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姜力华 (辽宁沈阳)
战国时期,经济军事都较弱的燕国,在铸行货币方面却独据特色。除了刀币、布币、圆钱种类齐全,铸币数量极大之外,还曾铸有铅质货币,这在当时的诸国中也是独有的,并且也是已知我国历史上最早铸行的铅质货币。
燕国铅质铸币,是燕国钱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先秦货币中的一个特例。对于研究先秦,特别是燕国的经济发展历史、钱币文化特色、冶金铸造技术、地域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人收藏并关注燕国铅质货币多年,并于2015年5月,将我所收藏的部分燕国铅质货币送中国钱币博物馆进行了合金检测分析。此文力图就燕国铅质货币当前已知的种类、合金成分比例、铅质钱币性质、铸行时间、地域等问题进行初步考证。
关于燕国铸行铅质货币,在燕国的历史资料中无载,在我国早期古泉谱录中亦无收录。
较早记录燕国铅质铸币的是民国时期的钱币学家。丁福保先生在《古钱大辞典》中收录了铅质“益昌”布及铅质“一化”背吉字圆钱各一枚,并在该书下编引用了著名泉家李佐贤、鲍康《续泉汇》文:“益昌同前品,而铅质较异。王廉生藏,审非伪作”;又引鲍康《观古阁泉说》文:“小布有作益昌者,旧释恭昌,《泉汇》释作益昌。廉生有一品,非铜非铁,似铅质而沉重,具浑古之致。审非伪作,亦布中异品”。丁福保先生还在该书下编补遗部分引用罗振玉《俑庐日扎》文:“益昌小方足布乃铅制,予所藏又有铅制宝化。以铅制钱始于周代,以前谱录家所未知也。”
此外,天津的著名泉家陈铁卿先生,在论及燕国布币时,也把“有铅质者”,列为燕国布币的特点之一。但因当时燕国铅质货币实物极为少见,没能引起藏家的应有关注。
时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兴起了新一轮钱币收藏研究的热潮。关于燕国铅质货币的发现和研究,开始见诸于泉刊。由沈阳青年钱币协会主办的《沈阳青年钱币通讯》,从1988年3月的第四期开始,陆续发表了介绍近年发现的铅质“一化”圆钱、铅质“襄平”、“平阴”布币及铅质明刀的文章。
1989年11月中国钱币学会在苏州举办的“钱币研究成果暨学术讨论会”上,辽宁省钱币学会把燕国铅质“襄平”“平阴”布币,作为近年发现的钱币新品,在会上介绍,并用图版形式作了展示。
在1993年出版的《中国民间钱币藏珍》一书中,收录了北方三位藏家的三枚“襄平”铅制布币。
2012年11月,在张家港举办的“中国历代珍稀钱币展览”上,展出了一组由14枚铅明刀、铅布币及铅一化圆钱组成的铅质燕货专题。这是燕国铅质货币实物在国内的第一次正式系统地展出,由于其研究价值较高,其专题被钱币专家组评选为“十大民间国宝”之一。
此外,随着网络的发达,在一些钱币网站上,还有一些燕国铅质货币陆续被披露。燕国铅质货币问题虽然已经引起泉家和钱币爱好者的关注,但多年来我国泉界比较系统深入地关注、研究燕国铅质货币的钱币学家和论著仍不多见。
图2
图1
图3
关于燕国铅质货币的种类,目前已知在燕国铸行的刀币、布币、圆钱中均已发现铅质者。现就我收藏并经检测的十枚燕国铅货介绍如下。
1.燕国铅质刀币,已知发现了十数枚。从分期上看都是晚期罄折明刀,尖首刀、早期明刀和中期圆折明刀中目前还没有发现铅质者。
送检的二枚铅质明刀:铅明刀1(图1):重20.95g,含铅量达 99.0%,含铜仅占 0.6%,不含锡;铅明刀2(图2):重27.4g,含铅量达94.9%、含铜为4.0%,不含锡。而同时送检作对比的一枚普通明刀,含铅量为 23.3%,含铜 65.3%,含锡 8.8%。
2.燕国铸行的铅质布币,在已经确认的8种燕国布币中,目前我收藏到五种。
①“且虑”布(图3):是燕布四珍之一。37×25mm,重 6.1g,经测含铅量达 97.8%,含铜仅为1.3%,不含锡,此铅布为目前仅见。而同时送检的一枚普通“且虑”布币,含铅量为51.8%,含铜44%,含锡2.2%,属于高铅布币。
②“陶阳”布(图4):46×30mm,重8.25g,含铅73.7%,含铜24.2%,不含锡。此布是在一批铜质布币中捡出,币身粘有一些绿铜锈,质地较软。铅质“陶阳”布币目前所知在3至5枚左右。而同时送检的一枚普通“陶阳”布,含铅量为27.9%,含铜66.5%,含锡2.8%。
③“益昌”布(图5):43×25mm,重9.9g,含铅量为98.7%,含铜0.8%,不含锡。此布出于辽北地区,文字略平夷,细审似乎与“国博”展出的“益昌”铅布为同版。铅质“益昌”布目前已知有3枚。而同时送检的一枚普通“益昌”布币,含铅量为49.3%,含铜 45.9%,含锡 3.6%,也属高铅布币。
④“襄平”布(图6):43×25mm,重7.4g,含铅量98.7%,含铜0.3%,不含锡。铅质“襄平”布币当前已知存世在8枚左右。而同时送检的一枚普通“襄平”布币,含铅量为30.8%,含铜67.9%,含锡 1.1%。
⑤“平阴”布二枚:“平阴”布1(图7)重11.2g,含铅量为 98.4%,含铁 0.5%,不含铜,不含锡,几乎是纯铅。
“平阴”布 2(图 8):重 7.4g,含铅量为78.6%,含铜17.2%,不含锡。已知铅质“平阴”布存世量在10枚左右。而同时送检的一枚普通“平阴”布币,含铅量为45.6%,含铜49.3%,含锡3.0%。
3.铅质“一化”圆钱,送检2枚。
铅“一化”(图9):重 3.25g,含铅量为 90.1%,含铜8%,不含锡。
用“襄平”布币剪凿成“一化”的铅钱(图10):重 1.78g,含铅量为 98.5%,含铜0.6%,不含锡。铅质“一化”钱,已知存世有10枚以上。而同时送检的一枚普通“一化”钱,含铅量为64.9%,含铜32.4%,含锡1.1%。
图4
图5
图7
图6
图8
图9
图10
燕国的“明四”和“明化”圆钱目前还没有发现铅质者。曾见到锈蚀很重,外观特征很像铅质的“明化”钱。但是经检测,该钱含铅量为38.7%,含铜量为 32.0%,含锡量为 12.4%,含铁量为 15.2%,是一枚很少见的高锡、高铁钱币。
燕国铅质货币,虽然百年来多有记载,近些年又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对于其是否为铅质的认定,一直是凭收藏者的直观印象判定,尚缺乏科学、规律的认定标准。
首先,燕国货币本身就是一种高铅货币。《中国钱币》1997第二期,刊登了樊祥熹、戴志强、周卫荣先生《燕国货币合金成分研究》一文。在对140枚燕国刀币金属成分进行定量检测后指出,燕国货币合金成分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高铅低铜,铜含量平均值为44.1%。铅含量平均值为49.75%。并认为“从现代冶金学的角度来说,燕国货币已不能算作一般概念上的青铜合金,而是铅(基)铜合金”。二是锡含量普遍很低,而且波动很大。主要分布在1-2.5%之间。三是合金组成不随时代而变。
那么,区别与上述高铅货币不同的燕国铅质货币的标准是什么,其合金成分有什么特点呢?现将经中国钱币博物馆无损检测,进行了合金成分分析的结果列表如下(单位:%):
?
通过这次检测的结果可以得出三点规律:一是燕国铅质货币的含铅量极高,送检的10枚铅质钱币平均含铅量为92.8%,最高为99%。两枚检测含铅量在80%左右的布币,锈蚀较重,钱体较软;二是含铜量很低,平均为5.7%,含铜不足1%的就有5枚,其中还有完全不含铜的一枚;三是10枚铅质货币含锡量均为0,无一例外。
根据科学检测规律并结合多年收藏燕国货币的实际经验,我认为要确认一枚燕国铅质货币应该具备如下条件:
1.钱币金属的含铅量,经检测一般应该达到90%以上;
2.钱币金属不含锡,这是确认燕国铅质货币的一项关键特征;
3.钱体较软,声音闷哑,多数可以轻微弯曲,打拓片后会自然平直。
4.钱币重量较相同尺寸规格、相同厚度的同类普通钱币偏重。
5.钱币外观往往呈灰绿色锈,无锈部分呈黑褐色,新断口处呈铅白色。
以上五条,前两项可由科学检测确定。其余三条均来自个人收藏钱币的实践经验,在不具备科学检测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参考。
我国古代使用铅铸器物的历史很早,《文物》1985年第十期《安徽颖上王岗赵集发现商代文物》一文曾报道该地1980年出土了商代铅质弓型器。可见先秦时期铅作为一种重要金属,曾被比较广泛地应用。
那么,燕国铅质货币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钱币呢?多年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认为这种铅钱是冥币,用于随葬。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至今尚未见到燕国墓葬中出土铅质货币的报道。而恰恰相反,所见到的燕国铅质货币都是与普通先秦钱币同窖出土。有的与铜质货币粘连在一起,显然是已经进入了流通的货币。
二是有人认为这种铅质货币是用于一钱一范铸钱时的母钱。我也不赞成这种观点。燕国无论刀币、布币和一化圆钱都出土了陶质、铜质、铅质的钱范,而且都是多枚钱币同铸的大范。目前还没有见到单钱浇铸的范模。另外从已发现的燕国铅质货币的风格及文字看,与普通燕国钱币没有明显区别。没有见到精美程度和形制达到母钱标准的实物。
三是有人认为这种铅质货币就是燕国的流通货币,因为燕国国力较弱,燕地又多产铅,铸铅质钱是为了增加货币数量,节省铜料,维持国家经济。我觉得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问题在于,至今为止燕国铅质货币发现的数量极其稀少,根本达不到以铅质劣币顶替良币的目的。况且燕国货币本身就是高铅货币,似乎没有必要专门铸行这种软质的铅钱。
通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我认为燕国铅质货币是一种为检测试范使用,而后进入流通的特殊货币。燕国铅质货币的产生,是战国晚期燕国铸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生产环节形成的。铅金属有两个特性:一是熔点低,仅为328度左右,而铜则为1084度左右;二是铅的流动性好。铅是除铜及锡以外,合成青铜合金的三种主要金属之一。古人铸钱时先用熔点很低,流动性很好的铅浇铸试模,以检测范模及铸钱的质量,而后一些试模铅钱随着普通铸币进入了流通领域。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燕国铅质货币数量极少,而且都不含锡的原因。当然,这种观点只是我个人的推断,仅备一说。在已知的燕国文献资料中,尚未发现关于货币铸行方面的记载,只能有待以后考古发现来证实了。
关于燕国铅质货币的铸行时间,虽然未见著于史料,但根据已发现的钱币实物分析应该在燕国晚期,因为铅质明刀都是后期罄折形,早中期燕刀中还没有发现铅质者;布币和一化圆钱的铸行,也主要是在燕昭王破东胡开北方五郡之后,直至燕国被秦所灭。
关于燕国铅质货币铸行的地域,就出土和发现的地区看,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和辽宁地区,即战国时期燕国的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地区。此外,1975年与辽宁省西部朝阳市交界的内蒙古喀喇沁旗,上瓦房乡大西沟门村一处战国遗址,曾出土了“一化”钱铅母范。这些出土可佐证燕国铸行铅质货币的年代及地域。
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还可能有燕国铅质货币新品种被发现,会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本文仅为抛砖引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