗议!

图3 四川嘉穗双旗二百文铜元正、反面

图4 川铭嘉穗200文铜元正、反面

二 铸造发行人

四川“生活过高”铜元正面镌“边铸”二字,这表明其铸地是在曾于清末拟建西康省的“川边地区”。这里所指的“川边地区”主要是指“边地东自打箭炉起,西至丹达山顶止,计三千余里,南抵维西、中甸,北至甘肃、西宁,计四千余里”的地方。民国成立后,该地区划为川边特别区域,设置镇守使,仍受四川省管辖。其时,川边特别区域从地理上又分雅属、宁属、康属三部分。其中,雅属包括雅河以西,大渡河以北,计有雅安、荥经、汉源、天全、芦山、宝兴六个县。民国15年(1926)川边特别区域的行暑设置于雅安。一方面,由于只有雅安距离省会成都最近,雅安亦是川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工业生产水平等最发达之地,且发达程度都远远超过以上宁属、康属的任何一个地方。另一方面,我们再从“生活过高”铜元本身的制造情况看,无论是用料还是铸造精美的程度绝非一般造币厂所为。加之“刘文辉进驻雅安后,即在雅安设立造币厂铸造汗版半元银币及四川卢比银币,其充分具备生产铜元的条件”。所以,我们据此判定:四川“生活过高”铜元的铸主是刘文辉,铸造地在雅安。

三 铸造目的

那么,刘文辉铸造“生活过高”铜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为了给老百姓呼吁、请愿“生活过高”和“铸此平价”吗?都不是。而实质是,刘文辉紧紧抓住四川疯狂滥铸小200文铜元,致使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一社会乱象,借“地方”之口,把“生活过高”的社会矛盾以其独特的铸币方式公诸社会,矛头直指四川最高权力者,试图最终使其下台。笔者通过研究,提出这个新观点的理由有三:第一,刘文辉所铸造发行的“生活过高”铜元因铸量非常少,而且其大小、重量皆与通货膨胀时的小100文铜元相近,显然“铸此平价”只是“纸上谈兵”。第二,刘文辉作为当时四川的大军阀,亦是滥铸四川小200文铜币的获利者之一,他在当时的背景下不可能有“铸此平价”,为民众鸣不平的政治觉悟和行为。第三,笔者研究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割据的历史发现:由于当时各路军阀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争夺防区地盘、争夺造币厂、争夺自贡盐税等),军阀间,或一度互为携手,枪口对外,或反目为敌,兵戎相见,甚至更有刘文辉与其侄刘湘的“同室操戈”(史称“二刘争川”),因而才出现了当时各军阀出任四川省省长(省主席)的平均任职时间均不到1年这个“轮流坐庄”的奇异政治现象。当时的刘文辉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利用铸行“生活过高”铜元为自己进军四川政要宝座(四川省主席)打下伏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