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周 祥 (上海博物馆)
《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述评
周 祥 (上海博物馆)
前几年就听说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先生和他的助手在进行古代银锭相关课题的研究,这是一项相当浩大的工程。2016年年中去北京出差,顺道拜访中国钱币学会时就收到了周馆长赠送的由其本人与杨君、黄维合著的《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一书。周馆长的课题研究主要针对古代银锭铸造技术的问题,而出版专著则并非将课题研究成果罗列出来那样简单,还必须解决古代白银使用、银锭出现和使用、古代银锭的保护和鉴定方法等诸多问题,要具备完整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所以,从课题研究到专著的呈现,是一个进阶的过程。周卫荣等先生将古代银锭铸造的研究成果在较短时间里化作一本理论创新的专著,让人敬佩。
《中国古代银锭研究》一书,大致分为六章:绪论、古代白银货币概况、古代银锭的金属成分、古代银锭的铸造工艺、古代银锭的科学保护和古代银锭的科学鉴定。
中国古代白银作为货币的使用到底开始于何时,目前学术界莫衷一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中国的货币史往前推进,所以,出现了“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白银货币”的看法。事实是否这样呢?《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一书在“绪论”中,基于考古实物的发现和对历史发展的分析,提出“中国白银货币化开始于唐朝,完成于明代中期以后,在此之前白银并没有被作为货币加以使用,而仅仅作为财富储藏”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提出,对进一步研究中国白银货币的开始是极具启发性的,其审慎的科学态度,则更是严谨可钦佩的。
《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从中国古代白银的开采与利用情况入手,进而论述了古代白银货币的性质和使用概况。书中不仅分析了白银在唐代取得货币地位的主客观因素,并且对唐代以后的历代银铤、银饼和银锭的功用、形制和铭文特点做了综合性的表述,这些表述都建立于考古发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中国白银逐渐货币化的认识。
认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古人对白银成色的判断,以及白银的具有形态—银锭的金属成分构成。作者在充分搜集梳理历史文献中古人对银锭成色判断史料的情况下,认为古人对银锭成色越来越重视和关注是在宋以后,到了清代,从形貌、色泽上判定银锭成色的知识更加深入与细化,并成为一种专门的学识。这种认知有助于我们对古代银锭成色变化的了解。不仅如是,作者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测得的银锭成分数据分析,得出了唐代以后各朝代银锭金属成分的基本情况,以及古代银锭金属成分含量的特点和成因,特别是对《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武帝曾铸行的银锡合金“白金三品”进行了探讨,提出从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来看,银锡二元合金在当时的冶金技术水平下,很难达到稳定的合金化状态,即银锡合金是不可能用来铸造货币的。这个看法使我们对汉武帝时期铸造的“白金三品”货币有了再认识的必要。
铸造工艺是古代银锭研究的重要技术探索,但历史上人们对这一领域的了解始终比较浅层和模糊。虽然明代张应俞所著的《杜编新书》中已记载有关古代银锭铸造工艺的内容,但所述多从如何铸造不足色的银锭入手,失于疏简,此后关于银锭的著述中亦很少有系统的专论出现,而长期以来以科学实验数据来诠释古代银锭铸造工艺在研究中处于缺位状态。《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一书通过银锭铸造工艺的流程、锭范与银料准备、银料融化、银锭除渣和去氧问题、浇铸、圆锭表面凸点的形成、人工干预、浇铸速度控制、铭文制作等步骤,以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和还原了中国古代银锭铸造的整个工艺,并圆满解答了诸如银锭铸范的材质、铁范形状和壁厚对银锭铸造的影响、银液温度和铁范温度对银锭铸造的影响、银料纯度对银锭铸造的影响、银锭蜂窝和滴珠形成的影响因素、丝纹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银锭器形与外观特征的演变等问题,应该说这是具有开创性的一个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银锭研究的空白。
古代的银锭,对今天来说,就是一种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既然属于文物,如何加以科学的保护,《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一书对此也做了回答:首先要了解白银的物理化学特性,区分银锭的主要腐蚀类型,然后才能做好科学保护;提出了对现状尚佳的银锭如何进行预防性保护和对已腐蚀银锭保护的方法。这些方法具有指导的作用,便于文物收藏机构和个人更加科学地保护古代银锭。
对文物来说,始终存在着一个鉴定真伪的问题。就目前而言,鉴定文物的真伪,虽然主要还是靠人的经验积累,但借鉴科技手段辨别真伪,使文物鉴定具有科学性,是当前我们从事文物收藏活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做了很好地探索,提出古代银锭鉴定可从铸造工艺、铭文、形制、金属含量、色泽包浆四方面入手。其中铸造工艺、铭文制作、金属含量分析属于科技手段,而形制、铭文内容、色泽包浆则属于传统鉴定方法,将科技手段和传统方法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出鉴定的科学性。《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通过实物举例,印证了这一观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理有据。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是目前唯一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国古代银锭的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它的出版,必将推动古代银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 刘 筝)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